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子寿命测井在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子寿命测井是一项成熟的油藏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它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各产层的水淹状况、定量解释剩余油饱和度,为高含水油井堵水与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砾岩油藏具有岩性物性背景复杂以及油层电阻率变化幅度大等特点,其水淹层的定量评价已经成为油田二次调整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测井、取芯、测试等分析资料,应用油气运聚成藏理论,在储层品质因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砾岩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的计算模型.定义原始含油饱和度和目前含油饱和度的差值与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比值为储层的采出指数,表征注水开发以后到目前油藏状态下储层动态水淹的特征参数,与传统的产水率和含油饱和度两个水淹特征参数相比,其优势在于考虑了油层动态水淹的过程,消除了砾岩油藏本身因为电阻率变化幅度大且单一利用目前含油饱和度定量评价水淹层的缺点.将该法应用于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水淹层的评价中,对比研究了含油饱和度、产水率和采出指数3个参数对砾岩油藏的水淹敏感性.结果表明:采出指数敏感性最高,识别准确率达到89.58%,提高了砾岩油藏水淹层的识别精度,为克拉玛依油田井网调整和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油田高含水期水淹层测井解释存在的问题,低电阻油层识别和中、低水淹区域的开发成为目前老区提高采收率的主要难题。以王场油田西区-王广潜4~3油组为例,在综合分析测井、地质、测试、试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期低电阻层开发实际,总结出水淹层挖潜总体原则。即平面上以完善单砂体注采井网为主,老井可补孔水淹层,电性特征以电阻值与围岩电阻值对比下降幅度小于10Ω·m为标准,在储量动用程度较低、物性相对较差的区域实施水淹层补孔。  相似文献   

4.
轮南油田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采油期,为了配合油田的高效开发及挖潜工作,对轮南油田水淹层的测井响应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水淹层在电阻率、自然电位及核物理性质等方面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岩心分析及生产动态资料,建立了评价轮南油田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的剩余油饱和度结合含水率,对该油田水淹级别与标准进行了合理的划分,通过实际资料的分析与处理,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较为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王场油田不同储层水淹特征不一致。采用电阻率下降法、交会图版法、可动流体分析法定性识别水淹层,王场油田油层水淹后,以自然伽马曲线数值变低、声波时差增大、电阻率测井值降低、含油饱和度下降为主要特征。通过计算孔隙度、渗透率、剩余油饱和度等参数实现水淹层的定量解释与评价,对王场油田新钻7口井中的14层进行试油跟踪,经投产验证,解释符合率87.5%。  相似文献   

6.
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水淹层测井解释利用测井资料对水驱油藏水淹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弄清水淹部位和水淹程度,为进行二次乃至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基于测井解释研究水淹层特性,是油田开发调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油层水淹后,其产层的油水饱和度分布、孔隙度与渗透率、岩石润湿性、地层水矿化度和阳离子交换能力等许多物理性质会发生较大变化。通常,可利用自然电位与电阻率曲线相结合、自然电位测井和交会图版等方法识别水淹层。进而可根据油、水等定量参数来判断储层的水淹级别。此外,动态电阻率下降法和模式识别法近来也被广泛应用于水淹等级的划分。我国在水淹层水淹机理和解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实际中,仅仅建立在单井测井资料的水淹层测井解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以测井为纽带,将地质、地震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测井资料解释综合应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立低渗透油田水淹层特征及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讨论了新立油田扶杨油层水淹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变化特征,从物理机理上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油田试油资料和产水率参数确定了油层的水淹级别,由实际的井资料建立了油田水淹层测井响应参数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大模糊隶属度判别法对一些井进行了水淹层的识别,划分水淹级别.通过实际应用表明,最大模糊隶属度法在新立油田水淹层评价中符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海27块属厚层~特厚层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原直井井网利用天然能量开发,受底水锥进、边水突进和管外串槽等因素影响,油井水淹严重,油藏长期处于低速低效开采状态,濒临废弃,一次开发最终采收率15.3%。针对一次开发过程中剩余油分布零散、直井冷采含水上升快等问题,精细开展二次开发前期研究,形成了包括测井二次解释、地质体精细描述、稠油底水油藏开采规律研究、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方面的一次开发综合评价体系,为二次开发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含水期水淹层的定量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讨论水淹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变化特征,然后结合实际资料,对关键井储层水淹级别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与储层非均质性和流体性质密切相关的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关键井的资料建立了用于遗传神经网络学习的样本。在此基础上,利用遗传神经网络(GA—BP)对此样本数据库进行训练,建立水淹层定量识别遗传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利用此模型对进行未知储层判别,识别水淹层,划分水淹级别。实际计算表明,该方法在油田高含水期定量识别水淹层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储层含水饱和度是测井评价油气水层的重要依据,一直以来依据阿尔奇公式或其衍生公式进行计算,由于这些公式使用储层深电阻率为依据对含水饱和度进行计算,摆脱不了"高阻是油、低阻是水"的解释模式,无法适应低阻油气层、复杂孔隙油气层、水淹层等的评价.在深入研究径向电阻率比值评价油气水层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径向电阻率比值计算储层含水饱和度的新方法.新公式与阿尔奇公式等相比,需要参数较少,而且依靠临近纯水层作为评价标准,参数取值方便,能够确保计算结果的精度.同时,由于使用径向电阻率比值计算储层含水饱和度,不再根据储层深电阻率的高低评价油气水层,避免了阿尔奇公式等使用的局限性,能够对低阻油气层、复杂孔隙油气层、高阻水层等的含水饱和度进行有效评价.通过岩心资料实验验证和使用新公式计算含水饱和度与束缚水饱和度资料对比,平均绝对误差小于3.6%,其精度满足了测井计算含水饱和度的行业要求,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B区块主力油层经过水驱和聚合物驱开发以后,仍有一定程度的剩余油未采出,需要进一步挖潜.通过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资料及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分析,对区块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聚集在分流线附近,其含油饱和度高于主流线2.35%;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葡Ⅰ2和葡Ⅰ3单元.为此,开展了变流线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陆上油田普遍进入高含水阶段的背景下,主力油层由一类油层逐渐过渡到二、三类油层势在必行。如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对二三结合模式下的水驱与化学驱合理配产配注成为二三结合优化技术的重点。结合北一区断东的实际物性参数,分别针对二三结合模式下的水驱与化学驱进行正交方案设计,并对单井日配产配注量进行数值模拟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了二、三类油层单井各层段的合理注水量公式;采用井组注采平衡和地层系数劈分的配产方法,计算出单井各层段产液量。模拟结果表明,水驱经过配产配注后采收率较实际方案高出2.52%;化学驱配产配注结果与沿用现阶段水驱注采参数进行化学驱开发的效果相比,采收率高出3.54%。  相似文献   

13.
裂缝水窜形成的剩余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水窜在注水开发的火山岩、变质岩类块状裂缝型油藏中相当普遍,位于裂缝发育带附近的高产井,常常就是裂缝水窜最严重的井.裂缝性油田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少数几口高产井控制着全油田多数的储量和产量,开发效果好坏决定全油田的开发成败.以克拉玛依及内蒙古注水开发的火山岩油田为例,研究发现,国内多个火山岩油田,存在相当数量快速水淹的高产井,当这些高产井水窜水淹以后,只要采取及时的停注强排措施,油井产能大部分就可顺利恢复.分析出现这种生产动态的原因,在于裂缝水窜水流形成连续相以后,运动粘度较低的水流形成"水锁"封闭流道中的可动油.据此提出了裂缝与大孔洞水窜机理以及水窜后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4.
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中后期主要采用强注强采开发方式,在这种大液量冲刷下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水驱油效率发生变化,给油田高含水期的水驱开发规律认识带来了难度。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储层在长期注水冲刷过程中的各特征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高孔高渗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冲刷后,孔隙度变化不明显,渗透率明显增大,易形成无效循环通道;孔隙微观变化特征明显,出现孔喉半径增大、渗流能力增强的变化规律;随着驱替倍数增加,等渗点右移,残余油饱和度下降,驱油效率提高近10%。研究成果验证了海上陆相疏松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产液量2 000 m3/d的先导试验,为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文25东块聚合物微球调驱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25东块油藏由于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强.易暴性水淹,水驱效果逐年变差。区块内油井受效方向单一,受效小层单一,见效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针对层间非均质性严重、主力厚油层层内动用不均的问题,水井上通过分注、调配难以启动差层,无法挖掘厚油层层内潜力。应用注水井层内深部调剖技术,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改善吸水剖面,挖掘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潜力,实现层间、层内挖潜的目的。实施后井组稳产基础增强,自然递减下降。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认真收集整理了大庆油田萨中地区三个典型的已经完成注聚区块的历年开发及调整方案、检查井资料、水淹层解释资料,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基础上详细解剖了三个区块井网井距对储层的控制程度,全面跟踪分析了注聚全过程区块及完善中心井聚合物驱开采动态及受效特征,利用驱替特征曲线法、流管法与归一化三种方法对三个工业注聚区块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进行了整体评价;利用吸水剖面、数值模拟及聚驱后检查井和水淹层解释资料,分析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潜力和分布.本文全面系统地评价与分析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旨在指导后续注聚区块的合理有效开发,以及为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17.
XQ⁃45区进入多轮次蒸汽吞吐阶段后,受边水、断层、储层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剩余油分布复杂,吞吐效果越来越差。结合油藏动态数据,依据剩余油饱和度参数的不同将该区块79口油井划分为不同类型稠油井。其中,受边水影响的稠油井较多(22口),边水沿高渗层向油井推进过程中,油井含水率上升较快易造成水淹。为进一步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针对边水影响型油井中未水淹层段,采取单层蒸汽吞吐的方式来研究边水影响的蒸汽吞吐参数优化。通过提取单井地质模型,对比不同注汽方案,优选出最佳方案,即:注汽强度为100 t/m,油汽比将保持在0.2 t/t以上,可获得最大采油量。结果表明,周期注汽强度为100 t/m时,周期产油量在第3轮次达到峰值,蒸汽波及半径达到最大值。吞吐5个轮次后,累注汽量3 700 t,累产液量4 500 t,累产油量738.65 t,方案实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卫95块原始储层的层间、平面矛盾导致了注水开发中后期二、三类储层动用状况差,平面波及体积小,调剖、酸化等改善吸水剖面的措施效果逐年变差,目前吸水厚度仅占射孔厚度的41.7%,层间矛盾加剧.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调剖、解堵转向注水工艺,实现了层间、层内、平面的注水方向、强度转向.实施调剖了39井次,酸化24井次的效果为:吸水厚度增加12%,水驱控制程度提高7%,水驱动用程度提高7.5%,平均注水压力下降1.5MPa,日注水能力上升.见效增油8500t,自然递减减缓1%,采收率提高1%.  相似文献   

19.
针对志丹双河油区低渗裂缝性油藏前期调驱有效期较短的问题,开展了多段塞复合调驱技术研究。 基于不同段塞的调剖和驱油机理,室内进行了筛选与评价。对调驱方案中的施工用量、段塞组合方式、施工排量、施 工压力进行了优化设计。SH69井矿场实践证明,聚合物保护段塞+高固化体系+延膨凝胶体系+延迟交联凝胶体 系的多段塞复合调驱方式,爬坡压力2.2 MPa,能有效提高注水井启动压力0.72 MPa,降低吸水指数1.9m3/(d· MPa),对应油井降水增油效果明显,有效期达6个月以上,实现了调、驱一体化,达到了调整吸水剖面和提高采收率 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