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及乡村振兴等提供科技支撑,对多年来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及典型模式进行系统归纳,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是随着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多项国家战略的实施而逐步建立和不断丰富完善的,多年来黄河流域各地区针对严重的水土流失探索了多种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包括水土保持-地貌-生态经济高适配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经济模式、风沙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砒砂岩区生态治理-衍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半干旱区乡村能源生态型良性循环模式、黄土高塬水土保持型生态经济带治理模式等。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理念薄弱,二者的协同性不高且耦合协调的空间不均衡,发展模式结构单一、规模效益不高等。建议:创新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创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生态治理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及其生产与产业体系,探索“全托全链”的推广机制;构建适宜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砒砂岩区是我国北方生态严重退化的地区,其土壤侵蚀治理长期以来是我国水土保持学界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其难点在于砒砂岩区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多动力复合侵蚀交替发生且时空分异性强、侵蚀岩性机理及侵蚀动力过程复杂、干旱缺水而暴雨集中,以及人们对于砒砂岩区土壤侵蚀规律性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本文从砒砂岩区土壤侵蚀特征、治理措施及其作用与效益,以及砒砂岩治理技术研究新成果等方面综述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阻控侵蚀与植被恢复一体化、砒砂岩资源利用与生态衍生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及实现生态综合治理将成为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治理技术研究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沙棘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陕蒙砒砂岩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沙棘模式”,包括种植、开发、销售3个模块。3个模块耦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高生产力的开放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可仿照“沙棘模式”,开展推广沙棘等水土保持植物的综合种植开发试点,既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又为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一种砒砂岩固结促生自然边坡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5,(8):90-93
针对黄河流域晋陕蒙接壤地区的地质特征,利用W OH SF(改性亲水性聚氨酯树脂)抗蚀促生复合材料、柔性网、固定件、微润灌溉系统以及草种、苗木等材料组合成砒砂岩固结促生自然边坡治理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砒砂岩表面喷涂W OH SF抗蚀促生复合材料,以增强边坡坡面整体稳定性;然后通过挂网喷涂进一步延长材料停留时间,达到增强喷涂固结效果。配套坡面微润灌溉系统,通过截水沟和储水窖收集雨水或人工补水作为水源,为促生区植被初期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通过在坡顶、坡脚种植乔灌木,进一步提升边坡治理的生态效果,形成由上至下、由内至外的立体治理措施,提高边坡自身水土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5.
6.
通过沙棘"柔性坝"野外原型试验,从土壤有机质、含水量、植被种类及覆盖度、动物种类及数量等方面研究了沙棘"柔性坝"对砒砂岩区土壤改良效应和生物群落恢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柔性坝"显著地提高了砒砂岩区土壤肥力,涵养了水源,使得濒临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高原东胜区砒砂岩沙棘综合开发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水利水保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对砒砂岩区治理提出了新思路、新措施,经过不懈努力,研究创造了一系列沙棘治理砒砂岩的新技术,同时,采取逆向拉动战略既推动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又促进了沙棘产业化发展,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并举”。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重大区域发展国家战略,而协同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本原理、方法和实施的基础,在协同治理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一些科学问题的研究.在简述协同治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治理和发展需求,围绕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水资源保护与四水四定发展、水沙调控与地上悬河治理、生...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6,(6)
针对黄河流域砒砂岩地区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剧烈,以及砒砂岩孔隙率大、颗粒间黏性差而使常规的植物与工程治理措施难以有效实施的问题,探索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抗蚀促生与改性筑坝新技术,集成多措施多技术建立了综合治理模式,并开展了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研究。研究表明:基于砒砂岩区水土流失规律提出的水土保持材料-工程-生物措施、坡面-沟道系统二元立体综合治理措施配置模式,治理效果明显;研发的抗蚀促生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蚀促生性能,具有减少土壤侵蚀、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利用砒砂岩原岩改性材料建设的淤地坝,各项主要力学性能指标满足工程建设规范要求;研发的抗蚀促生复合生态材料措施可以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区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的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黄河流域的晋陕蒙接壤地区,分布着被当地人俗称为“砒砂岩”的岩层,它无水坚硬如石,遇水则松软如烂泥。由于这种岩层自身物理、化学性质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这种岩层极易发生风化剥蚀,且一遇暴雨,立即就会变成松软的泥浆,并随洪水流失。这种岩体上几乎寸草不生,区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群众深受其害.视其危害毒如砒霜,故称其为“砒砂岩”。国外环境专家将这种岩体称为“地球环境癌症”。 相似文献
11.
暖水乡砒砂岩地球化学分类类型与物源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黄河》2017,(9)
探究砒砂岩的地球化学分类类型与物源区特征是揭示砒砂岩成因的重要途径。基于暖水乡附近中三叠统二马营组砒砂岩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确定了该砒砂岩的地球化学分类类型、物源区母岩类型和风化强度,初步揭示了白色砒砂岩的成因。研究表明:研究区砒砂岩的地球化学分类类型主要为杂砂岩和长石砂岩,其次为石质砂屑砂岩;物源区母岩类型包括中基性和酸性火成岩以及沉积岩,物源区风化弱,并遭受了渐进风化作用;白色砒砂岩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还原性流体的影响,还原性流体可能为煤层气。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砒砂岩区降雨产汇流水文模拟、径流调控、径流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覆土区、覆沙区、裸露区三种砒砂岩区域的径流高效利用措施与模式,探讨了鄂尔多斯砒砂岩区径流资... 相似文献
13.
砒砂岩地区是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的核心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点。揭示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地貌植被侵蚀耦合规律,对于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本文评述了砒砂岩区侵蚀地貌特征、植被生境空间分异规律、侵蚀空间分异规律,以及砒砂岩区地貌-植被-侵蚀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研究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应着重从机理层面对砒砂岩区的地形地貌空间结构分异特征、植被生境和群落分异特征及侵蚀时空分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将三者作为一个耦合系统的因素进行研究,解决制约砒砂岩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理论水平提升与实践的瓶颈问题;研究不同地貌单元的土壤侵蚀年内时空分异性特征及其成因,揭示坡沟系统水蚀年内时空分异性特征与自然植被时空分异性特征的耦合机理;揭示砒砂岩区地貌-植被-水蚀空间耦合机理。本综述可为黄河流域砒砂岩区生态保护、侵蚀规律研究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复合侵蚀动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水力、风力、冻融交错侵蚀作用为研究对象,选择准格尔旗二老虎沟小流域作为研究流域,对侵蚀环境参数进行定位观测,统计分析水力、风力、冻融作用的年内变化过程。采用数据标准化后的层次分析法,揭示水力-风力-冻融交错作用过程,辨识高侵蚀风险发生的时阈及动力交错模式。研究表明:砒砂岩区复合侵蚀作用可分为风冻交错、风水交错和风水冻交错三个典型动力组合模式,风水交错侵蚀是该地区的主要侵蚀模式;砒砂岩区年内存在三个高侵蚀风险期,即风-冻融交错侵蚀期(2月上旬至3月中下旬),风-水交错侵蚀期(6月中上旬至8月中下旬),水-风-冻融交错侵蚀期(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15.
结合长治市自然和经济社会特点,对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综合治理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的科学性,探索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开发治理模式及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能为山西省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跨区域政府协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协同治理成为实施该战略的关键抓手.在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征、治理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普遍存在"跨界治理"权限不清、第三方治理参与度低、自然因素复杂、经济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流域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黄河流域跨区域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及发展路径,即... 相似文献
19.
青海是长江的发源地,是维系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水塔”,源头地带的生态环境状况对维护整个流域水系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地位和生态效应十分重要。目前长江源区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生态恶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为改善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必须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和保护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城市-产业协同的动态演进及其地区差异和来源,基于2016—2020年黄河流域76个主要地级市数据,采用协同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处于初级、中级和良好协同的城市数量分别为30个、33个和13个。各城市协同度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城市间绝对差异在扩大,相对差异在缩小;除呼包鄂榆城市群外,其他六大城市群协同度绝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黄河上游和下游内部差异呈下降趋势,中游内部差异呈上升趋势;上游和中游间差异最大,且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上游和下游间差异逐渐缩小。呼包鄂榆城市群群内差异最小,关中城市群群内差异最大;关中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群间差异最小,晋中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群间差异最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要素协同、区域协同,发挥各地区动态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