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定 《江苏陶瓷》2023,(4):34-35
建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手工艺品之一,它是集瓷器、茶道和水墨文化于一体的艺术品,它的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盏是中国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产物,那段光辉灿烂的艺术发展过程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无数匠人殚精竭虑地创作。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建盏的烧制技艺已经渐渐消散于历史长河之中。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建盏又重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并带动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叶长青 《陶瓷》2021,(4):108-109
建盏作为我国最传统的陶瓷工艺与茶文化相伴相生在新时期散发着非常耀眼的光芒,通过对建盏烧制工艺进行深入的探讨,可以促进建盏文化的不断发展,在新时期建窑产品包括曜变盏、油滴盏、兔毫盏等不同类型.这些不同品种的建盏珍稀程度各不相同,有不同经济价值.为了能够更好提高建盏的价值,要重点针对建盏烧制工艺进行总结与分析,采用多样化措...  相似文献   

3.
沈元旺 《陶瓷》2021,(7):106-107
建窑也就是建州窑,是唐宋时期烧制瓷器的地方,当地当时地名为建州,建窑也由此而得名,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碗、建窑黑釉盏等就是建盏,在当时建窑所烧制的黑釉瓷器中,大部分为茶碗,也统称为建盏,建盏也逐渐成为了黑釉瓷器的代表性物品,在建盏中具有十分丰富多变的釉色种类,并且具有十分高超又浑然天成的烧制技艺.  相似文献   

4.
游常华 《陶瓷》2021,(8):107-108
建盏主要源于宋代,与宋代悠久的茶文化有着紧密关联,因建盏的多彩、黑釉斑被视为宋代斗茶的最佳代表.它不仅在上层贵族阶级十分风靡,同时在普通百姓群体当中也十分受欢迎,而元代茶饮风俗与宋代相比有着较大转变,建盏也因斗茶的风俗而逐渐销声匿迹.本文从建盏的发展历史入手,分析建盏的烧制工艺以及釉色的烧制技艺.  相似文献   

5.
严小伕 《陶瓷》2021,(12):79-80
在陶瓷工艺和茶文化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对建盏工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建盏烧制技艺在新时期的发展阶段彰显出了重要作用.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建盏文化的持续发展,保障建盏工艺的价值性,通过对建盏烧制工艺的总结和分析,实现对建盏烧制工艺的深入探讨,基于多样化的技艺整改措施,以全方位的角度提高建盏烧制技艺的实施水平,以此来拓展建盏等...  相似文献   

6.
张同良 《陶瓷》2021,(7):110-111
在现代产品中,龙窑建盏产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也是独具特色的典型代表,因此要高度重视建盏龙窑的烧制技艺和相关技术要点,进一步把握相关情况,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落实,进而体现出应有的效能和价值,为建盏龙窑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建盏龙窑的烧制技艺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  相似文献   

7.
建盏是我国瑰丽的陶瓷文化中的一个品类,主要用于饮茶,故而也是茶盏的一种,在形态上以厚重稳固为主,外形绚烂多变,有着区别于其它陶瓷文化的鲜明的艺术特征,在制作技艺上也与其它品类的陶瓷制品存在着差异,其独特的美感和制作方式也塑造了其独特的风韵,故而千百年来受到无数热爱者的追捧,并深深地影响了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本文将深入分析建盏的烧制技艺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婺州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其特有的制瓷烧造工艺和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如何在当代历史条件下传承继承和创新发展,是一个大课题。文章以婺州窑传统器型的传承制作和婺州窑现代瓷器之创新两个支点,阐述关于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理念,对研究传承婺州窑烧制技艺以及弘扬婺州窑传统,在历史经验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均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国飞 《陶瓷》2021,(4):100-101
近年来,大众审美的提升,建盏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认识,也越来越受收藏与瓷器爱好者的认可.建盏,自八十年代恢复烧制技艺,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烧制技艺越来越成熟,行业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斑纹与釉色的创新也越来越多样,建盏行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现代建盏的烧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延续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现试从现代建盏的烧制与传...  相似文献   

10.
建盏是我国的国家地理性标志产品,同时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建盏是陶瓷器的一种,在烧制技艺和艺术理念上有着区别于其他陶瓷品类的特点,更为独树一帜,因此千百年来深受我国群众的喜爱,文化也延绵至今。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盏的烧制技艺曾一度失传,当前的建盏烧制工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后才逐步由现代工匠不断完善的,艺术上也融入了当代思想,本文将深入分析建盏的烧制技艺及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伟 《陶瓷》2022,(1):136-137
建盏工艺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因茶而诞生,在当时是人们进行斗茶最理想的工具,因此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特别广泛的应用.建盏烧制工艺十分独特,其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也有很多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建盏烧制技艺以及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传...  相似文献   

12.
建盏是我国陶瓷艺术品的一种,拥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在建盏的制作过程中,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制作步骤,决定了建盏的良品率和艺术性。因此,为了提高建盏的产量,宋时人们采用龙窑作为建盏的专用烧制窑炉,龙窑对比传统窑炉具有更强的空气流通性能,同时能够容纳约两万件建盏作品,并能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改造,极大地促进了建盏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并将建盏文化推广到了世界各地,本文将深入分析建盏龙窑烧制技艺的实践及研究,旨在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建窑建盏的烧制最早开始于晚唐五代时期,在两宋时期迅速发展兴盛并达到繁荣期。建窑以烧黑釉瓷闻名世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工艺意识越来越淡薄,对建窑建盏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本文从建窑建盏的现状谈起,再分析当前建窑建盏保护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改进建窑建盏保存和延续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袁文辉 《陶瓷》2023,(11):117-119
建窑始建于晚唐五代,两宋时期至元代末期,为中国著名的八大瓷窑。此时的建盏产品属于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与宋朝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对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得到了很多皇帝和诗歌的称赞。建盏产品既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的神秘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美学特色,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一种影响力,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较高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5.
刘子龙 《陶瓷》2021,(2):88-89
笔者公开了建盏的烧制技艺,包括以下步骤:坯体制备、釉浆制备、素烧后的坯体施釉,晾干;烧制、降温冷却,出窑.本文烧制得到的羽化鹧鸪斑建盏,在青黑底色上分布有大片的羽化油滴花斑,莹润饱满,花斑集中、凸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6.
建盏起源于我国的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是我国的国家地理标志产物,在我国的陶瓷文化艺术史上具有较高的艺术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中,建盏文化由于和大众流行文化逐渐偏离,因而走向没落,但在新时代下,大众会用更加包容多元化的眼光去看待建盏文化,建盏文化也得以再次兴起,重新在我国的艺术舞台上大放光彩,并不断突破创新,本文将深入分析建盏烧制技艺的发展,旨在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7.
周修东 《陶瓷》2022,(3):52-54
茶洋窑黑釉盏是黑釉瓷器的典型代表,彩光现象浑然天成,斑纹呈现明显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茶洋窑黑油窑所形成的艺术效果,丝毫没有人工雕琢之感,完全是其本质美感的展示.茶洋窑黑釉盏是宋瓷领域关注的焦点,更是目前茶文化不可或缺的茶器.本文通过对茶洋窑黑釉盏历史的挖掘,探究其烧制工艺,总结了茶洋窑黑釉盏的传承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建窑建盏是我国的一类传统陶瓷手工艺品,更是我国艺术文化史上的瑰宝,建窑建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受到无数人的追捧,这种独特的吸引力源于建盏釉色完全不需要人工的添彩,全部由自然烧制而成,是鲜少的利用自然之力形成的艺术之美,故而独特过人。本文将通过对建窑建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传承,深入分析建窑建盏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特色,探讨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下,如何使建窑建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延伸,旨在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9.
谢慧 《江苏陶瓷》2022,(6):81-82
建盏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我国陶瓷文化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相较于其它瓷器以“淡”为雅,建盏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建盏以“黑”为盛,建盏文化中印刻了时代和华夏文明早期的审美烙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盏文化就是历史的一面写照。在新时代,不但对于曾经遗失的建盏烧制技艺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还结合了现代科技与现代理念让建盏的烧制技艺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本文将深入分析现代建盏的烧制工艺,旨在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0.
林建锋 《陶瓷》2021,(4):102-103
本文公开了牡丹花油滴建盏的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泥料、主体釉浆、口沿釉浆.将所述泥料拉坯成型、修坯、素烧、冷却,得到坯体,施釉;将施釉后的坯体放入电窑炉内焙烧.本方法烧制成的建盏,釉面底色黑而光亮,同时银色油滴为花瓣形,油滴具有脉络纹路,整体形成牡丹花怒放、张力十足的油滴斑纹,立体感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