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比较了不同恢复年龄和不同恢复结构类型对南方江西沙地土壤有机质(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HN)、速效磷(AP)、速效钾(AK)等土壤化学性质影响,以及对土壤含水量(SMC)和容重(SBD)等物理性质影响。结果表明近成熟林(25.85%)和乔+灌+草恢复结构下(30.66%)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裸沙地对照的8.09%和14.98%。不同恢复年龄和恢复结构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总氮、总氮、氮、磷、速效氮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恢复年龄的增加,沙地土壤养分除碱解氮减少外,其他养分含量均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此外,不同植被恢复结构类型中,沙地土壤各养分含量均表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恢复年龄之间沙地0~20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差异。不同植被恢复结构之间沙地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差异。两种不同恢复模式都能显著提升南方沙地土壤化学和物理特性,说明这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南方沙地的恢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人民黄河》2017,(2):85-89
以不同树种和不同林龄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民勤绿洲区不同固沙林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固沙林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大于裸沙地的,而40~60 cm土层土壤的含水量小于裸沙地的;0~60 cm土层的裸沙地土壤容重、pH值比林地大,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比林地小;0~60 cm土层的不同树种固沙林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林龄的固沙林树种中,梭梭林的土壤容重、pH值均随林龄的增长先减小后增大,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固沙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比裸沙地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3.
周欣花 《人民长江》2020,51(5):74-78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严峻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粮食产能的提高。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坡改梯项目为例,研究了该项目实施1,3,5 a及10 a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坡改梯工程实施对土壤质量影响显著。在实施坡改梯1 a后,受土壤推翻和水土流失影响,土壤质量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提高,而随着坡改梯年限的延长,土壤质量显著提高。在坡改梯实施10 a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较坡耕地高出108.45%,土壤的结构破坏率较坡耕地降低了21.67%;全氮、有机质及有机碳分别较坡耕地提高了144.68%,155.35%以及104.23%,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坡耕地提高了125.65%及56.42%;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有机碳含量较坡耕地分别提高了95.16%,83.32%以及2.90%。土壤呼吸强度与坡改梯年限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坡改梯10 a后较坡耕地增幅达90.10%。土壤理化特性和生物性特性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土壤抗蚀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的荒坡地采取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后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的梯田果园对减小土壤密度、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的效果最好,横坡间种农作物的坡地果园对改善土壤结构效果最好;采取不同生态恢复措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含量均高于裸露地,且以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的梯田果园各指标含量最高。采取不同生态恢复措施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同样以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的梯田果园最高。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措施的生态果园对土壤的生态恢复效果较好,尤以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梯田果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植被混凝土团聚体的破碎机制,揭示植被类型对其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应用Le Bissonnais(LB)法和传统湿筛法(Yoder法)对宜昌地区三处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边坡内土壤团聚体进行测定。结果表明:LB法三种处理下,湿润振荡(WS)后土壤团聚体粒径以0.05mm为主,慢速湿筛(SW)后土壤团聚体粒径以2mm为主,快速湿筛(FW)后粒径2mm和0.05mm团聚体含量相对较高,团聚体破坏程度表现为WSFWSW;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粒径0.25mm的团聚体含量(R0.25)整体表现为草灌乔草灌纯草本;WS处理与Yoder法测定结果相关度较高。孔隙气泡爆破的消散作用对植被混凝土团聚体的破坏最大,草灌乔植被的团聚体水稳性最强。建议在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应用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混播模式及滴灌方式,以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和土壤的抗蚀性。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中阳县5种典型人工林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模型对不同林分经营模式下土壤微团聚体进行研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养分、土壤抗蚀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下的土壤微团聚体的粒径分形维数介于2.2538~2.3812之间,混交林的平均分形维数最小,黄刺玫林最大,乔木林的分形维数小于灌木林;0.25~0.02 mm粒径含量越大,分形维数越小,0.02~0.002 mm粒径含量越大,分形维数越大;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抗蚀性指数呈负相关;土壤微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评价土壤性质的综合指标。从分形维数看,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林间草地土壤氮、磷、钾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林间草地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土层和植被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土壤上层(0~30 cm)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掌握其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表层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底层;②距离树木较近的点各层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而取样地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点上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次之,路边土壤取样点的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最低;③水解性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与土壤厚度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负相关;除速效钾外,土壤水解性氮和有效磷的分布在植被类型的影响下具有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差异;植被土层对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分布均有显著(P<0.05)的互作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时空互代方法研究了太湖滨湖区退化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年限湿地的土壤结构和土壤碳氮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从恢复2 a时的0.71%增加到恢复15 a时的1.85%;表层0~20 cm土壤全氮含量在最初的恢复年限内,呈递减的趋势;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湿地土壤孔隙度和水稳定性团聚体(>0.25 mm)含量随之增加,而恢复湿地土壤干容重则相反,表层土壤的pH值有降低趋势,底层土壤变化不明显;湖滨带由于植被和土壤结构的恢复,增大了对污染物的持留容量,减少了非点源污染和地表径流的产生,减少了水土流失,使湖滨区域成为营养性污染物碳、氮的汇聚地,对于减少湖泊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和降低水体的污染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淤地坝增产效益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安利 《人民黄河》2012,(10):92-93,96
选择山西省河曲县树儿梁小流域坝系,通过调查与布设样地监测相结合的方法,2006—2010年连续5 a观测在相同条件下,坝地、梯田及坡耚地土壤含水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在玉米不同发育期的变化情况,获取了淤地坝增产效益与土壤养分监测数据。结果表明:5 a中坝地、梯田、坡耕地的平均产量分别为6 129.45、4 596.95、3 515.01 kg/hm2;在土壤含水量方面,不同发育期都是坝地>梯田>坡耕地;不同发育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也都是坝地>梯田>坡耕地。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榜沙河流域不同土壤的侵蚀特性,取样检测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并采用实地放水冲刷法检测土壤抗冲性、采用浸水法检测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指数(K)。结果表明:榜沙河流域抗冲性褐土最强,黑垆土次之,黄绵土最弱;抗蚀性黑垆土最强,褐土次之,黄绵土最弱;粒径为0.002~0.020 mm的土壤抗冲性最强,粒径为0.020~0.200 mm的土壤抗蚀性最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抗冲性、抗蚀性成正相关关系,土壤抗冲性与土壤抗蚀性成正相关关系;土壤稳定性与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紧密相关,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结构越稳定、越不容易发生侵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赣北柑橘园不同地表覆被措施对土壤抗蚀性及其减流减沙的影响,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分析了裸露对照、带状覆盖百喜草、顺坡耕作和横坡耕作等4种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组成、抗蚀性及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坡耕作措施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最低,其次是顺坡耕作措施。带状覆盖百喜草措施水稳定性团聚体(WSA)含量、干筛与湿筛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最高,土壤抗蚀能力最强,减流、减沙效果亦最佳。与裸露对照相比,横坡耕作和顺坡耕作措施在产生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土壤理化性质及抗蚀性,但在减流、减沙效益上弱于带状覆盖百喜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采用带状覆盖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模式来提升水土保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赣北柑橘园不同地表覆被措施对土壤抗蚀性及其减流减沙的影响,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分析了裸露对照、带状覆盖百喜草、顺坡耕作和横坡耕作等4种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组成、抗蚀性及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坡耕作措施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最低,其次是顺坡耕作措施.带状覆盖百喜草措施水稳定性团聚体(WSA)含量、干筛与湿筛...  相似文献   

13.
赣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土壤改良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定量评价近30年来赣南水土保持工作所取得的生态成效,通过对赣南地区88条典型小流域建立调查样方,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和化学实验分析得到:①经过水土保持治理后样方内的土壤的容重有所降低,土壤的熟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全磷、速效磷、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显著改良;②各项土壤指标的改良程度与治理时间存在正相关,治理时间越长,其土壤的改良程度越好;③竹节水平沟在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保土、保肥作用显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4.
植被恢复改变黄土高原产流模式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流模式是研究所有水文及其相关学科问题之基。植被有效恢复深刻地改变了黄土高原土壤水文性质,进而影响地表产流模式,是黄河水沙变化归因分析中亟待研究的新问题。在有限时期内,地质地貌相对稳定,地表产流模式可以表征为降雨及水文下垫面的函数。植被恢复能增加冠层截留及地表糙率等,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持水性能和入渗能力提升。通过对典型植被恢复流域河川径流过程分析,发现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产流模式出现了从超渗产流向蓄满产流转变的趋势。植被恢复引起的土壤入渗能力增强、流域蓄水容量增大、调蓄能力增强是导致流域产流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产流模式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指出未来应当加强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结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及对产流模式变化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引黄泥沙对小开河灌区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开河引黄灌区浑水灌溉10年后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黄泥沙对土壤理化性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土壤颗粒组成发生明显变化,>0.25mm的中粗沙有所减少,0.05~0.25 mm的细沙明显减少,<0.05 mm的黏粒含量明显增加.引黄泥沙使土壤容重减小,土壤结构性与孔隙状况更趋合理.与清水灌溉相比较,土壤有机质、全P、速效N、速效K等含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土壤速效K含量明显提高;土壤全N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土壤速效P含量有一定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我国植被恢复对土壤性状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土壤、水文、植被等多方面具有影响。介绍了植被恢复对土壤水分、土壤密度、土壤有机质、土壤氮等4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植被恢复对土壤的影响有利有弊,大多数情况下植被恢复降低土壤水分,提高养分含量,降低土壤密度;②从不同的指标来看,植被恢复改善土壤性状所需时间不同,从3年至20年以上;有些立地条件下,人工造林土壤性状长期低于天然林;③对于改善土壤性状没有明显作用的植物种,在进行合理配置后,有可能产生很好的改良土壤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植被恢复需进一步明确的各类指标目标阈值及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丹东市宽甸县棕壤土区无水保措施和5种不同水保措施的坡地为例,通过对比土壤可蚀性特征与速效养分含量的差异,揭示了不同水保措施下土壤可蚀性与速效养分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除硝态氮外5种水保措施下棕壤土速效养分含量均较高,水土保持有利于促进速效养分平衡、降低土壤可蚀性K值、提高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的抗侵蚀能力;棕壤土可蚀性与速效养分之间密切联系,速效养分流失程度随土壤可蚀性K值的增大而增强,即K因子值越大则速效养分含量越低。研究成果可为棕壤土坡地水保方案的优化设计、小流域的治理效果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科学评价方法,客观准确评价土壤肥力质量,是解决土地整理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手段。以利川市东城区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科学实验分析,测定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和黏粒含量等7项属性指标,采取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最优权重值,选用恰当的隶属函数模型求解各项指标的隶属度值,并结合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偏少,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在0. 42左右,且变异较大,整体隶属中等水平,且有机质严重不足,故研究区应相应增施氮磷肥料和有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红壤区坡耕地改造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坡耕地为对照,对坡耕地改造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主要养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茶园和人工牧草地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坡耕地),且茶园人工牧草地;茶园和旱作梯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人工牧草地和旱作梯田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全钾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在10~20 cm土层,人工牧草地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大于对照;旱作梯田全磷、有效钾和速效钾含量相比对照均有显著提高,且提高程度均达到40%以上;茶园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小于对照。在20~40 cm土层,坡耕地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旱作梯田速效钾含量相比对照提高了58%。在40~60 cm土层,茶园全磷含量显著大于对照,坡耕地全钾含量最高且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差异显著,其他养分含量各土地利用类型与对照差异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浙江省苍南县典型小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野外采样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小流域内7种地类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特征,并对土壤养分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苍南小流域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存在不同的差异,土壤养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丰富,速效钾含量欠缺,成为小流域土壤养分质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