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土环境与建筑形态——晋西风土建筑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广大乡民的理想与追求,记录着社会最基层人们的生活与行为。其形态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与特定地区的风土环境分不开的。本文以晋西地区的风土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地区风土建筑的表面形态与其风土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王国伟  王明瑞  王迪 《华中建筑》2020,38(2):123-126
就风土建筑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风土符号挪用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由风土人情到风土建筑样式研究的观点,通过实地调研、综合比对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门槛这一普遍存在于风土建筑中的构件为例进行了实例论证。调研了北京和徽州10余个古村落片区中的风土建筑,从门槛的构造、安装方式、材质、尺寸四个方面与地方风土人情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和比对分析,试图理解门槛样式的生成逻辑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3.
安徽风土建筑类型多样,其丰富性不仅是徽州建筑可代表的,基于语言学及多种类型的区划研究成果,以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安徽及周边区域进行风土建筑的初步整合与区系划分,并基于相关本体特征进行区划修正,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归纳呈现出了较为清晰准确的区划分类与范围,厘清了各区划内风土建筑基质与地理、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关系,展现了安徽各区域风土建筑在更大文化区域范围内位置的同时,也为安徽风土建筑的传承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伍沙 《建筑遗产》2021,(3):66-76
文章基于对湖南祁阳地区(即湘江祁阳段)风土建筑普查性的田野调查,以国保单位龙溪李家大院为例,分析了其聚落形态及建筑空间形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方言中"祧屋"这一名称进行释义,并从聚落形态、院落形制、结构构架及装饰技艺四个方面总结了湘江祁阳段风土建筑的基质特征.如以祧屋院为中心,居住院呈向心型两翼布置组成"祠居合一"的自生长组团,单个或多个组团形成集中式的聚落形态"一明两暗"模式的单体建筑和"游亭"结合成"工"字或"王"字型宅院平面,及其内部虚实相生的建筑空间的院落形制;前檐廊施斗拱的穿斗或砖木混合承重结构体系;游亭作为重点装饰区域,有丰富的门窗式样以及梁架雕刻的装饰特征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现象学而产生的场所精神理论强调了建筑设计对场所的关注,建筑材料对于场所精神的传达与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中国新乡土建筑为例,分析了建筑师在材料语言的表达上通过因地制宜选择地方材料、继承地方传统建造工艺及应用传统图案符号等对场所精神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傣语入手,针对匠作术语这一傣族风土建筑的基本问题,通过考释柱、穿、梁、檩、椽、人字架几类大木构件的命名,发现两种基本的构件命名方式:柱类构件和穿类构件根据所在位置的不同来命名;梁类构件根据其长短命名。而柱类构件中,除中柱外的其它几种柱都被赋予了各自的文化象征意义。研究表明傣族风土建筑作为以“柱-穿”为主体的穿斗结构体系,柱类构件在文化上的重要性远大于梁类和穿类构件。与此同时,屋架空间被赋予了“孕育”的特殊文化观念。由此可知,语言人类学与建筑学相互融贯的研究方法,在文献资料极度缺乏的民族地区建筑研究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风土建筑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现状,以及风土建筑与方言的关系作了简要介绍,通过分析晋语及晋语区的形成,参考方言分区,结合政区边界、交通网络、山形水势等因素,尝试将山西晋语方言区的风土建筑分为大同—忻州、并州、吕梁、上党四个片区,并从聚落形态、宅院形制、结构类型、装饰技艺、营造禁忌五个方面对各片区进行分析,得到四个晋语方言区风土建筑谱系的初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江攀 《新建筑》2022,(2):12-17
风土建筑史研究注重文献和实物的二重证据,对于一些保存状况堪忧、民间文献欠缺的风土宅院,口述史方法在研究建造背景、再现建筑场景和复原建筑形式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访谈重庆江津陈宅的后人陈洪佑为例,就以上三方面作用展开:首先,结合口述信息和地方志材料,梳理陈宅的修建过程和建造背景;其次,结合平面布局和关于各空间功能仪式的口述内容,分析其空间形制特征;最后,结合口述史和周边风土建筑特征对陈宅进行修复探索。  相似文献   

9.
张燕 《浙江建筑》2011,28(3):8-10,16
当今的建筑设计潮流中,表情丰富、内涵深刻的民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以拥有变幻无穷艺术外观的浙江传统民居的立面为对象,从其上所反映的艺术语言来探讨,力图使其以一种崭新的、现代化的面貌蕴涵于各种类型的建筑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0.
乡村建筑的发展和脉络,被城市化进程切开了一道峡口,一边是对乡土的记录和保护,另一边是对现代居民生活诉求的回应。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探索出一套基于本土的建造方式,为现代乡村面貌作出引导。文章以细屋熊村的风土观察为切入点,结合在地的实践,论述乡村建造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张羽  王瑞坤 《当代建筑》2023,(9):124-129
本文以滇西茶马古道沿线的风土聚落云南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筑测绘、居民访谈、史志辨析等方法,力图厘清商业贸易对聚落形态、宅院形制等风土建筑基质的变迁所施加的影响,并在上述分析中加入了人口迁移、民族身份、文化交流等视角。多视角的讨论对探究滇西风土建筑空间的变迁具有普遍意义,也为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将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转变过程置于西方社会发生的文化转换这一语境中进行探讨,通过其受到的维也纳学术圈的影响、独特住宅理论的产生和相关实践,以及持久追寻心理愉悦与健康生活的最初出发点,阐释其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发生转变的原因。以更好地理解其对于整个一代建筑师的深刻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过渡空间是建筑联系内外环境的空间要素,在岭南现代建筑中被创作出大量不同类型的过渡空间,形成通透、开放、融合自然的建筑风格。按照空间界面、尺度等特征差异岭南现代建筑中的过渡空间可分为“灰空间”、内部开放空间、外部延展空间三类。通过对岭南现代建筑过渡空间的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审美文化特征进行解读,归纳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本”设计核心,并尝试从广州现代城市建设角度,探讨过渡空间对激活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的意义,为当代岭南建筑实践提供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传统聚落、佛殿、住宅共同存在双中心空间特征,根据寨心与寺心双中柱主人柱与女柱在不同仪式场景中所表达的涵义,论述傣族以圣与俗上方位与下方位为核心的传统空间感知观念,并从社会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方位体系和象征意义3方面解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红色建筑是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于都县作为中央苏区巩固的后方基地,红军长征前夕的全红县,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于都县存留有大量承载着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历史的建筑旧址.本文将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入手,以建筑类型学的视角,剖析于都县城红色建筑的平面形态和立面特征,探索红色建筑的特性及对当...  相似文献   

17.
建筑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城市特色塑造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三坊七巷南后街为例,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建筑色彩,归纳出南后街建筑色彩特征并构建建筑色彩图谱,从而提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通过有效的色彩引导、控制,最终从建筑色彩方向实现南后街特色风貌的塑造,同时对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室外风环境对居住建筑的影响是绿色住宅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诸多学者、教授对居住区室外风环境做了大量研究,但现阶段的研究多针对单一居住区,并没有将周边其他住区建筑组团考虑在内。文章通过对徐州市某居住区建筑组团及周边建筑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居住区组团的风速和风压分布情况,评价该组团室外风环境的质量,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对象是南京地区基督教堂建筑,通过对南京地区基督教堂建筑的现状进行走访、调研和分析,分类总结出该地区基督教堂建筑的风格类型,同时从朝向选择、平面形式、立面形式、内部空间等建筑特征对该地区基督教堂进行分析,同时也是对传统基督教堂和当代基督教堂在南京的现状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以广州市天河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工具构建出"参数化形态建模、建筑生态性能分析、设计方案算法优化"于一体的研究框架.利用数值模拟湿热地区街区在不同建筑布局下的场地风环境,以期通过遗传算法获取建筑形态最优组合,推动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