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陆军未来战斗系统共有18+1+1种独立的系统,武装机器人车辆.小型无人地面车辆.多功能通用/后勤机器人车辆是其确定主要开发的三类无人地面车辆。2005年3月美陆军在伊拉克战场上首次使用了机器人。其新研制的多功能通用/后勤机器人车辆已在亚洲防务技术展览会上展出。据美国2001年的《国防授权法案》.在2015年之前,美军将有三分之一的地面车辆是无人化车辆。这预示着不远的将来,无人车辆将会主宰未来战场。  相似文献   

2.
洪建 《国外坦克》2010,(3):20-25
近年来,随着"非传统"军事威胁的增多,以及在城市、水面、山地条件下执行反恐任务的增加,士兵和有人装备面临的威胁更突然、更直接、更致命。由于无人地面车辆能够代替战斗人员完成部分作战任务,可有效降低人员伤亡,并可在人类难以承受的恶劣环境下遂行任务,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无人地面装备加入了作战序列。美国在无人地面车辆发展和应用领域一直都保持着最活跃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04年,美陆军装备无人地面车辆仅163辆,2005年为1800辆,2006年猛增到4000辆,2008年增加到了大约6000辆,预计到2030年美陆军装备无人地面车辆将达到地面车辆总数的一半。截止到2009年6月,部署到伊拉克和阿富汗等作战区域的无人地面车辆就已达到了35000辆,涵盖了多种作战领域。如果说精确打击装备使现代战争发生了深层次变化的话,那么,无人地面装备将会再一次引发作战样式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李伟 《国外坦克》2006,(6):33-34
非直瞄发射系统为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杀伤力和多种能力,使美军的导弹能力“向前跨越”。非直瞄发射系统是未来战斗系统的核心,作为未来作战系统“系统之系统”网络中的一个集成节点,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以满足未来陆军“行动单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共有日种以上的地面机器人用于各种战斗。尽管此次战争中作用机器人的数量尚没有公布,但是美军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此次伊位克战争重视使用机器人的倾向是很值得关注的。美国无人地面车辆现在已经列为美国陆军在研的未来战斗系统的核心装备之一。毫无疑问,到2010年未来战斗系统列装之时,陆军要求获得的主要机器人将是运用性能可靠的机器人。根据日前掌握的情况,即使空军和海军陆战队。为了用于处理臭弹和地雷以及为基地和补给所等担任警戒任务的目的。也都就无人地面车辆的运用提出了强烈的要求。针对陆、海、空军的军用机器人日前正在作为下一代的重要兵器而受到关注的情况。美国正在推进各种军用机器人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5.
最近,美国联合防务公司公布了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中两种无人地面车辆的细节。这两种在研的无人地面车辆分别是侦察型和突击型,都采用6×6通用底盘,重量均为8.5吨,都能用C—130运输机空运,符合美国陆军对所有未来战斗系统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未来部队的核心装备是美陆军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未来战斗系统。概述未来战斗系统的组成、特点、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乘车战斗系统(MCS)是美国陆军正在研制的“未来战斗系统”(FCS)的分系统之一,主要由通用的有人驾驶地面车辆底盘和具备直瞄、超直瞄作战能力的XM360轻型120毫米火炮以及中程弹药(MRM)组成。在计划组建的FCS旅级战斗队中,乘车战斗系统是关键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美国陆军将加快未来战斗系统非直瞄发射系统的精确攻击导弹,支其独立集装箱式发射单元的研制进度。该系统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雷西昂导弹系统公司联合研制,预计将提前18个月装备美国陆军的野战炮兵部队。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陆军未来部队的核心装备,“未来战斗系统”(FCS)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陆军综合作战系统,整个系统由8种有人操控战斗车辆、10种无人操控武器装备、庞大的网络以及士兵系统组成,规模之大、技术之复杂以及资金投入之巨,都是史无前例的。该项目参与研制的军火公司有100多家,估计需要耗资1079亿美元(其中研制费用280亿美元,15个旅的装备采购费用799亿美元),涉及的关键技术至少有50多种,需与其他157种配套陆军武器装备的研制、演示和生产同步,必须研制100多种网络接口以保证与联合部队的协同。该项目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甚至有人怀疑它有…  相似文献   

10.
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由18种核心系统,外加关键的网络和士兵组成。而背后则是这些构成未来战斗系统之家族的18+l+1种系统的全面一体化,以及组成未来战斗系统之大系统的“行动单位”装备的各种辅助系统的一体化。连通能力为“使用单位”、联合、跨部门和多国部队提供了更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瑾 《兵器知识》2012,(5):21-23
正王瑾(以下简称王):装备研制的起点是需求牵引,从当前无人地面作战车辆的任务重点来看,地面作战车辆最主要的战术需求是哪些?装甲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装):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无人作战充分体现了这一宗旨,它是人类早已梦寐以求的事,也是研制无人地面车辆的根本动力。无人作战车辆作为一种地面移动作战平台,特别适用于城市和恶劣环境下的局部战争和信息战争。未来地面作战将是无人地面平台、有人地面平台在信息化网络管理和控制下联合作战,从战术需求角度讲,无人地面作  相似文献   

12.
通用动力公司与美国陆军联合为尖刀部队提供火力。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是未来战斗系统乘车战斗系统的车辆整合机构,它选择了美国陆军贝内特实验室为乘车战斗系统研制XM360轻型120毫米火炮。XM360型120毫米火炮将使乘车战斗系统具有与美军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相同的火力,但其底盘要轻得多,后坐力也小。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美陆军转型的核心,“未来战斗系统”(FCS)曾是一项周期数十年、年预算数十亿美元的项目。从1999年开始项目论证,历经多次调整,到2009年4月,已进入工程研制与演示阶段的FCS项目仍是在大型通信和信息网络链接下,由14种(最初为18种)有人和无人操控系统构成的有史以来美国甚至是全球陆军规模最大的采办项目。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武装机器人车类型大型轮式侦察与武装无人车。研制厂商BAE系统公司地面系统分部。研制进展研制已结束,但最终车辆状况不明。性能简介在已取消的未来战斗系统(FCS)计划中,美国陆军曾计划发展多款无人机和无人车。其中无人车包括武装机器人车(ARV)、小型无人地面车(SUGV)、多用途/后勤和装备(MULE)无人车。  相似文献   

15.
智能弹药系统(IMS),即未来战斗系统(FCS)内的一种无人值守的弹药,是首批要整合进入未来战斗系统共同作战环境中的系统之一。它也是首批计划作为未来战斗系统螺旋式发展计划1期的发展装备之一。智能弹药系统通过在任何地形、气候以及其他条件下,赋予部队指挥官在其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以行动自由,提供保证的机动性,其中,智能弹药系统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在华盛顿举办的2015年美国陆军协会(AUSA)年会上,美陆军官方称,部队已接受了升级型M1A2 SEPV3主战坦克和"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以便对最新的工程修改建议(ECP)进行测试。美军地面战斗系统计划执行官称,美国陆军希望每18个月对一个旅的车辆装备进行升级,然而这取决于部队可支配的经费状况。美国陆军主战坦克系统计划主  相似文献   

17.
美国陆翠高级官员最近称,未来战斗系统(FCS)车辆采用的最新方案将使车辆超重,从而无法满足快速部署的要求。未来战斗系统最主要的部署方式就是采用C-130运输机空运。然而,未来战斗系统中载人战斗系统、非直瞄火炮和迫击炮等3种车型的重量将达到22吨,远超过C—130运输机的载荷。如果仍使用C-130空运的话,就必须卸下车辆的油料、弹药和附加装甲单独运输,  相似文献   

18.
非直瞄火炮发射平台是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项目中的系列有人驾驶地面作战平台之一,英国宇航系统公司武器系统分公司负责的非直瞄火炮发射平台在生产完成3周后,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的尤马试验场成功进行了首发试射。据英国宇航系统公司称,这次发射也是美国火炮系统首次运用战术软件发射首发实弹。  相似文献   

19.
主动防护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的威胁和未来部队对机动性、可运输性和防护的综合要求清楚说明,装甲已不再可能单独满足陆军平台的防护需求。与此同时,从正在进行的作战行动中得到的教训清楚表明,现役部队的车辆没有得到很好的防护,以应对城区、非常规作战。因此,“行动单位”计划经理(PMUA)正在研究一种综合的规避装置(IPT),为有人地面车辆(MGV)提供防护。这套规避装置将在各种作战行动中和其它的联网生存力措施一起,保护用未来战斗系统(FCS)装备的“行动单位”(UA)。主动防护系统(APS)由多系统组成,它们分别探测来袭威胁,并采取各种对抗措施拦截并摧毁之。  相似文献   

20.
英国陆军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部署配备有再生核生化三防系统装甲战车的军队。由BAE宇航系统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制造的装甲工程车系统成为英国陆军第一种装备再生核生化系统的装甲车,英国皇家工程兵部队此次定购的装甲工程车系统包括33辆“巨人”装甲架桥车和33辆“特洛伊”清障车,全部车辆将于2007年交付完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