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微小型继电器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工程领域,特殊的工作环境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接触性能。该类继电器含有的簧片结构动作时会伴有弹性变形,传统以刚体为假设条件的动态特性分析法显然不能满足计算要求和分析精度。因此,以某微小型继电器为例,提出一种耦合可动部件的刚体运动、柔性变形与结构碰撞作用的刚柔耦合碰撞弹跳分析方法;继电器簧片被等效为悬臂梁结构,建立了基于电、磁、力和柔性簧片位移微分方程的接触弹跳动力学模型。分析簧片发生变形前后的受力情况,研究闭合簧片接触–分离–接触的动力学特性。据此,详细计算不同的接触间隙、连杆位置和控制电压下继电器的接触弹跳变化规律。设计实验验证所提模型的准确性。研究发现,簧片弹性变形与碰撞过程的相互作用是引发继电器不稳定接触的重要原因。此外,适当减小接触间隙、缩短连杆推动位置与接触点间的距离能有效提高微小型继电器的接触性能。  相似文献   

2.
继电器的接触簧片是继电器的重要元件,需要具有良好弹性、强度、疲劳极限以及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加工性。目前我国继电器生产中制造作簧片最广泛使用的材料是锡磷青铜,铍青铜和银镁镍合金,这不但由于它们有较好的综合性能,而且价格宜便。在继电器接触簧片的冲制过程中一般均使簧片的长度方向顺着材料的轧制方向。这是由于传统认为纵纹  相似文献   

3.
刘方云 《机电元件》2001,21(4):18-22
文章阐述了一项专利技术-电磁继电器动触点机构,即用于大功率电磁继电器的新型接触系统。该系统是把电磁继电器中的传统技术-用弹性动簧片直接导电的柔性接触系统,改变为不用弹性动簧片直接导电的柔性接触系统;从而解决了大功率电磁继电器动簧片因导大电流而必热推动弹性、致使继电器早期失效的问题。文章从力学角度、电学角度、产品使用性能等诸多方面论证了该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4.
触簧系统(包括触点和簧片)是电磁继电器的执行部件,其动态接触特性直接影响继电器可靠性。文中根据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触簧系统动作过程的数学模型。应用ADAMS软件对其进行仿真与分析研究,给出了触点接触位置、推动杆位置和推动力、簧片几何尺寸等因素对触点动态接触特性(弹跳、接触力)影响的变化规律,得出了若干有关提高触簧系统动态机械特性的重要结论。研究结论可为电磁继电器机械反力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继电器触簧材料的应力松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电器中接触簧片的接触压力是影响其触点接触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接触簧片材料的应力松弛而使接触压力逐渐减小,接触电阻逐渐增大,进而导致接触失效.通过应用开发的弹性材料应力松弛测试系统,对继电器接触簧片材料进行加速应力松弛试验,找出短期的变化规律,以外推出长期的应力松弛量,为继电器的可靠性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继电器中接触簧片的接触压力是影响其触点接触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希望它在整个寿命期内稳定可靠,但由于簧片材料的应力松弛而使接触压力逐渐减小,接触电阻逐渐增大,进而导致接触失效。采用开发的弹性材料应力松弛测试系统,对继电器接触簧片材料进行加速应力松弛试验研究,找出短期内的变化规律,可推算出长时间的应力松弛量,为继电器的可靠性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前言 随着高可靠密封继电器的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其所处环境日益严峻,其中以振动环境尤甚。这可以对继电器的耐振要求迅速提高得到说明。高可靠继电器的耐振水平,已从六十年代的10g、2000赫发展到七十年代的>202、3000赫。尽管一般用试验方法检验耐振性比较可信,但还嫌不足,因为试验所得耐振值常常与真实值相差太大,得不到令人信服的数据,这是因为试验时继电器的固定方式,所用夹具及继电器支架的刚性,装配调整质量等等,都会大大影响继电器的振动情况。能否利用有理论根据的计算方法设计出满足耐振要求的接点簧片这一问题,日益为专家们重视。答案是肯定的。但必须阐明接点簧片在共振时的物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继电器簧片接触系统网络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慧敏  谢国强 《机电元件》1997,17(1):1-7,11
文章提出了一种计算继电器簧片机械力特性的新的数学模型,即将簧片等效为二端口网络,求解网络端口参数-位移与力,从而得到簧片机械力特性。用等效网络可以简捷,明快地分析复杂的簧片系统以及各簧片的调整参数对其机械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继电器的触头弹跳对于开关电器来说是无法避免的,它通常是引起电气磨损和材料侵蚀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正交实验,对影响航天继电器的触头弹跳的多种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动触头的最大动能主要受驱动力大小和推动杆位置的影响,与簧片长度和触头规格均有一定的关系;最大的动态接触力主要受驱动力大小的影响,与簧片材料有一定的关系;最大弹跳位移主要受簧片长度和厚度的影响,与触头规格有一定的关系;总的弹跳时间与簧片长度有一定的关系;最大冲击速度主要受驱动力大小、推动杆位置和触头规格的影响;返回系数与簧片系统的外形参数以及外力作用方式关系不大,主要是受触头表面状况的影响;接触状态与驱动力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据专业文献估计,电接点性能约受200多个参数的制约。因此,其接触可靠性问题是特别复杂的。 继电器接点有一个特性就是会出现瞬时失误,即在极短暂时间内发生接触失误,但此后无需采取什么措施就能长时间内无毛病地继续工作。要分清失误与失效之间的区别,即失误率与失效率之间的差别。因此要有目的地确定继电器接点可靠性的三个数据:偶然失效范围内的失误  相似文献   

11.
肖颖 《机电元件》1996,16(2):5-8
套筒式六爪接触簧片接触可靠,分离力小,采用这种接触簧片的PGA集成电路插座具有插拔力小,接触可靠,机械寿命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铁路信号继电器的结构形式。通过对银碳接点的接点材料、结构设计、接点的抗熔焊能力及试验方法等进行研究,提高了继电器接点接触的可靠性。适应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满足现场使用的要求。并为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电磁继电器触簧系统参数稳定性是影响继电器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去除电磁继电器簧片装配应力的工艺优化,引入新的工艺方向,试验新的去应力工艺方法,以实验结果为效果验证,解决了试验过程中因簧片装配应力释放不充分导致的静压力下降问题。  相似文献   

14.
知识竞赛是工厂、机关、学校等单位广泛开展的活动,抢答器是知识竞赛不可缺少的设备。和用继电器或接触器的常闭接点互锁的原理可以很容易地做成抢答器。但由于受到继电器接点数目的限制往往只能构成四路以内的抢答器,不能满足参赛队数的要求。本人通过对继电器的巧妙连接解决了这一矛盾,只要所使用的继电器或接触器具有两个切换接点或者具有一个常开接点和两个常闭接点,就可以构成可无限扩展的多路抢答器,接线方法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5.
近来,继电器与电路一起使用的情况多了,希望继电器更加小型化和降低高度。这意味着磁路和接触簧片要小型化,触点压力也相应减小,所以保证接触电阻和可靠性就成为重要的问题。这里使用试制的矮式继电器,对触点的特性和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航天继电器贮存过程吸合时间退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继电器作为一种密封的电器元件,其贮存可靠性对于导弹等武器装备至关重要。如何测试评价航天继电器在贮存过程中性能及可靠性的衰退,是继电器用户和厂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利用开发的实验系统对某型号航天继电器进行了贮存加速实验,得到了吸合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并验证了贮存过程中吸合时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簧片应力松弛所导致的反力变化。通过仿真与实验均证实了吸合时间与簧片初力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进而提出可采用吸合时间来表征簧片的应力松弛退化特性。建立了高温条件下继电器吸合时间的贮存退化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继电器贮存可靠性及贮存寿命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按照簧片反力特性的形成规律,对极化磁系统继电器的不同簧片结构进行了科学分类,用包含单侧簧片反力特性内的“完全反应特性”评价簧片系统的性能,有利于深入研究簧片系统,并可用于指导继电器簧片系统的设计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当电接点压力表接点断开产生电弧火花时,干扰在同一根电缆保护管中其它的电讯号传输。电接点压力表接点产生电弧火花的主要原因是:回路中串联了中间继电器铁芯和线圈组成的储能元件。当接点断开时,中间继电器内储存的磁能,迅速地转变为电能,产生高压,使接点间产生电弧。要消除接点间的电弧,可把储能元件内储存的电磁能,迅速地转变为热  相似文献   

19.
刘振照 《机电元件》2014,34(5):27-30
继电器开发设计中,电磁部分产生的吸力与触点簧片负载产生的反力要配合良好是继电器性能良好的基础。本文运用田口式健壮设计,利用ansys仿真,对继电器触点簧片结构进行健壮设计,获得结构稳定的触点簧片,提高了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效率,满足当今社会对继电器低成本、高性能和开发周期短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 电流和电压继电器属于电磁式继电器,其动作原理是当线圈中的电流增加时,导磁体中的磁通增强,施于动铁上的电磁吸力增大,克服游丝的反作用力,可动系统转动,桥式动接点与两静接点接触。继电器的可动系统较轻和灵敏,所以动作时间较快,功率消耗较小。同时因采用特殊形状的导磁体和动铁,使吸引特性(即电磁力短与动铁转角之间的关系)与反作用特性(即游丝力矩与动铁转角之间的关系)配合较好,得到较高的反回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