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绞胎是一种独特的制瓷工艺,在唐代开始出现,宋元以后几乎绝迹.绞胎枕作为唐代绞胎器的代表,其装饰内容表现了绞胎工艺的精美,装饰手法反映了唐代制瓷工匠烧造瓷器的高超技艺.本文从唐代绞胎枕的造型和装饰纹样出发,论述其特点及审美要素,以木纹、团花纹、菱花纹等典型绞胎纹饰分析唐人的生活观念,以期了解唐代的审美风尚和社会文化,并且...  相似文献   

2.
<正>绞胎瓷和炻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制作技艺的一枝奇葩,始于唐代在宋靖康之变后失传。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目前针对绞胎瓷和炻器的起源、技法、产地以及断代等问题,已有少数学者作了初步探讨,而对绞胎瓷和炻器的专门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云南的绞胎瓷和炻器在什么时候兴起,在什么时候衰亡已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古书记载中窥其一二。提起云南绞胎炻器,不得不提起云南的千年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的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的特殊品种,以其独特的肌理效果和表里如一、内外通透的审美内涵而成为陶瓷家族中的一朵奇葩。而古代文人崇尚"君子和而不同"也使"千胎千面,表里如一"的绞胎瓷器在众多瓷种中脱颖而出,成为"君子瓷"的代表。在倡导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今天,传统绞胎陶艺也随着科学技术和审美文化的发展而焕发新生,并以其材质美、肌理美、意境美而倍受当代人的青睐,成为新时期"和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以和为贵”也是中国人普遍奉行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就包含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阴阳和谐”。这里所想要阐述的便是阴阳和谐的传统美学观念在当阳峪窑绞胎瓷中的体现。绞胎瓷的材料、装饰纹饰、装饰工艺处处显示出了道家的“君子表里如一,阴阳和谐”的传统理念。  相似文献   

5.
柳施亨 《江苏陶瓷》2022,(6):78-80+82
绞胎作为我国传统陶瓷工艺技法之一,自唐代出现便因其“仿漆皮漆器”工艺特点与装饰艺术价值闻名,成为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绞胎瓷通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彩色瓷泥,有设计地拼贴、组合、排列,经历绞、揉、搓、捏等工艺技法,形成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绞胎工艺制作复杂、表现形式多样、色彩肌理丰富,具有别于单色瓷与彩绘瓷的装饰艺术特征,在陶瓷工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从绞胎陶艺看当代"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的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的特殊品种,以其独特的肌理效果和表里如一、内外通透的审美内涵而成为陶瓷家族中的一朵奇葩.而古代文人崇尚"君子和而不同"也使"干胎千面,表里如一"的绞胎瓷器在众多瓷种中脱颖而出,成为"君子瓷"的代表.在倡导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今天,传统绞胎陶艺也随着科学技术和审美文化的发展而焕发新生,并以其材质美、肌理美、意境美而倍受当代人的青睐,成为新时期"和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平面构成是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设计理论基础,绞胎瓷作为我国传统陶瓷工艺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本文通过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形式法则两个方面,探究平面构成在绞胎瓷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同行的竞争、手工技艺的短缺、一成不变的拟古,使得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的龙泉青瓷逐渐没落,面临着传承危机,革新刻不容缓。卢伟孙凭借其扎实的制瓷基本功、传统文化的修养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唐宋时期的绞胎工艺与哥窑、弟窑青瓷的釉色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有着"中国式"田园抒情风格的哥弟绞胎瓷,拓宽了龙泉青瓷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9.
绞胎泥技法是个很古老的制瓷技法。绞胎纹样清新明朗,简约高雅,不可复制,有着独特的艺术感。继承传统绞胎泥技法,充分利用绞胎泥的艺术特质,结合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技法,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艺术陶瓷创作,古为今用,将进一步丰富陶瓷艺术语言,使陶瓷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的多样化,表达内容和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传统绞胎泥技法的现代艺术创作,是个新的陶瓷艺术创作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正"云水瓷"又名"纹彩瓷",源于传统陶瓷之"铁流沙",盛行于宋金时期,是山西陶瓷艺人在唐代绞胎瓷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的一大创举,在收藏界被混称为"绞釉"。民国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所载"云釉、混釉",略同于此;在河北、河南等地亦被称为"墨流瓷、绞花瓷"等;在山西则以"绞化妆土"著称,主要分布在长治、朔州、平定等窑口。山西省博物院所陈列的金代"绞化妆土玉壶春瓶"出土于朔州窑,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曾做过"山西长治窑——绞化妆土玉壶春瓶"的介绍,只可  相似文献   

11.
胶胎陶瓷在中国古代陶瓷的艺术中独树一帜,是陶瓷之林的神秘之花。创烧于唐代的绞胎瓷器,历经两宋发展,在金代达到顶峰,明清后趋于消亡。惠民县博物馆藏元代绞胎双耳瓶器型硕大,古朴大方,为古代绞胎艺术的巅峰之作,研究这件绞胎瓷瓶,不仅可以欣赏其艺术价值,更能了解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河南省修武县境内的当阳峪窑,曾在北宋时期长期大量生产黑釉刻花、剔花,白釉刻花、剔花,铁锈花,宋三彩,天目釉,绞胎瓷,绞釉瓷和红绿彩。其装饰手段之多,技艺之精,使国内外许多古陶瓷专家及学者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我国唐代时期陶瓷品类中出现了的绞胎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论述与观点进行质疑,否定了关于绞胎器模仿漆器和瘿器以及拉坯成型的观点。进而通过对绞胎器特征和绞胎工艺的形成原理、制作方法的解析,对西方玻璃融合技术的应用、工艺特征、制作方法以及与绞胎的比较,加之以西亚出土的绞胎陶器为证据,指出西亚绞胎陶是受到玻璃工艺的影响,唐代绞胎工艺应该源于西方玻璃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4.
绞胎瓷与绞釉瓷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中两种不同的特殊产品。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它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它们的制作工艺复杂,产量少,目前仍有很多人将二者混淆,误认为是同一种产品。本文通过对二者原料、制作方法、纹理的比较从而试图廓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戴亚伟 《佛山陶瓷》2015,25(2):61+63
在泥色装饰中还有绞泥、调砂、铺砂等。绞泥是源于唐代瓷器绞胎手法的紫砂新工艺。唐代绞胎工艺是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  相似文献   

16.
在泥色装饰中,还有其他的手法运用,主要有绞泥、调砂、铺砂等。绞泥是源于唐代瓷器绞胎手法的紫砂新工艺,唐代绞胎工艺是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揉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  相似文献   

17.
陶瓷花苑     
复古珍品绞胎陶瓷独具特色绞胎陶瓷始于唐代、宋代 ,靖康之变后失传。绞胎陶瓷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陶瓷品种 ,其主要特点是坯胎内外皆有相联花纹 ,与其它陶瓷品种有明显的区别。用绞胎陶瓷制作的建筑装饰墙地砖、茶具、餐具、工艺品等产品 ,坯胎内外变幻无穷的相联花纹 ,真是巧夺天工 ,犹如天然大理石 ,质感细腻 ,光泽柔润 ,色彩丰富 ,古朴典雅 ,十分惹人喜爱。 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的张宝军先生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 ,终于获得成功 ,并创办了河北易县绞胎陶瓷公司。该公司目前是中国乃至世界惟一的一家绞胎陶瓷生产企业 ,…  相似文献   

18.
刘志国 《陶瓷工程》2009,(11):21-23
金代是我国北方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金代,作为统治阶级的女真民族存在着与北方汉民族文化艺术与制瓷工艺相互贯通、相互吸收的事实。这时,磁州窑优秀的制瓷工艺技术得以继承、借鉴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则更促进金代磁州窑产品趋向丰富,品种繁荣。金代磁州窑雕塑艺术成就斐然,有过许多不凡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
张菡夏  陆芳芳 《佛山陶瓷》2022,(7):49-53+55
娘惹瓷是属于中国外销瓷的一种类型,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南洋土生华人在中国景德镇定制的一种极具特色的粉彩瓷器,目前能够在东南亚拍卖行或者峇峇娘惹博物馆中可以见到。通过研究遗留下来的娘惹瓷器型、纹饰和色彩,能够从不同视角解读马来地区华人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共性和差异。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娘惹文化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使得娘惹瓷成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闵文化传播和华人华侨史的重要研究资料,同时也为了解峇峇娘惹民族的文化及其文化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线索。  相似文献   

20.
金代是我国北方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金代,作为统治阶级的女真民族存在着与北方汉民族文化艺术与制瓷工艺相互贯通、相互吸收的事实。这时,磁州窑优秀的制瓷工艺技术得以继承、借鉴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则更促进金代磁州窑产品趋向丰富,品种繁荣。金代磁州窑雕塑艺术成就斐然,有过许多不凡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