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3):30-3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呼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本文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为例,对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为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江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培养方案和运行机制、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学科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构建培养机制、教学方法内容和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双创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3)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既是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鲁东大学通过完善"三个体系",筑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根基;通过坚持"四个结合",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过搭建"三个平台",全程护航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2)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工作成为本科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搭建、资助体系构建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等方面探讨了本科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6)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整合产学研政,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普遍"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软件机制构建",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充分融合区域资源,采取团队协作,对平台服务体系进行改造升级,形成开放创新交互式平台服务体系,打造集聚和整合政府政策资源、高校研发机构科研资源、社会优势资源等于一体的综合现代服务平台,有效推进了地区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优化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环境。  相似文献   

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现状,为满足"双创"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要求,需要深度挖掘校内外资源协同培养专业人才,构建校内跨学科协同和校外校企协同两方面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人才协同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方综合性大学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设定研究技术路线,通过问卷调查与图表,分析地方综合性大学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存在的外在与内在因素,理顺在"互联网+双创时代"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路径,研究提出创新创业培养方案、"三基于"和"127"培养模式、"2因素+3维度+2突出"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三共"产学合作模式与实践平台、"四原则"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0):165-166
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注入更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生力量。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举措,深入推进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5)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各个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关课程。本文以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提出"认知—实践—孵化渐进式人才培养体系",并探讨高职创新创业认知—实践—孵化渐进式人才培养方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9)
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结合区域与学校的实际,对环境生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到整个大学四年的各个教学环节,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实施,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体系规范性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升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环境生态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践和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环境生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环境生态类专业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