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晨芳  徐剑桥  汪军  陈霞  江慧 《纺织器材》2023,(1):26-29+33
为探究环保转杯牛仔纱的外观颜色规律,减少牛仔面料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以黑色粘胶条子和白色粘胶条子为原料,在双分梳转杯纺试验机上纺制黑白颜色纤维比例相同、纤维混合次数不同的双分梳转杯纺牛仔纱;详述实验方案及实验用纺纱工艺,利用MATLAB图像处理技术探索纱线外观及结构;验证不同纤维比例、不同织造工艺条件下的牛仔面料风格。指出:双分梳转杯纺牛仔纱外观颜色沿轴向间隔分布且具随机性;当黑白2种颜色的纤维比例均为50/50时,大直径转杯所纺纱线较小直径转杯所纺纱线,黑色纤维更多地分布于表面;在相同转杯周长中白色纤维比例沿纱线轴向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趋势;双分梳转杯牛仔纱外观颜色分布不匀是由于2种纤维在转杯中混合不均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了利用三通道转杯纺纱技术生产纯羊毛混色纱,研究其对应的混色机织物的显色规律。利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纯羊毛粗纱纺制不同混色比例、相同纱线线密度的混色纱,并织成机织物。分别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相对值法建立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关于三通道转杯混色毛机织物的混色模型,并对其进行模型验证,计算样本色差及混色纤维比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建立的混色模型,预测样本的平均色差均小于1,混色纤维的平均比例误差分别为1.77%、2.38%;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三通道转杯混色毛机织物的混色模型的预测样本色差及平均比例误差均比相对值法的小,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数码转杯纺的混色效果,利用红、黄、蓝三原色粗纱纺制混色纱并织成织物,测量其颜色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相对值法分别求出单色纤维的吸收系数及散射系数,建立各自的Kubelka-Munk双常数混色模型。采用这二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对混色织物的颜色及有色纤维的混合比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模型对样本预测的平均色差为0.896,平均比例误差为2.84%;利用相对值法建立的模型对样本预测的平均色差为1.35,平均比例误差为3.04%;与相对值法相比,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Kubelka-Munk双常数混色模型可更好地预测数码转杯纱混色效果及混色纤维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环锭纺、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3种不同成纱方法对混色纱中各色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分别使用3种成纱方法、2种条混方式(1道并条工序、3道并条工序)纺制6种混色纱,并制作6种混色纱的横截面切片样本,通过计算汉密尔顿指数,表征混色纱中各色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分析不同成纱方法的纤维混合规律;同时测试6种混色纱的成纱性能,分析不同成纱方法混色纱的成纱质量。结果表明:转杯纺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环锭纺和喷气涡流纺,环锭纺次之,喷气涡流纺纤维混合最不均匀;经过3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经过1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环锭纺混色纱的强度最高,喷气涡流纺混色纱的毛羽最少。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转杯纱质量,分析转杯纺技术优势,通过半自动转杯纺纱机生产18.5tex纱、14.8tex纱以及14.8tex纯棉色纺纱的生产实践,从原料、混棉混色、清梳联和并条工序、条子长短片段均匀度、关键器材与工艺优化、成纱质量方面说明转杯纺设备及器材选用及工艺设计要求;从棉花染色方法、色棉混合方法、色纤维混用比例、色结控制和生产环境温湿度调控说明转杯色纺纱的技术控制要点。指出:转杯纺流程短、效率高、用工省、成本低;优选原料,优化纺前各工序工艺参数,选配好纺杯、分梳辊等关键器材并优化纺纱工艺,可保证转杯纺纱机纺出高质量的细号纱,以进一步拓展转杯纱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新颖的纱线品种,提高纱线生产效率,提出数码转杯纺成纱方法并介绍其原理,对成纱色彩特点进行研究。数码转杯纺采用3 组分异步喂入的方式,纤维通过分梳辊的梳理和混合,在转杯内离心力作用下再次混合并凝聚成须条,经加捻后成纱,再由引纱罗拉导出形成特种纱线。该工艺过程可随机调控转杯纺成纱的线密度及混纺比,生产多种混合均匀的混色纱和混纺纱品种。分别纺制了混色纱、变色纱、段彩纱、竹节纱、彩节纱和双变纱等典型数码纱,并对其色彩特点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数码转杯纱不同颜色的单纤维混合均匀,纱线颜色柔和。  相似文献   

7.
精纺毛织物的风格主要是弹性好、强力大、质地轻薄、表面光洁,花型颜色美观大方。它对毛纱的要求除支数较高外、还要条干均匀、光洁、断裂长度较大、弹性较高。条染复精梳诸工序就是为纺制较高级的精纺毛织物原料而设置的。条染是将各种本色原料的条子染或所需的许多有色条子。复精梳是经多道工序去掉染色过程中造成的疵点,杂质,去掉条子中的短纤维、毛粒、使纤维排列成进一步平行顺直,同时减轻粗纱工序负担,将多种不同颜色的原料混合均匀,制成毛粒少、条干均匀、混色均匀的纺纱用原料。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纺纱方式对竹浆纤维混纺纱线性能的影响,采用竹浆纤维、棉纤维、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进行混纺,混纺比例为15/40/30/15。通过对竹浆纤维混纺纱线的条干均匀度、毛羽、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等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探究了纺纱方式对成纱性能产生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转杯纺、赛络纺、环锭纺、赛络紧密纺、普通紧密纺纺纱方式不同,其不同的成纱结构特点影响了纱线的内在性能。环锭纱适宜生产强力要求较高的产品,紧密纱综合性能较好,赛络纱具有良好的外观特征,转杯纱的条干CV值优于环锭纱,赛络紧密纺的成纱毛羽最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有色粘胶纤维转杯纱的配色。基于应用Datacolor SF600型电脑测色配色仪对黄、红、蓝三种有色粘胶纤维在可见光范围内进行光学性能测试分析,纺制了有色粘胶纤维纯纺及混纺转杯纱,分析了纱线加捻、纱线结构、纤维混和比例对色纺转杯纱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比例混纺纱的反射率低于混纺纱中低反射率纤维的反射率值。认为:色纺混纺纱颜色反射率值与可见光波长相关曲线要通过纺纱实践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数码转杯纺混色纱中纤维混合比例与喂入位置对纤维混合程度的影响,纺制5 种纯棉混色纱,制作纱线横截面切片,计算汉密尔顿指数,并结合纱线的纵横向微观结构及织物的外观效应,多方位分析数码转杯纺成纱中纤维混合特征。结果显示:各组分混合比例和其喂入位置对数码转杯纺纯棉混色纱中的纤维转移分布规律无显著影响,各有色纤维的汉密尔顿指数在-25% ~25% 范围内呈正态分布;表层纤维在纱线纵向不同位置的实际混纺比并不严格一致,纤维的实际含量在设计含量±10% 的范围内变化,这种纤维转移特征使纱线及其织物表面呈现出斑斓的梦幻色彩。  相似文献   

11.
张玉  谢春萍  陆如 《纺织学报》2014,35(12):52-0
为研究全聚纺混纺纱中纤维的径向分布情况,采用环锭纺、网格圈型集聚纺和全聚纺3种方法纺制28.1tex涤棉混纺纱线,运用哈氏切片器切取三种混纺纱线样本,借助MOTTC B1型显微镜观察并采集样本中两种纤维的分布状况图,结合汉密尔顿(Hamilton)指数的方法分析,得到全聚纺混纺纱内涤纶纤维和棉纤维在纱截面内的内外转移趋势及分布规律。结果指出:利用传统环锭纺纺制的涤棉混纺纱,涤纶纤维有明显向纱芯转移的趋势,而网格圈型集聚纺,涤纶纤维向纱芯转移的趋势较传统环锭纺弱,全聚纺相对于网格圈型集聚纺而言,涤纶纤维分布更加随机,并且涤纶纤维有向纱外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探讨桑皮纤维混纺转杯纱的生产工艺及性能。采用微波-酶-化学辅助技术制备桑皮纤维,利用转杯纺生产工艺流程纺制桑皮纤维棉混纺转杯纱,通过对桑皮纤维进行纺前预处理、合理选择原料混纺比、正确配置各工序纺纱工艺参数及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最终使纺纱顺利进行;同时对所纺混纺纱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桑皮纤维/棉55/45 28 tex转杯纱的抗菌性、条干均匀度以及毛羽水平均明显优于苎麻纤维/棉55/45 28 tex转杯纱,虽然其拉伸断裂性能较差,但可满足织造需要。  相似文献   

13.
有机导电短纤维混纺纱的导电和抗静电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有机导电短纤维对面料抗静电性能的影响,用不同纺纱方法将不同比例的有机导电短纤维分别与涤纶和棉混纺,并对其面料的导电性能进行研究和评价。结果发现:在导电纤维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环锭纱的导电性能好于转杯纱;有机导电纤维的含量为4%左右时,面料的比表面积电阻降低到107~109 Ω/cm2之间,可以满足抗静电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含量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对面料的服用性能会有影响,对抗静电性能没有实际意义;小比例有机导电纤维对混纺纱线的强力和断裂伸长等物理指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探讨Tencel棉混纺中细号转杯纱的合理生产工艺。采用条混工艺;开清棉及梳棉工序减少纤维损伤;并条工序适度减少并合道数;转杯纺工序合理设置分梳辊速度和设计捻度,使得Tencel/C 50/50 19.6 tex转杯纱成纱质量得到保证,尤其是成纱强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色纺纱纤维的径向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刘丽  徐伯俊  陈昌江 《棉纺织技术》2001,29(11):672-675
采用汉密尔顿转移指数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比例的染色涤纶短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纱径向纤维的分布规律,指出:涤棉色纺纱中涤纶纤维与棉纤维的混纺比不同,纱的结构将发生变化,纤维内外转移的程度不一致,涤纶纤维的含量越高,其向内转移的指数越大,集束现象愈明显。  相似文献   

16.
转杯纺纱技术具有高速高产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传统转杯纺因单分梳辊的配置不适合纺制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而近年来双喂给双分梳(DFO)转杯纺技术的提出为这类混纺纱开发提供了可能。概述了DFO转杯纺技术的发展历程,比较了其与传统单分梳转杯纺在纺纱器气流场分布方面的异同,探讨了2路独立喂入的纤维在纱线中的混合与分布情况,指出了DFO转杯纱质量提高的原因以及DFO纱线结构的特点。此外,综述了DFO转杯纺技术在纱线产品设计和面料开发方面的进展,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指出DFO纺纱器的完善和颜色与结构变化花式纱的开发是其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纺制合金锗纤维/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棉纤维40/30/30 18.4 tex混纺针织纱,根据合金锗纤维、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棉纤维的性能特点,合理选择三种纤维混纺比,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组分纤维优势;通过对原料进行预处理,优化梳棉、粗纱及细纱工艺配置,控制好各工序车间温湿度,最终解决了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散湿严重、纤维间抱合力差、可纺性差等技术难题,顺利纺制了合金锗纤维混纺针织纱,其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