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城镇化进程中遭到巨大冲击,数量急剧减少。乡村旅游是活化传统村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案例,总结概括成功开发经验与现存问题,以浙江省金华兰溪市芝堰村为例,运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从生态环境、空间秩序、景观、室内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空间营造的方式,延续芝堰村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打下良好环境基础。寻找乡村旅游与村落保护的发展平衡点。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了难得机遇。文章在阐释保护和开发辩证关系基础上,针对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融合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当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文化建设开展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村落所彰显的民族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强调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文章以柳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为例,以当地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针对传统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下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措施包括政府制定政策、村民与社会多方参与、"互联网+"模式的新型开发模式,深入挖掘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地域性特色,并以此来丰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途径与方法,为柳州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留存保护和开发升级的和谐共生,本文以永泰县洑口乡紫山村为例,通过研究分析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律,并基于保护传统村落特色文化遗产的前提,注重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与发展有机结合,提出了采用活化利用的模式进行紫山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实现了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借助相关理论与实际案例的分析表明,针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通过采用活化利用的模式,既能留住乡愁,又能更加有效地帮助传统村落充分发展自身特色优势,让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渠道。尤其对于以自然风貌与传统文化而闻名的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在保护资源本体、坚守文化自豪感的前提下可进一步激发传统村落新活力,成为改善乡村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然而,当下在发展传统村落乡村旅游过程中面临着"重开发,轻保护",自然风貌、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或消失,以及村落呈现"空心化"等危机。文章以传统村落——江西抚州洽湾古村为例,就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巢湖市"环湖十二镇"特色小城镇风貌总体控制规划》的编制,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洪疃村以其优越的区域优势和特色文化逐渐脱颖而出。尽管《巢湖市黄麓镇洪疃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已经制定,但是环巢湖地区区域发展方向和近期美丽乡村建设趋势要求规划师们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发展要素。为此,在保护规划的框架下结合区域旅游背景,挖掘村落发展优势条件,解决村落发展障碍,凸显自身特有文化特色,构建可行性旅游项目,实现立身于保护、着眼于发展的传统村落整治提升与发展将是论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诗歌型文化线路,沿途传统村落分布众多、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特色各异。但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传统村落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环境更新、空心化、文化遗产传承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通过对沿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提出以唐诗为主题,以诗人行迹为脉络,挖掘诗路文化资源,保护诗路文化遗产,并解码唐诗文化基因,在已有村落文化形态的基础上,有机植入诗歌文化元素,建设“诗意乡村”,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实行沿线传统村落联动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新时代重大发展战略。针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多是秉持遗产保护与发展利用相平衡的原则,以及“乡村+文旅”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朝着打造文化旅游乡村、乡村遗产博览地、乡村文旅小镇、乡村旅游度假地和休闲康养地、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等多个目标发展。由上可见,文旅业已经成为促使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也驱动着乡村空间环境更新与创新利用。从传统村落空间环境更新利用来看,具体表现为三种主要倾向:优化乡村空间环境与风貌景观,营造村落旅游魅力场景氛围;挖掘物质空间遗产资源,打造乡村文旅的核心吸引物;利用闲置空间充实乡村旅游业态,完善旅游服务配套体系。下文结合旅游景区井陉县于家村的设计实践研究展开介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视程度也上升到决策层面。经济发展的同时,村落民居空间的更新也随之加快脚步,但往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符号的保留与更新。本文从乡村旅游的视角出发,以衡阳市曲兰镇湘西村为例,探讨村落民居空间的提炼、保护和更新,由此探索建立乡村旅游与村落民居更新二者共生多样性的民居空间更新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5)
由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等限制,传统村落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传统村落的经济该如何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乡村旅游为传统村落的经济建设提供发展路径,为大多数传统村落所实践,本文以全国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现状为背景,以湖南省古丈县龙鼻村为例,探讨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以该村为缩影,映射出全国传统村落在乡村旅游、发展经济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优化产业业态、保护发展同步走等优化对策,以期为各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旅游开发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手段,如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传统空间形态使其得以延续性发展是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中节点是连接其他元素的重要枢纽,节点空间设置是否适度将影响到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和旅游游览,该文基于空间句法的凸多边形分割法,对开发比较成功的丽江束河古镇节点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束河在开发过程中对各个主要空间节点的处理方式,通过这些处理既达到引导与疏散人流、平衡新老区游客分布、保护传统空间形态的目的,又满足各种旅游功能对空间的新需求,为乡村地区旅游小城镇的保护性开发建设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丰燕  杨毅 《华中建筑》2012,(1):86-88
旅游开发作为民族村镇保护与发展的一种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制定和编制民族村镇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旅游开发往往作为主导策略被放在主要位置加以阐述。似乎已形成民族村镇要发展必须要发展旅游的思维定式,传统民族村镇必须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思路。该文提出民族村镇旅游开发应基于民族村镇自身特点,分析旅游开发与民族村镇发展的关系,指出民族村镇的旅游开发必须走和谐发展道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3.
乡愁呼唤着人们情感的回归,留住乡愁,就留住了人情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就是为了守住历史与时间的乡愁。本文在分析传统村落乡愁与意象的基础上,以徽州传统村落——绩溪县龙川村为案例研究,分析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的意象体系。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利用隐喻抽取技术,演绎归纳龙川文化旅游的意象体系及意象共识地图。最后从乡愁意象的发展角度,提出龙川在挖掘与合理保护意象元素、提升意象文化空间营造、优化意象转达与体验三个方面的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也为其他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继力  赵烨  高翅 《风景园林》2023,30(2):123-130
【目的】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村庄规划存在规划理念、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以风景特质识别为理论和方法体系,探索有利于村庄分类指导目标的乡村风景特质识别方法。【方法】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为例,即通过系统分类,对不同乡村区域村庄提供规划设计引导。适应性调整了乡村风景特质识别的3步程序:风景特质图谱绘制、风景特质图谱信息分析、乡村风景保护利用对策制定。绘制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形成了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并以风景特质区域为分类依据提出了晋源区乡村保护及利用建议。【结论】乡村风景特质识别对乡村的分类指导、开发强度、保护利用模式等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在后续研究中,相关理论及技术方法等仍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车震宇  保继刚 《规划师》2006,22(6):45-60
近十余年来,传统村落旅游持续升温,建筑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对村落旅游开发与村落形态变化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在开展传统村落旅游研究中需弥补这一空白.根据旅游开发过程中村落形态的变化,把直接参与旅游的村落划分为渐变型、稳定型、突变型和恢复型4类.针对4种类型的村落,各选其一,从村落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物、民居、整体风貌等构成要素出发,探讨各类型村落的形态变化特征,构建村落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模型,指出村落的形态变化受到市县级政策与管理措施、开发商与规划师、村民收入与村落人口、传统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8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空间分维值和边界形状指数2种空间形态分析方法,通过民居类型、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流特征、村落空间、村落形态等村落特征信息,对闽西138个客家传统村落进行群体性研究。【结果】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地理空间分异状态。并从3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客家文化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村落对自然环境空间的被动适应体现了迁徙属性;村落空间的高致密化体现了移垦属性;村落形态的强凝聚性体现了宗族属性。【结论】揭示了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形成逻辑,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福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区域群体保护的发展,并构建一个均衡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和经商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耕读文化和晋商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杨美古镇传统村落的布局和民居形制表现出南北方交融的特点。经过考察.古镇在形态、尺度大小、构造、艺术装饰等方面都有众多表现形式.以及在特定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落形式和建筑特点。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需要通过这一类特殊地域性的古村落的研究,吸取其在村落选址规划、乡土人文资源传承等方面的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通过挖掘和传承其丰富内涵.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通过古村落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的保护开发.带动旅游业的开发.促进该地新农村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徐蕻 《山西建筑》2010,36(2):15-16
以丽江和西递宏村两个著名旅游景点为例,通过相互借鉴各自在旅游开发中的优缺点,探讨和研究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两者间的共生与共赢,从而确保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资源的稀缺性、差异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红色旅游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特殊的环境背景,传统村落之于红色旅游的关系是语境与中心话语的关系,中心话语的意义、内容离不开特定语境。在当今红色旅游与民俗风情及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开发热潮中,协调传统村落保护与红色旅游开发的关系成为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以长兴县新四军苏渐军区旧址群的红色旅游规划为例,讨论了传统村落语境对红色旅游中心话语意义,并对在此指导下的红色旅游开发的具体规划思路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20.
章榕  宋尧佳 《园林》2021,(5):74-82
重庆城郊四山管控条令制约下,其管控范围内的乡村建设行为受控,造成配套设施欠缺、产业发展低效、传统文化流失等现实问题,如何统筹四山保护要求和乡村发展诉求,成为四山保护的紧迫课题.旅游产业发展是四山地区村落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其适宜性建设途径和创新运营机制探索是协同四山生态保护与村落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北碚龙王村为例,提出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