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些年,国内外涌现出许多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文章以学习共享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学习共享空间进行提取,总结具体空间特征,笔者希望对未来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
程倩  张凯  范文奕  彭雷 《建筑学报》2022,(S2):208-214
从当代学习理论视角构建以读者学习活动特征为中心的空间分析框架,对两所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进行对比评估。通过座位扫描、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读者在图书馆中开展的学习活动、空间偏好,挖掘读者对学习空间的真实需求。研究发现在原有阅览室学习空间模式基础上,读者对个人学习空间和协作学习空间有强烈需求,对休闲学习区也表示欢迎。高校图书馆需要从空间布局、家具配置、ICT设施配备等方面优化空间设计,满足当代读者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战略和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高校学习模式逐渐过渡为自我构建、开放共享、研讨协作和信息技术引入等的集成.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模式的变革,摆脱以往填鸭式教育的限制,唤醒自身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并在合作共享中不断创新.学习模式的变革需要相应的物质环境作为依托.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学习中心,要基于自身现状进行功能重组、空间优化和品质提升.笔者梳理了高等教育新学习模式需求和既有高校图书馆空间现存问题,参考了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分析了其更新改造中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建筑》2020,(1)
学习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过程中出现的新型学习空间,它是师生学习、交流、协作的场所,是知识创造的物质载体。文章以学习共享空间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知识创造与学习共享空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探究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的深层次原因。通过知识创造所需要的四种空间模式评估三所高校图书馆的学习中心建设情况,发现这些学习中心在空间处理上都较为全面地因应了知识创造所需的环境要求。最后分析探讨了学习共享空间最新的发展动向,总结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技术增强、空间多样灵活、可持续发展等是今后高校学习共享空间设计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3)
文章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的研究,将图书馆按照功能划分为入口空间、藏书空间、阅览学习空间、休闲空间、展览空间。在设计理念转变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文章对这五大空间进行了新的解析,为新型高校图书馆建筑内部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住区》2015,(2)
图书馆是大学校园中提供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构筑。本文试图从"信息、空间以及人"三者关系的角度,扼要梳理美国大学图书馆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历史演变,以及探讨在当今剧烈变革下出现的三种相辅相成的基本模式—公用学习空间、合作学习空间,以及交流学习空间;并通过介绍近来改建或新建的项目,试图理解信息时代的美国高校图书馆如何重新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样空间,从而确立其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逐渐演变成一种开放、复合、多元的学习及交往场所.文章从空间构成、共享体验和生态性能三个方面复盘和分析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图书馆项目的设计思考,探索将共享学习的场所塑造与适应气候的生态体验融合于动态空间构成的设计思路,为高校图书馆等当代学习空间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8.
知识爆炸与信息化催生了"自动藏书库"这一新型建筑类型,且其在大学图书馆中的应用尤为突出.本文通过讨论典型案例,对大学图书馆自动存取系统及其对图书馆公共空间和校园空间的影响进行了概述,希望其空间改造技术及理念能为我国大学图书馆书库扩容建设提供参考.自动存取书库运用新知识背景下的新型存储技术,推动了图书馆建筑向数字化发展,由此带来馆藏空间的释放,促进传统图书馆转变成重要交往空间的新型"校园学习中心",满足师生学习交流之需求.  相似文献   

9.
使用后评估是以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为出发点,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建筑的建成环境进行评价和分析,为更加高效优质的建筑空间提供参考。文章以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灰空间"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集,通过观察记录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空间进行使用后评估,藉此明晰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使用情况和主要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探讨日后高校图书馆改建或新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生创造力碰撞的场所,更是师生校内合作和社交学习的场地。随着传统灌输式学习方式日渐被自主学习模式所取代,传统高校图书馆环境条件已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日常学习的需求,高校图书馆亟需从信息仓库的传统角色转变为为学生交流合作和创新探索提供研究平台的核心支柱。文章以自主学习模式为切入点,从高校图书馆各类功能用房面积的量化分析着手,分析、对比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内部功能用房的配比及其对于促进高校图书馆活力提升的作用,并提出若干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于杰  郑先友 《安徽建筑》2006,13(1):29-31
以信息时代的特点和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变化为切入点,探讨在数字化条件下图书馆的行为模式与服务模式,从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行为特征出发,提出创造适宜阅览空间与交往空间具体方法,并将其落实到高校图书馆的建筑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6)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生产的重要场所,走进大学图书馆学习、阅读、为自身充电,是社会公众向往的,在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现实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是信息共享、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34)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如何服务及参与MOOCs学习模式逐渐成为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某高校学生对MOOCs学习模式的了解及接受程度,参与程度、以及学习过程中对图书馆的具体需求及期望,提出MOOCs学习模式与实践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及图书馆的责任,加强对MOOCs学生学习资源获取和信息素养培训服务,同时积极参与高校图书馆自身MOOCs课程建设,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4):11-13
终身教育视域下,虚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实现了成人学习者网络环境下个性化与社会性学习的双向结合,极大地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知识建构的需求。但是网络环境中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有其自身的局限和缺陷,导致实施发展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弊端,试图通过相关规范机制的制定,更好地组织、实施、监控虚拟学习共同体为成人学习者服务,提供学习支持,促进"有效学习共同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朱科 《建筑与环境》2009,3(2):80-83
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获取信息习惯的变化,上网阅读很有可能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图书馆物理环境逐渐背离传统的设计形式。在吸取国外大学图书馆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现实情况,通过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空间——信息共享区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来拓展大学图书馆功能空间,提高图书馆利用率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亓宣雯 《四川建材》2020,(2):52-53,5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发生着变革,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高校传统的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及空间形式逐渐已无法满足师生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精神空间的寄托,其空间营造以及构造方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共享空间作为一种开放的空间形式,不仅能满足图书馆复合化功能的需要,对图书馆场所精神的营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图书馆建筑中。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35)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学习方面的新技术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推进,当前泛在学习共享空间的创设,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可能,将个人与社会相互连接,将现实的学习环境与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相互连接,使学习不受场所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构建泛在学习共享空间,并且受到学者的广泛好评。从泛在学习共享空间及其特点展开分析,研究了泛在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原则及重要性,并且针对当代学习理论视阈,探究了泛在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2)
通过对国外研究资料与实践的分析,借鉴国外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经验,对我国的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程序及具体实施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我国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现状,本文提出我国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评价一个校园空间是否能够满足需求的标准是看建设方案是否人性化,是否能够真正得到使用者的认可,人性化的使用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学习、洽谈的良好环境。该文选取天津城建大学图书馆中的学习共享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使用后评价的方法,通过对使用者行为模型的建立,对框架因素的构建,现场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等方法为空间改造设计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使用空间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现状,对图书馆中消极空间的再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空间细化问题,以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