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覆盖区煤层开采在湿陷性影响下地表裂缝发育尤为剧烈.以神木某矿1206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将理论分析、理论计算和实验室试验作为研究手段,并结合FLAC3D数值模拟技术,对煤层开采湿陷性黄土地表裂缝产生机理和发育规律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裂缝是由采动水平变形超过土体的极限拉伸变形值造成,基于摩尔-库伦强度...  相似文献   

2.
王丽男 《陕西煤炭》2021,40(4):16-19
根据采煤诱发地表裂缝的成因机理,阐述矿区地表裂缝的类型与影响因素,利用摩尔-库伦破坏准则等理论分析地表裂缝的发育特征,建立裂缝最大宽度与最大深度预测模型;提出复杂地质条件下,受断层影响的地表裂缝分布特征.以某煤田内地表裂缝为例,根据实地监测数据,利用预测模型得出地表裂缝的宽度、深度与变形等规律,通过分析得到复杂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3.
厚冲积层薄基岩下采煤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对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童亭煤矿地表移动观测资料的研究分析,揭示了厚冲积层薄基岩下采地表移动变形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类似地质采矿条件的“三下”采煤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土沟壑区煤炭大规模开采诱发的地表裂缝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损伤.以内蒙古大饭铺煤矿612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探究工作面开采导致的地表裂缝的产生机理、发育特征和展布规律,结果表明:(1)在开切眼周围容易产生沿边缘分布的拉伸裂缝和在中心区域呈 O 形分布的沉降坑;工作面中部区域散布着随工作面走向推进的弧形裂缝以及边缘区的拉伸裂缝,停采线范围附近地表裂缝主要以 C 形分布的张开式拉伸裂缝为主;(2)工作面整体以宽度为10~30cm 的裂缝为主,大多数裂缝的落差在 5~20cm 之间;(3)工作面采动过程中顶板裂隙不断发育贯通地表产生地裂缝,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裂缝宽度增加到最大值后开始减小直至趋于闭合;(4)沿工作面倾向方向,在地表沉陷区周边形成环状裂缝分布区,边缘区域裂缝不断发育,在工作面推进位置前方裂缝呈现“发育—闭合”的趋势.研究成果对西部黄土沟壑矿区煤炭开采与区域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庄矿公路下采煤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我矿公路下采煤及地表移动观测资料,总结了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6.
巨厚松散层下采煤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邢台矿区东庞矿实测资料为基础,辅以室内材料模拟实验研究,介绍了巨厚松散层下采煤引起的地表移动特征,提出了采动程度衡量方法,阐述了地表下沉系数偏大和地表移动剧烈活跃期等问题,揭示了厚松散层和岩层内部移动破坏机理,以及岩体移动破坏与地表沉陷的系,得到了一些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等方面都很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8.
9.
针对榆林地区特殊的地貌和煤层埋藏条件,在对风积沙和黄土性质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风积沙和黄土覆盖下煤层开采模型,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结合实际观测结果,对风积沙和黄土覆盖下煤层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格.  ПЮ  周楫 《矿山测量》1989,(2):76-79
目前,斯达哈诺夫生产联合企业所属矿井约有25%以上的工业储量压在建筑区域之下,其中有三座城市、若干个有城市规模的矿工新村、若干个大型工业联合公司、铁路支线网、各种用途的分支管线网和水体。由于下述因素的影响,致使在保安煤柱的煤炭损失量最小的条件下开采这些储量的工作复杂化了,即——旧厂房和旧建筑物在结构上都缺少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采用的保护措施。——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有极多剧烈褶皱变位和断层,它们的存在影响移动过程特性,从而造成变形集中和在地表形成台阶。这样就使保护建筑物免受采矿影  相似文献   

11.
断层影响下地表裂缝发育范围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受断层影响下地表裂缝发育特征实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某一特定条件下受 断层影响的地表台阶裂缝发育的形态特征及其定量描述的数学表达式,实例验证表明:理论计算值与 实测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13.
地表移动破坏裂缝特征及其控制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析地下开采的影响,黄土覆盖层变形裂缝规律,提出以开采方法和工艺方式来控制或减弱地表变形裂缝破坏程度,并在保护地表建筑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回收“三下”呆滞煤炭。  相似文献   

14.
上湾矿高强度开采地表裂缝发育规律实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东矿区上湾矿1-2煤层倾角小、厚度大、埋藏较浅、赋存稳定,采用宽工作面大采高综采技术,高强度开采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也更加剧烈,为了掌握该矿地表裂缝发育规律,对12401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切眼侧1 km范围观测区进行了地表裂缝实测研究。设计了地表裂缝分区分方向观测方案,采用手持GPS测量裂缝轨迹、钢尺测量裂缝宽度、铁钎测量裂缝深度。历时3个月,获得了回采工作面开切眼侧观测区的2 303条裂缝的分布信息。研究结果表明:①分析确定了本矿地质采矿条件地表裂缝的拉伸、压缩、台阶、塌陷4种类型及其分区分布情况。②得出了地表裂缝的周期性发育规律和集中于采空区范围的分布规律,确定了裂缝分布主要参数。测得裂缝间距约10 m,裂缝最大宽度0.7 m,最大深度4~10 m,最大长度298 m,最大台阶高度0.45 m,切眼侧走向裂缝角76.0°,上山裂缝角86.0°,下山裂缝角84.7°。③在工作面沿走向推进过程中,地表周期性产生与推进方向垂直分布的主裂缝,经历"产生—扩展—收缩—稳定"约14 d的发育过程,主裂缝宽度大于50 mm,平均间距129 m,相对于推进位置滞后角79.8°~87.1°。通过对上湾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大南辛村下水力采煤的地表观测资料,对八一矿特定的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相同地质采矿条件下,水力采煤方法有利于建筑物下开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在采煤工作面上方地表裂缝产生的原因,从岩土力学角度分析了地表裂缝与水平变形之间的关系,并且给出了地表裂缝宽度的具体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断层影响下导水裂缝带的发育规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对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模拟研究的方法,系统地模拟研究了各种断层影响下导水裂缝的发育分布规律,为在含断层地区进行水体下完全采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为揭示陕北侏罗纪煤田中埋深工作面高强度开采诱发的地表裂缝发育规律、空间形态及深度特征,以小保当煤矿首采工作面为研究区,采用地表裂缝填图、裂缝宽度变化动态观测和裂缝示踪开挖观测等方法开展了风沙滩地区中埋深煤层高强度开采地表裂缝静态、动态演化规律及空间形态的研究.研究表明:112201工作面地表裂缝主要有边界裂缝和面内裂缝两类,前者沿平巷、切眼发育,后者于面内平行切眼发育.边界裂缝和面内裂缝宽度小于1.0 cm占73%,宽度大于5.0 cm仅占3%;裂缝整体发育程度较弱;面内裂缝宽度一般小于2.0 cm,两侧无落差,滞后回采位置发育,平均滞后距30.14 m,滞后角84.1°;面内裂缝宽度随时间呈单峰型变化即表现为先开裂、后闭合(半闭合)型动态变化特征,平均活动时间约为7.8 d且缝宽增大和减小的时间基本相等,结合地表移动观测资料给出了裂缝活动时间T的计算公式;平行平巷边界裂缝呈"带状"分布在工作面平巷内侧56 m、外侧18 m的范围内,裂缝宽度则呈现开裂-增大直至稳定的变化特征;工作面地表裂缝空间形态分为楔形,梭形和分叉形3类,沙土层内发育深度不超过2.5 m.宽度小于5 cm的裂缝在采后2个月内被风积沙自然掩埋而难觅踪迹,宽度大于5 cm的裂缝在采后6个月内大多被风积沙自然掩埋.这一研究结果对风沙滩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