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14C的取样与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 ~(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其β射线的最大能量为156keV,平均能量为45keV,同氚一样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低能β放射性同位素。1947年Libby和他的同事对于自然界中~(14)C的发现,导致放射性碳断代技术成为古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为了得到有意义的放射性碳年代所要求的高精度和灵敏度,各断代实验室竞相研究其专门的取样,化学处理,计数和数据处理方法,以确定~(14)C的活性。然而人们对环境中~(14)C的监测和研究却起步较晚。~(14)C由宇宙射线和上层大气相互  相似文献   

2.
空气中^14C取样与测量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怀元  刘卫 《辐射防护》1997,17(1):68-72
本文介绍了一种测定空气中14C放射性浓度的方法。采用催化氧化、NaOH溶液吸收捕集空气中的CO2,制备样品,然后用液闪谱仪测量CaCO3固体粉末悬浮样品中的14C。实际测定了钯-104催化床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效率,NaOH吸收液对空气中CO2的收集效率,制样过程中的化学回收率和Tri-Carb2250CA液闪谱仪对CaCO3粉末悬浮样品的计数效率,最后给出了几个典型环境下室内空气中14C浓度的初步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3.
白行研制了一套3H和14C联合取样装置。对3H,取样一周,取样溶液约1mL,用液体闪烁计数器进行测量,本底计数率约为0.85s-1,测量时间为300s,探测下限约为33Bq/m3,总相对不确定度约为12%:对14C,将样品制成CaCO3,取2g样品,用液体闪烁计数器进行测量,本底计数率约为1.3s-1,测量时间为 300s,探测下限约为0.6 Bq/m3,总相对不确定度约为13%。对国内某重水研究堆烟囱排出气态物流中的3H和14C浓度进行了5次测量。结  相似文献   

4.
肖乃鸿  孙呈志 《辐射防护》1998,18(3):219-224
^14C是全球剂量起主要贡献的放射性核素之一,由于^14C行为的特殊性,通常采用特定的模式和参数来计算其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为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使用方便,本文在对有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归纳推导了为两种计算模式,并介绍了在实用中采用的参数。  相似文献   

5.
研制了一套3H 14C联合取样装置,并用该装置对某重水研究堆烟囱气态排出流中3H、14C浓度进行了5次测量。结果表明,开堆期间(堆运行功率7MW)3H、14C浓度分别约为1 29×104、220Bq m3。3H浓度变化受堆芯相关操作影响较大,14C的浓度变化表现为随着反应堆的运行逐渐升高,停堆以后逐渐下降。测量结果基本反应了该堆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6.
研制了空气中^14C的取样装置,基本原理是:对取样气体催化氧化、碱溶液吸收制成凝胶样品、液闪测量。催化氧化床采用了新型材料,可使使用温度降到300℃。对样品的化学处理、取样效率、催化氧化效率等作了测量。该装置对CO2的捕集效率为95%。利用该装置对环境中的^14C进行取样测量,其结果在非核环境中MC的浓度为0.13Bq/m^3,在加速器环境中^14C的浓度为2—3Bq/m^3。  相似文献   

7.
高精度^14C测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年^14C实验室成功地建成了有机碳样品化学组分分离装置,小样品(小于1g碳)制作和测量系统,加速器质谱计测年制样(小于10mg碳)系统,连同原有常规法(大于1g碳)测年,构成了不同碳量的^14C测年方法序列,结束了因样品量不足而测不同准确年龄的历史,在提高^14C测度精度和扩大其适合范围方面向前跨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NaOH溶液对^14CO2累积捕集效率的刻度装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凌  黄隆 《辐射防护》1998,18(2):156-159
本文介绍了有关NaOH溶液对^14CO2累积捕集的刻度装置和测量样品的制备过程,刻度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14C废物的产生和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C作为一种全球弥散核素在放射性废物管理中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几年来,随着核设施退役时废物管理工作的需要,核电站运行固体废物中~(14)C的发现,以及低中放废物陆地浅埋处置的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14)C废物管理问题受到了更大的重视。本文试图评述以上新的动向,并着重介绍与石墨慢化堆退役和压水堆运行有关的~(14)C废物的产生和处置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吴元芳  李侣 《核技术》1998,21(12):740-743
以Ba^14CO3为起始原料制得^14CH3OH,然后和^14CH3OH与PSCl3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再加入甲基砂基苯酚,在甲基异丁酮溶剂体系下制得^14C-刹螟松,放化纯度〉95%,放射性比活度为188.7BMq/mol,^14CH2OH与P2S5合成的中间体,加顺丁烯酸二乙酯在甲苯溶剂体系中反应制成^14C-马拉硫磷,放化纯度〉95%,放射性比活度为156.4MBq/mol。  相似文献   

11.
基于Livermore 人体躯干物理模型CT图片构建数字体模,并结合蒙特卡罗程序MCNP对一套由四个宽能高纯锗探测器(BEGe)构成的肺部计数器进行了虚拟刻度.首先,利用点源(241Am,137Cs,60Co,54Mn,57Co,109Cd) 实验数据,对高纯锗晶体尺寸进行调整以获得正确的探测器几何参数,在γ射线能量13.9 keV~1332.5 keV范围内,调整后四个探测器全能峰效率实验测量的平均值与蒙特卡罗计算值的差别在±10%范围内.之后,对不同胸壁厚度(CWT=19 mm, 25 mm, 30 mm, 43 mm)躯干体模进行CT扫描获得其CT图片,利用Dosigray软件对CT图片进行分割后,连同探测器几何描述文件输入到OEDIPE软件,生成数字体模虚拟刻度用MCNP输入程序.最后,利用241Am、152Eu肺部源对数字体模虚拟刻度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59.5 keV~1408 keV能量范围内,虚拟刻度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差别在±10%之间;对于17.5 keV能量,差别在±30%之间.  相似文献   

12.
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静原 《辐射防护》1998,18(2):126-133
本文讨论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包括放射性释放源项的评估,大气扩散的计算,应急干预措施的模拟,以及应急干预措施的决策分析等问题。目前,欧共体的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RODOS)的研究与开发已经取是了很大的进展,一些国家已将其作为研究开发本国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框架和平台,为有利于我国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开展,本文介绍了RODOS系统目前已取得的进展和待解决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参照我国实验快堆初期的概念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结构建立了一种池式快堆堆芯一次系统的数学模型,运用MATLAB仿真语言及SIMULINK仿真工具编制堆芯一次系统的动态过程仿真程序,并着重分析了堆芯的动态特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辐射交联是提高热塑性炭黑导电复合物的电学稳定性、消除负温度系数(NTC)效应的主要方法,介绍了正温度系数(PTC)的基本原理,辐射交联对PTC效应和NTC效应的影响,辐射交联的优点,以及辐射交联在导电复合物中的新应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医用辐射及其防护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郑钧正 《辐射防护》2000,20(5):266-274
放射学以及介入放射学、临床核医学、放射肿瘤学等电离辐射的医学应用分支学科,已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用辐射的发展,使得医用辐射防护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医用辐射防护涵盖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从照射的防护,同时也存在潜在照射防护问题。为有效加强医用辐射防护,必须建立并不断健全医用辐射防护标准3体系。  相似文献   

16.
董瑞林  郭亮天 《辐射防护》1994,14(2):110-117
本工作对使用无银13X分子筛去除乏燃料后处理厂溶解废气中的碘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在气流干燥条件下,NO2的浓度以及吸附温度对I2和CH3I在13X分子筛上的吸附效率与吸附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O2的存在对I2和CH3I在无银13X分子筛上的吸附效率与吸附稳定性都有不利影响,吸附温度变化对13X分子筛吸附CH3I影响不明显,温度升高对13X分子筛吸附I2有明显不利影响,溶  相似文献   

17.
循环柱实验装置的建立及其在核素迁移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循环柱实验装置的特点以及在核素迁移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该装置是将实验介质如石英砂或黄土填充在有机玻璃柱中,联接所有管路接头并密封,即可进行实验。采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淋洗液在柱中多次循环,直到循环流出液的放射性浓度基本不变,它具有静态和动态实验的特性。经实验验证,所建立的循环柱实验装置设计配置合理、运行稳定、操作方便。采用不同介质分别与^237Np和^238Pu在循环水作用下,进行了核素迁移实验。结果表明:循环柱实验结果与静态实验结果有明显的相对可比性(即相关性),它可替代静态法和动态法,用来测定吸附分配比、分析核素在介质中的迁移分布状况。所得结果更接近现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朱寿彭  曹根发 《辐射防护》1996,16(6):444-448
本文研究了^147Pm在大鼠体内的滞留过程:发现仅在早期降低较快,以后的降低极为缓慢,注入后7d的滞留方程可拟合为:R(t)=0.199e^-0.1452t+0.812e^-0.008t,可见包括两个快慢组分的半滞留期,即T1=4.17d,T2=816.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