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城市减灾治理水平,探究城市韧性和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协调关系,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测算了2010—2019年黄河流域的城市韧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值,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区域性差异,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2)黄河流域城市韧性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上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相关性;(3)耦合协调度系统发展形成3种路线:甘肃、青海、宁夏为成长型路线,山西、陕西、内蒙古为稳健型路线,四川、河南、山东为成熟型路线。  相似文献   

2.
<正>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是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现阶段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存在开发过度、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应对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的冲击,国家颁布了诸多推动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创造了有利契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开发》一书全面阐述了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空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数字经济与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性,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特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提升当地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2)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具有显著性,空间溢出效应仅在黄河下游地区具有显著性;3)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有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4)知识积累水平会显著提升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当知识积累水平高于门槛值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将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4.
为给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乃至其他区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基于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黄河流域136个县(区)的面板数据,对黄河流域乡村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从时序变化来看,乡村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黄河下游乡村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最快;从差异分析来看,总体差异变化呈倒U形,其原因主要是上中下游内部的差异增大,其中上游内部差异最大;从空间格局来看,乡村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且具有相对明显的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资源禀赋、环境质量、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是乡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主导因子,驱动因子交互作用类型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5—2021年中国内地27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三个维度,利用熵值法测算了各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加工贸易进出口数据测算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水平;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但明显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这一结论在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中仍然成立;数字经济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孙才志  段兴杰 《人民黄河》2023,(2):85-90+96
为综合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并结合熵值法,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该系统2008—2018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1)从黄河流域整体视角来看,2008—2018年该系统属于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压力,系统长期处于高环境负荷状态,造成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减弱。(2)从黄河流域各省(区)视角来看,流域下游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应加大对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力度,减小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上游省(区)环境压力相对较小,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3)黄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均衡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系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7.
新发展理念下,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战略选择。为助力破解发展经济与治理环境的困惑、为留住"绿水青山"和创造"金山银山"提供新的思路,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及工具变量法,依据黄河流域58个地级以上城市2007—2018年的环境及经济等相关数据,系统考察了环境规制、产业升级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产业升级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均有显著提升作用,环境规制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同时,环境规制和产业升级在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不同时期的异质性检验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规制和产业升级对提升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越来越显著,产业升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8.
王艳  雷淑珍 《人民黄河》2022,(8):17-21+33
为了揭示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中选取20个指标构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08—2019年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各子系统承载力,采用障碍度诊断模型确定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8—2019年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低级水平稳步上升到良好水平;社会经济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资源子系统起点较高但波动较大,原因是资源子系统中人均水资源量等指标波动较大;黄河流域各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明显,其中山东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良好水平、甘肃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低级水平,其他省份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级水平;影响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有生活垃圾清运量、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农民消费性支出、单位能耗下降率、人均GDP、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等9个。  相似文献   

9.
高志刚  杨柳 《人民黄河》2021,43(2):6-12
黄河流域存在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压力较大、区域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探索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黄河流域9个省(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00—2017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和子系统指数,利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异质型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研究提供参考,以2006—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测度,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时序上发展态势良好,但各省(区)异质性明显;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但水平仍较低,在时序上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基本协调的演变历程,在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格局;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主要受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和创新发展三重制约,且各省(区)的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甘容  李旖旎  郭林  唐辉 《人民黄河》2024,(2):93-99+106
为评估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改善水资源状况,实现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于水足迹模型提出适合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并且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水资源足迹呈现先增后减的小幅度变化,水环境足迹呈现减小的趋势,水资源足迹和水环境足迹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黄河流域九省(区)整体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上游省(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较高,而中下游省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较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密度和第二产业占比,其次为人均用水量、废水处理率和化肥施用强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用水价值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合理配置提供决策依据。以黄河流域为例,基于2015年各省(区)实际用水量数据量化用水价值,结合能值价值理论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用水价值空间分布及其聚集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用水价值、生态环境用水价值和总用水价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黄河流域各省(区)用水价值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经济用水价值在黄河上游出现低值聚集,在陕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出现高值聚集;社会用水价值在全流域高值聚集明显;生态环境用水价值高值聚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山西省;总用水价值高值聚集出现在青海省、四川省和陕西省,低值聚集出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建议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用水价值,巩固高值区用水价值,提升低值区用水价值,推进高值区带动低值区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陈晨  张军伟 《人民黄河》2023,(3):13-18+31
为推进黄河流域农业低碳转型、助力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利用系数法测算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农业碳效应,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从生态承载能力和经济贡献能力两个角度探究了黄河流域省际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碳效应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内蒙古增幅最大,四川增幅最小,各省(区)农业碳效应均呈现出净碳汇特征;农业碳效应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上东高西低,下游高上游低。基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中生态承载系数、经济贡献系数的数值差异可将黄河流域九省(区)划分为双优型、生态优势型、经济优势型、双劣型4种类型,其中山东一直为双优型、河南一直为生态优势型、四川和青海一直属于经济优势型、内蒙古由双优型转变为生态优势型、陕西和山西由生态优势型分别转变为经济优势型和双劣型、宁夏和甘肃一直为双劣型。  相似文献   

14.
为缓解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明晰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驱动因子,基于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Kaya-LMDI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2001—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九省(区)总水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生产用水是水足迹的主体。2)九省(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整体呈弱脱钩态势,脱钩状态较为良好;下游两省脱钩状态最好,其次为上游五省(区),中游两省脱钩状态最差。3)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为脱钩正向驱动因素,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则为脱钩负向驱动因素,各省(区)脱钩驱动因子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水、能源与环境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动态演变特征,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建立水-能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水-能源-环境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黄河流域水-能源-环境系统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在波动中上升,经历初级、中级协调两个阶段并有向良好协调类型演进的趋势,但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水资源子系统起主导作用,并且2016年之后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能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建议针对当地情况,通过跨部门合作提升滞后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实现资源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值进行测度,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指数值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值从东向西大体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一致性的特征。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全局Moran′s I值总体不断增大,局部空间演变过程中,除热点区范围分布较为稳定外,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变化都较为显著。因此,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应做到自我提高与协同发展,从而推动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但自然生态本底脆弱、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生态系统承载力减弱,制约着全省及黄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给黄河流域甘肃段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由经济活力、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环境状况、绿色发展等5个维度组成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及有关研究提供参考,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5—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测度,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与面板门限效应模型对三者的内在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5—2020年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由0.401 7增大到0.603 0,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均能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目前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促进效应较小,主要原因是目前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产业结构升级在科技创新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具有单门限效应,即产业结构升级达到一定水平时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明显增强。建议: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发挥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联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业用水效率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分别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综合评价模型测度沿黄九省(区)农业用水效率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变异系数法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11-2019年沿黄九省(区)农业用水效率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均得到整体提升,二者的耦合度处于初级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从中度耦合阶段过渡到高度耦合阶段;耦合度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总体上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特征;不同省(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处于不同阶段。因此,各地区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同时要注重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20.
为发现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短板、给探究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实践依据,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2—2021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探讨其动态演进特征,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了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黄河下游>黄河中游>黄河上游”,总体区域差异扩大,极化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上游和下游区域差异扩大,中游区域差距缩小;2)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呈现“分散分布—抱团分布”的空间演进特征,主要以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集聚为主,“高-高”集聚区主要在下游,“低-低”集聚区沿着上游和中游分界线分布;3)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一级指标障碍度排序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级指标障碍度排名靠前的有单位GDP能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等。鉴于此,提出黄河流域应强化科技创新主导作用、促进区域创新合作、加快现代化产业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