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面临众多风土建筑生存危机和去留抉择的现状,笔者认为直面挑战的第一步,是找到风土建筑认知和分类的有效途径。因而提出了以民族、民系的语族-语支(方言)为背景的风土建筑谱系划分方法,并尝试从"聚落形态""宅院类型""构架特征""装饰技艺"和"营造禁忌"等5个方面,探究各谱系分类的基质特征和分布规律等。文中对江南建筑的赣、徽、吴等3个谱系作了基质对比,追溯了"样式雷"家族的赣系匠作渊源。并在结语部分讨论了风土建筑谱系在传承中的标本保存和整体再生原则和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贵州黔南、黔中、黔西三个土语区的布依族聚落为研究对象,借鉴建筑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实地测绘和工匠访谈,探讨布依族传统住屋的风土因应特征。文章系统梳理了布依族聚落的选址与布局原则,并归纳出聚落特征要素;对布依族传统住屋类型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土谱系基质图示分析,推导住屋的原型与演化要点;通过与其他民族比较,明确住屋布局后的民族文化特点;调查和记录布依族的匠作词条、尺度与营造方式,分辨出布依族特有的匠作遗风。  相似文献   

3.
徐粤 《建筑与文化》2023,(3):202-204
岭南粤系地区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化多样,留存了大量独具特色的风土建筑;粤系风土建筑谱系是其建筑特征的集中表现。而聚落的特征要素作为风土建筑最宏观的层级是风土谱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聚落的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了粤系风土聚落的形态类型和组成要素,并对反映聚落功能性的防御与排水系统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传统建筑匠作体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剑川地区为代表的滇西北传统建筑匠作体系,是云南较为成熟的匠作体系之一。由于历史、地域及人口分布等原因,使白族成为了滇西北剑川匠系中匠群的构成主体。论文全面解析了滇西北剑川匠系的历史成因、传统师承,列举了历代著名匠师及其建筑作品,同时厘清了当代滇西北剑川匠系的传承发展模式。这一传承上千年的古老匠作体系是汉族及白族传统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其营造技艺作为活体技术仍在城市及乡村的建筑营造活动中使用传播,至今维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建筑匠作体系中难能可贵的鲜活案例,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粤 《华中建筑》2020,38(3):98-102
我国各地风土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一部分,亟待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保护。利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探讨区系划分和建筑谱系归类等问题,结果显示出粤中广府地区确实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风土建筑谱系,并阐述了其特有的基质特征和文化特性。该文分析了谱系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厘清了广府风土谱系的影响范围和谱系中心。  相似文献   

6.
祠堂是宗族力量的象征和宗法制度的物化。文章从鄂西严家祠堂相关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入手,重点分析了严家祠堂的雕刻艺术及家风家训的视觉表现特征、赣派建筑风格与土家吊脚楼营造工艺有机融合等特征,体现了建筑地域性中的文化流动现象,反馈出建筑文化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徐粤 《华中建筑》2023,(3):123-127
广东西南部使用高阳、吴化片粤语,并以鉴江作为文化传播中心,在文化地理上与粤语核心区表现出较大区别。在沿江的粤系和沿海的福佬系共同影响下,粤西南风土建筑在聚落及院落层面表现出多进天井式布局,结构与装饰层面表现出石木混合结构、坨墩梁架、木枕等基质特征,迥异于粤语核心区风土建筑。  相似文献   

8.
云南汉式合院民居受到明清时期汉文化及其建筑技艺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民居木构架的形式和建构技艺上,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差异。滇南的通海匠系和滇西的剑川匠系是云南两大木构技艺匠作的主流体系。云南各地的汉式合院民居也基本遵循这两大匠作体系的营造规律不断演化。重点分析了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的木构形式、屋顶构造等,探寻两大匠作体系的构架形式、构造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以及建筑文化对构架形式的不同影响,进而获得对这两大匠作体系的建构工艺与应用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赖瑛  杨星星 《华中建筑》2008,26(8):162-165
广府和客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大主要民系。两大民系因历史成因、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导致祠堂建筑在祠宅规划、建筑形制、装饰装修等宏、中、微观三层面的差异。长文从此三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祠堂建筑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构件之间通常采用榫卯连接,通过榫头与卯口的严密卯合,将各个构件组合成一个整体构架,具有极强的抗拉抗剪力,同时体现出“墙倒屋不塌”的优越抗震性能。滇南的通海匠系和滇西的剑川匠系,是云南的两大匠作体系,地理、人文环境等都有所差异。通过对两地汉式合院民居榫卯的形式类别、加工方式及作用位置的对比梳理,总结出两地榫卯在口风和制作方法上的差异、各类榫卯的受力特点以及榫卯加工工具的独特运用。同时发掘两地匠作体系的异同特征,探讨传统建筑不同营造技艺的民间智慧,具有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以国立国会图书馆(NDL)、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II)及相关院校馆藏LA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检索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日本"景观"概念源自德国农(林)学、地理学的生成过程,解析其LA学科从最初的农(林)学、地理学而拓展至工学,包括土木工学、建筑工学与都市工学的衍变关系。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统计,指出:1)其选题发展由农(林)学、造园学至工学的脉络关系;2)LA学科的文献数量始自战后而盛于新千年前后的出品特征;3)论文覆盖学科以工学为主、农学为辅的多元并存的分布特点。而日本LA学科学者的谱系,不仅勾勒出各大学景观方面的相互关系,而且也派生出中国学者的分支谱系。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han ethnic group in Myanmar within the context of South-east Asian architecture.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ttlement system, village and houses that together form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river valleys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The fieldwork is comprised of an architectural enquiry through geographic surveys of settlements and measurements of houses, and a social enquiry, including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about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architecture. The detailed spatial analysis embraces three tiers, namely settlements, villages and houses, together ident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underlying concepts of Shan architecture, meanwhile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olis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ethnicity, geography, social system and the production of dwellings and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13.
黄磊 《建筑与文化》2016,(11):38-39
江西地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江右人民的生产实践为基础,以赣鄱农业文明为核心,历经数千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文化。风采千年,江西不仅诞生了一系列的人文大亨,也在建筑文化及艺术造诣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依托江西地方发展江西文化旅游事业的需求,万达集团在江西省会南昌九龙湖新城打造一座有江西人文特色的文化旅游城,成为江西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地标。南昌万达城展示中心,设计团队萃取最能代表江西文化的"青花瓷"作为设计理念,运用建筑设计元素,从形态、材质、色彩等方面还原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艺术特色,全方位地展示江西文化的精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广州市为例,以建筑学的基本要素着手文化区的划分,从文化区划的角度总结广州市的传统村落与民居的分布特征和文化景观。本文的目的在于扩展文化地理学的学科领域,并利用其方法为广州逐渐消失的传统村落与民居提供一个新的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场所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微观认知单元。场所精神的回归是后现代建筑学、城市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人本主义空间观的焦点与趋势。场所理论从人的行为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景观是一个被赋予多重行为(文化)意义的地理外观场所的差异性彰显出人的场所感。场所理论在地域文化建筑与本土化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城市景观环境认知与形态塑造等空间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试图从人本主义空间观——场所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从场所的行为文化认知规律切入,结合国外场所理论应用城市空间设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研究趋势.探讨场所理论架构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本质与方法论体系。从而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微观原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及其实践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中山古镇风韵独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重庆市江津中山镇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特色突出地表现在城镇形态格局、街巷空间布局、建筑空间开合等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乔迅翔 《华中建筑》2014,(3):168-171,176
我国以木构建筑为主体,抬梁、穿斗、井干是三种主要构架形式,其中穿斗架在南方地区广泛使用,形成南方建筑系统重要特征。自20世纪40年代穿斗架首次进入学界研究视野以来,经过长期大范围调研测绘,积累了大量有关学术资料。学界对于穿斗架的本质及定义、各地特征及类型、文化交流及传播、历史发展及变迁、设计及营造技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讨论,取得了可观成果。相关研究正从缺乏历史观和整体观的"百花齐放"、"各自为政"局面走向深入整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汪芳  刘扬  殷帆 《华中建筑》2012,(2):166-170
在重新审视文化全球化、以及关注建筑与地域文化关系的今天,地理学视角的建筑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命题。该文以山地这种地貌类型为例进行研究。山地具有区域分布、高度和坡度等特征,受到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山地地表结构出现了一定规律性的差异。该文从自然地理的视角出发,将山地因素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方面入手,分析地理特征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以及建筑景观对地理环境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安徽风土建筑类型多样,其丰富性不仅是徽州建筑可代表的,基于语言学及多种类型的区划研究成果,以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安徽及周边区域进行风土建筑的初步整合与区系划分,并基于相关本体特征进行区划修正,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归纳呈现出了较为清晰准确的区划分类与范围,厘清了各区划内风土建筑基质与地理、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关系,展现了安徽各区域风土建筑在更大文化区域范围内位置的同时,也为安徽风土建筑的传承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芦正懋 《山西建筑》2009,35(17):15-16
介绍了结构主义是一种认识事物、解析现象的方法,指出民居独特的文化地理因素有着原型的价值,对结构主义与中国传统之民居建筑进行了分析,从民居建筑空间进行了论述,以达到重新思考结构主义建筑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