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首先概述了风土与风土建筑的含义,再通过研究山西的风土环境特征,对合院式、窑洞式、窑房并构式三种山西具有代表性的风土建筑形制进行阐述,探求风土环境与风土建筑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之后山西风土建筑形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晋语是不同于北方官话的方言语系,晋语方言区以山西为自然地理中心向其周边的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四省区辐射;晋系风土建筑与晋语方言区相关联,呈地域性分布,是风土环境的外在表现.晋系风土建筑是依据民族、民系的语支划分的中国风土建筑谱系的重要分支.研究发现,在同一语言谱系的区域中,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殊异,技艺传承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建筑形态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风土特征.依据历史地理、农耕区划、语言谱系、内在机制和外部表现的不同,文章将山西境内的晋系风土建筑划分为5个风土区域.通过分析不同区域风土建筑的空间、构造及视觉形态,揭示形成晋系风土建筑独特风土个性的规律和机制,为真实传承遗产的文化基因,奠定理性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3.
风土环境与建筑形态——晋西风土建筑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广大乡民的理想与追求,记录着社会最基层人们的生活与行为。其形态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与特定地区的风土环境分不开的。本文以晋西地区的风土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地区风土建筑的表面形态与其风土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徐粤 《建筑与文化》2023,(3):202-204
岭南粤系地区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化多样,留存了大量独具特色的风土建筑;粤系风土建筑谱系是其建筑特征的集中表现。而聚落的特征要素作为风土建筑最宏观的层级是风土谱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聚落的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了粤系风土聚落的形态类型和组成要素,并对反映聚落功能性的防御与排水系统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5.
张邦彦 《山西建筑》2009,35(18):39-40
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和派别,对风土主义建筑及其类型作了概述,结合案例,从环境、人文、建材运用等方面分析了风土建筑在多元化、本土化趋势下的建筑特征,以构架出风土建筑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约翰·拉斯金1837年的著作《建筑的诗意》对于追溯浪漫民族主义兴起中,英国风土建筑这一对象如何被演化为民族心灵的化身具有重要的意义,拉斯金本人在西方早期风土观向现代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演进中起着极为关键的转折作用。其关于风土建筑的价值阐释,被英国的保护领域与规划体系以"善性"立法方式吸收,接续性地促进了风土建筑保护在英国的制度化发展,同时也被注重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身份建构的国家吸收,在今日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在纪念拉斯金200周年诞辰的2019年重读拉斯金美学理论中与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相关的《建筑的诗意》一书,对于理解西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其必要性。文章梳理了拉斯金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具体内容并指出其号召建筑师向风土建筑学习这一洞见的当代意义,在今天中国广大风土建筑面临城市化摧枯拉朽般破坏的现实语境中,重温拉斯金的思想遗产能够带来崭新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7.
潘玥 《建筑师》2021,(6):47-57
自工业社会起,现代建筑与风土世界之间的关系呈现从矛盾到融合的复杂演变.其中,建筑师考察、认知和转换风土世界中的设计资源,修正现代建筑自身进程的思维轨迹和操作方法值得深入探讨.文章聚焦于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在德国、日本、土耳其等若干地区所对应的人生阶段当中,与风土建筑相关的文本著述与设计作品,分析其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发展动力和实践路径的相应改变,重拾风土建筑在现代建筑自身进程中的反思和镜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国伟  王明瑞  王迪 《华中建筑》2020,38(2):123-126
就风土建筑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风土符号挪用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由风土人情到风土建筑样式研究的观点,通过实地调研、综合比对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门槛这一普遍存在于风土建筑中的构件为例进行了实例论证。调研了北京和徽州10余个古村落片区中的风土建筑,从门槛的构造、安装方式、材质、尺寸四个方面与地方风土人情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和比对分析,试图理解门槛样式的生成逻辑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9.
潘玥 《时代建筑》2022,(4):166-169
文章展示了《谦卑而骄傲:意大利的现代主义建筑与风土传统》一书丰富而语境化的风土现代观念内涵,记录了风土传统作为20世纪现代建筑实践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留下的遗产,启示性地挑战了现代建筑仅限于修辞式的浪漫主义、古典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风格竞争的主导假设,证明了风土引导一种新的现代建筑,正如同各地方的风土建筑本身一样丰富而多样化。对文学、民族志和建筑的仔细研究也更进一步表明,对土著建筑和地方匠艺传统的不同解释和转化,有助于抑或抵抗着一个国家的建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围绕着三个要点讨论风土建筑.第一,解析风土建筑需作中外语境对比,既要与国际同领域对话,了解西方的“vernacular”概念及其现代演绎,又要延承本土传统价值观的精华,思考中国语境中的风土语义及其现代引申;第二,探讨地域风土建筑之于环境一文化的因应特征,将之看作体现传统建筑本质的至关要素;第三,提出以方言和语族为参照进行风土建筑区划,从而系统把握其地域谱系的思路.作者认为,讨论这三个系列问题既属于风土建筑基础研究范畴,也是探索其存续与再生途径,并将之纳入“全球在地”的建筑本土化语境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对徽语方言区风土建筑的研究以古徽州地区成果最为卓著.1957年出版的《徽州明代住宅》在塑造那个时代的民居研究范式上起到了自己的作用.1981年后,古徽州风土建筑研究在如风土/乡土建筑研究范式的确立、聚落形态及空间意象研究、风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研究等诸多方面,对中国风土建筑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但对古徽州以外的其他徽语方言区风土建筑研究成果较少,对古徽州风土建筑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以及其风土区系范围仍有较多争议.文章在对徽语方言区风土建筑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后,指出此课题今后可拓展的若干研究领域,其中除了前述风土谱系外,另有对中国传统社会空间运作过程的揭示、对量化工具的更有效运用,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聚落保护和开发的再思考等.  相似文献   

12.
潘玥 《建筑师》2024,(2):99-107
在建筑遗产的保护问题中,比起已被列入保护名录的文物建筑,如何应对大量处于保护名录之外的城乡风土建筑遗产的“存”与“废”是我国城乡演进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国内相关研究较多集中于风土建筑本体和保护实践的研究,对风土建筑学科方法论的回顾研究较为不足的现状,文章尝试整理现代风土建筑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综述和评价,并对其使用的学科方法进行归类总结,为我国应对此类量大面宽的建筑遗产的研究和处置补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风土建筑在特定气候、资源、文化背景下提供了地域性栖居范式,但在城市化驱动的生活模式变迁下面临失语困境。基于冀南地区“两甩袖”合院式民居近年来呈现的“棚院子”演进现象,通过田野调查探析了风土建筑在当代凋敝、蜕变和重生的整体历程。在此基础上识别了风土建筑当代演进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建筑师介入风土建筑的有序演进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潘玥 《建筑师》2019,(6):77-84
勒·柯布西耶作为现代运动的重要先驱之一,其先锋的建筑思想与极富创造力的建筑作品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其中,风土建筑对勒·柯布西耶诸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文章从柯布西耶早年对风土建筑及环境视觉积累的几个重要阶段开始梳理,对其日后文化立场的改变作切片式溯源,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其风土建筑的原型适应性转化进行再阅读,最终得出作为柯布西耶完整的现代性思想的重要部分——对于风土建筑的价值认知和转化方式,以求对我国当前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亟待完善的关于风土建筑价值的认知、适应性转化,以及保护实践等诸多课题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风土建筑一直被"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所困扰,其"存续与再生"的探索在理论及实践层面尽管也取得过一些成功经验,但众多消失的城乡风土建筑所带来的教训更为深刻。本文以昆明城市的风土建筑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其生存状况的实态调研与潜在的生存原委挖掘,分析其存在意义与生命价值。同时结合1993年的调查记录档案,对比其20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针对目前昆明城市风土建筑保护与发展、存续与再生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昆明三种不同的风土建筑生存和保护状态,提出以"适用之利"带动其"整饬之宜",并以"权益之移"来保障和制约合理的使用权,以谋求昆明城市风土建筑的再生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风土建筑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现状,以及风土建筑与方言的关系作了简要介绍,通过分析晋语及晋语区的形成,参考方言分区,结合政区边界、交通网络、山形水势等因素,尝试将山西晋语方言区的风土建筑分为大同—忻州、并州、吕梁、上党四个片区,并从聚落形态、宅院形制、结构类型、装饰技艺、营造禁忌五个方面对各片区进行分析,得到四个晋语方言区风土建筑谱系的初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佛寺彩画是晋系风土建筑彩画(即与风土建筑结合的传统彩画形式)的重要类型,因施于五台山佛寺建筑而成为一种典型的佛教彩画。彩画分布于山西省北部,以五台山佛教寺院群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风土建筑是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保护大量未受保护身份的风土建筑,完整、真实地记录豫中地区风土建筑墙体材料、工艺、样式的基础上,分析示范点方兆图故居土坯墙体热工性能及存在问题,在保持传统匠作营造、材料工艺和风貌框架的前提下,以"最小干预"和"可识别性"的技术干预手段将现代墙体节能保温技术、材料工艺以适应性方式更新与整合到传统营造技术中,提升其热舒适性能,获得节能效益,使其居住舒适度和空间使用率得以改善提升,延续建筑历史、生命及传统风貌,保护、活化风土建筑遗产本体。  相似文献   

19.
安徽风土建筑类型多样,其丰富性不仅是徽州建筑可代表的,基于语言学及多种类型的区划研究成果,以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安徽及周边区域进行风土建筑的初步整合与区系划分,并基于相关本体特征进行区划修正,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归纳呈现出了较为清晰准确的区划分类与范围,厘清了各区划内风土建筑基质与地理、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关系,展现了安徽各区域风土建筑在更大文化区域范围内位置的同时,也为安徽风土建筑的传承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羽  王瑞坤 《当代建筑》2023,(9):124-129
本文以滇西茶马古道沿线的风土聚落云南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筑测绘、居民访谈、史志辨析等方法,力图厘清商业贸易对聚落形态、宅院形制等风土建筑基质的变迁所施加的影响,并在上述分析中加入了人口迁移、民族身份、文化交流等视角。多视角的讨论对探究滇西风土建筑空间的变迁具有普遍意义,也为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