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十一辊平行辊矫直机为原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钢筋矫直系统有限元模型;在理论压下量和实测压下量下,分别对3种不同直径的钢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了钢筋在矫直过程中与矫直后的应力大小及分布情况;分析并比较了在理论压下量和实测压下量下,端面中心节点处与应力最大点处的弹塑性应变变化规律,找到了相对合理的压下量方案。该研究结果对掌握钢筋矫直过程的力学特性变化和提高矫直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辊式钢筋矫直过程中压弯挠度工程计算方法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钢筋矫直精度。针对一个典型矫直单元,运用弹塑性理论,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对任意弯曲状态的钢筋在矫直过程中的应力及应变进行分析,基于MATLAB和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通过多项式曲线拟合,揭示了反弯曲率比、弯矩和挠度之间的数学关系,推导出显函数关系式,利用残余曲率比,经过简单的数学计算就可以计算出反弯挠度,便于参数化计算,为辊式矫直压下量的工程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实时无隙精密钢球传动组合行星盘特殊的结构,在分析接触点弹性转角产生机理并考虑导向槽尺寸误差、导向钢球尺寸误差与导向槽分布圆径向误差的基础上,建立了接触点处力学模型,利用力矩平衡方程以及接触点处刚度系数推导实际接触角和弹性转角表达式,利用MATLAB对其进行精确求解,并分析了三种误差变化对实际接触角和弹性转角的影响,通过对三种误差灵敏度分析,得到误差灵敏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导向钢球尺寸误差对弹性转角影响最为明显,其余两种误差影响非常小。研究结果为组合行星盘的设计和机构整体的精度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弹塑性力学理论出发建立了校直过程的载荷一挠度数学模型-(F-δ模型),进而提出一种基于F-δ模型的校直压下量确定方法,阐述了该方法在自动精度校直机上的实际应用。实验研究表明该压下量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求解精度,能有效地指导高精度压力校直实践。  相似文献   

5.
液压调直切断机最短工作范围受结构、电器系统、液压系统的限定,其最短工作范围较长.调直切断较短钢筋时,切断精度较差,甚至无法正常工作,限制了该类机型的使用.文中通过对液压调直切断机的切断过程的研究,分析了影响液压调直切断机工作范围的相关因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导了切断机正常工作需要满足的时间关系,以及钢筋送进中失稳的位置及条件等.  相似文献   

6.
卷板机上辊的挠度对板料的成形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为提高卷板过程的加工精度,对大型船用卷板机的上辊系统进行了力学分析,研究了上辊在自重和工作载荷作用下的挠度变化规律;通过理论数值优化方法和基于ANSYS的有限元优化方法,对某21m超大型船用卷板机的上辊支承辊的数量、位置及施加载荷的分布进行了合理优化,不仅能较大程度上降低上辊的挠度,同时又能确保结构经济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为减小上辊的挠度变形、上卷板机梁结构设计和挠度补偿等提供了方案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钢筋调直切断机的调直转筒中,采用的凹形曲面辊存在一系列缺陷作了分析,对改进后的设计结构作了全面说明,为提高切断机的工作质量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以液压支架为基准的煤矿综采工作面自动调直存在的误差累积问题,对液压支架调直流程和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每一个液压支架的调直流程,构建出了每一个液压支架推移公式,并推导出了直线度误差和超调量的数学模型;分别利用理论研究和数值仿真,对调直方法原理和效果进行了验证;在不同推移误差的基础上,对使用不完全补偿的调直方法...  相似文献   

9.
矿用W钢带作为一种新型的支护材料,与锚杆结合广泛用于矿井下巷道工作面、切眼、峒室及其他不稳定围岩。随着有限元理论研究的深入,运用弹塑性有限元法,采用大位移和大变形理论,对辊弯成型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矿用W钢带的尺寸参数,基于非线性有限元Marc建立了W钢带成型模型,对其多道次辊弯成型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并与实际比较,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重点分析了钢带成型时弯角处的应力应变,回弹,各道次板宽变化,摩擦系数和辊压力等关键问题,为W钢带成型提供理论依据,对多道次辊弯成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我国在建筑施工机械领域提出的绿色智能化要求,结合现阶段钢筋调直切断机整体技术发展水平,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钢筋调直切断机的能效指标体系.对该体系进行判断矩阵的建立、一致性验证并最终求得各层次指标权重值.利用数值计算法对部分相互对立的评价因素进行整合计算,对整体评价结果起到辅助作用.依据该理论列举了工程应用实例,提出最终分析评价结果,为建立钢筋加工机械绿色评价、能效考核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秦勤  王文智  张升  臧勇 《中国机械工程》2022,33(16):1972-1982
针对连铸铸坯在各个扇形段中坯壳厚度、温度场分布变化剧烈的特点,系统地研究铸坯在不同压下区间内极限压下量的变化规律。以A36钢连铸坯为研究对象,建立包括铸坯、铸辊以及它们之间多体接触的三维热力耦合模型,在保证工艺质量的前提下对铸坯的极限压下量、压下区间和分配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A36钢铸坯从弧形段第一区段到水平段第十区段全过程的极限压下量范围是3.87~6.96 mm,在凝固末端适宜的压下区段为第8~10段,并且在这些压下区域内压下量均匀分配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刮板输送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直线度保持能力差、可能发生采煤机脱轨的问题,提出了刮板输送机智能调直控制方案。以刮板输送机中部槽为基准,设计位于采煤机机身的中部槽位置检测装置,实现刮板输送机中部槽位置数据感知和解算;设计内嵌于液压支架控制器的校直模块,完成刮板输送机中部槽位移精确控制;位置检测装置与校直模块二者之间以红外通讯方式完成数据传输。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刮板输送机智能调直方案能够降低刮板输送机的直线度误差,达到智能调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实践需求及存在问题,在大变形矫直原理的基础上,对某公司改进设计后的九辊中厚板辊式矫直机,建立了矫直辊压下量的数学模型。并采用LS-DYNA软件对40 mm厚度的Q345中厚板模拟矫直过程,通过分析矫后板材残余应力及板形平直度的变化情况,研究矫直辊的压下规程对中厚板矫直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矫后中厚板纵向上的残余应力最大、厚度方向上的残余应力最小;合理地矫直辊的压下规程,不仅可以使矫后板材的残余应力最小,还能明显地改善板材的平直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接触力学和非线性振动理论,考虑了钢管轧制过程的非线性刚度和阻尼因素,建立了钢管的两自由度非线性耦合振动模型,分析了激励频率和压下量等变化参数对钢管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激励频率的增加,钢管轧制中会出现混沌状态,破坏轧制的稳定性;合理的压下量可以减小钢管振动速度,提高钢管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起卷吸附过程的力学分析建立完成起卷所需满足的力学条件。基于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磁性卷取辊起卷吸附过程进行二维瞬态分析,探讨了永磁铁布局对磁吸附力的影响规律。对卷取辊外侧永磁铁布局结构进行优化,并通过模拟计算得到起卷吸附过程中磁吸附力随气隙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给定的气隙及空间范围内,磁性卷取辊能够克服各个阻力并完成起卷过程。  相似文献   

16.
棒材弹塑性反弯矫直过程中的挠度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矫直过程中 ,试件能否顺利咬入、能否保证矫直质量 ,压下量的取值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将棒材看成一根连续弯曲的粱 ,通过对其在弹塑性反弯矫直过程中的变形分析 ,精确给出反弯矫直过程中的挠度与弯矩、曲率和塑性层深度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为矫直辊压下量的取值奠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长距离钢带摩擦传动机理的理论分析,运用钢带多体系统耦合动力学知识建立模型,通过RecurDyn软件对该模型的仿真分析得到张紧力与负载之间的关系、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传动精度与负载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可行性,为后期的实验和运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钢带并联机器人运动学计算复杂等问题,对钢带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模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现有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位置求解方法,阐述了钢带并联机器人工作原理与钢带并联机器人的运动位置逆解建模过程。采用瞬时速度方向逐次逼近法,建立钢带并联机器人的运动位置正解模型。分析了钢带长度计算中误差产生的主要因素,得出钢带长度与理论支撑件长度之间的计算关系。对位置逆解、正解模型进行了仿真验算,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位置正解、逆解模型的计算结果满足钢带并联机器人的运动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提高换热器板束加工后的平直度已成为板束加工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板束矫直机理和矫直效果进行研究。首先,构建换热器板束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矫直实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然后,通过有限元矫直过程的模拟,分析板束在矫直过程中各路径上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最后,对影响矫直效果的上辊压下量和板束初始弧高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有限元法可以准确模拟实验矫直过程,板束矫直中各路径应力、应变分布呈现高低起伏的波浪形状态,且上辊压下量对板束矫直效果影响较大,选用压下量为0.2mm时的板束矫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反射镜稳定方式下的某型惯性稳定平台,考虑基座扰动、摩擦力矩、传动钢带的弹性和预紧力等影响因素,推导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在ADAMS中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用Matlab/Simulink进行机电联合仿真,重点分析并得到了钢带在不同刚度和预紧力下对稳定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惯性稳定平台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