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反应堆孔道中,同时辐照标准和比较器,所测γ射线的比计数率之比,经重新排列活化公式之后可以写成(1) 式中:A_(SP)为比计数;ε_P为效率;f=φ_(th)/φ_(?)(φ_(th)为热中子流量,φ_(?)为超热中子流量);Q=I_0/σ_0(I_0为无限稀释共振积分截面,σ_0为中子速度2200m/s的中子截面)。 1.实验方法 (1) 提高标准精度 在测定K_0值时,采用单晶硅片衬底标准,其标准精度一般可达5%左右。 (2) 相对效率曲线测定 采用~(75)Se、~(82)Br、~(110m)Ag、~(152)Eu、~(182)Ta和~(140)La对Ge(Li)探测器表面效率进  相似文献   

2.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系统压力为0.89~1.32 MPa、入口质量流速为500~750 kg/(m2?s)、入口温度为58.5℃~132.3℃的条件下,研究了2、3、5根圆管通道(1400 mm×Φ8 mm×2 mm)内工质向上流动时并联通道发生流动不稳定时的特征,并对比了其流动不稳定边界。结果表明,加热并联多通道进入两相后首先发生流量漂移,当通道出口含气率达到一定程度后,最热通道与其他通道之间发生周期性流量脉动;在对称加热条件下,加热通道数目对并联多通道流动不稳定边界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剂量率及填料量对硅橡胶辐射交联的影响。获得了G_交、G_裂、R_0、q_0、q_(0(s))、q_(0(g))、α_0、α_(0(s))、α_(0(v))、γ、γ(s)及γ_(g)等交联参数分别与剂量率及填料量成线性关系。α_0/q_0、α_(0(s))/q_(0(s))及α_(0(g)/q_(0(g))随剂量率及填料量增加而减小。当填料存在时,剂量率对溶胶份数的影响仍符合公式  相似文献   

4.
王涛  王均  王小军 《核动力工程》2012,33(4):96-101
在中低压条件下,对矩形窄缝通道两相流动传热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两相流动传热的变化规律,拟合出饱和沸腾传热系数计算关系式,并采用简化的一维分析方法对两相压降进行分析计算。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热平衡含汽率(x)情况下,两相流动压降随系统压力(p)的降低而增大,随系统流量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规律;p越低,两相流动压降随x的增加而增大越剧烈;流量越大,两相流动压降随x的增加而增大越剧烈。通过数据回归方法得到汽相湿周长比例因子F并拟合了计算关系式,其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得较好。矩形窄缝通道内饱和沸腾平均传热系数受p、质量流量及热流密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高压水纵向流过不同形状的通道时影响两相摩擦压降的各种因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无量纲的参量 R_f,提出了一个计算不同形状通道的两相摩擦倍增因子的无量纲综合关系式。其参数范围为压力 p=70—155公斤力/厘米~2;质量流速 G=415—2775公斤/米~2·秒;真实含汽量 x=10~(-4)—0.58。数据分散度为±20%。  相似文献   

6.
两相流动的各种现象在液体冷却的反应堆内是极端重要的。例如,在强制循环的沸水堆中,当流量再分配和传热受堆芯部压降影响强烈时,确定其两相压降则尤为重要。本文以常用的均匀流模型和分离流模型为例,讨论了两相流动的基本方程。此外,介绍了考虑流体的性质、汽水混合物的重量含汽量 x 以及质量流速等影响的几个近代计算二相压降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18)F的制备     
一、前言~(18)F作为研究氟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标记原子是很有用的。对氟的分析采用同位素稀释法以及用~(18)F来核对分析结果也是简便的。中子照射Li_2CO_3或Li_2O_7产生~(18)F的核反应如下: _3~6Ei+_0~1n→_1~3H+_2~4He, _1~3H+_8~(16)O→_9~(18)F+_0~1n。四苯锑硫酸盐[(φ_4Sb)_2SO_4,φ为苯基(C_6H_5~-)]在水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它与氟生成四苯锑氟[φ_4SbF],而四苯锑氟在CCl_4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因此布劳温(L.H.Browen)  相似文献   

8.
内螺纹管中汽-液两相流体摩擦压降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压力为9~22MPa,质量流速为600~1200kg/(m2·s),含汽率为0~1的工况范围内,对Φ38.1mm×7.5mm的6头内螺纹管中汽-液两相流体的摩擦压降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段采用水平绝热布置。试验结果表明:压力对两相流摩擦压降的影响很大,随压力增加,两相流摩擦压降倍率减小,在临界压力附近,两相流摩擦压降倍率趋近于1;随含汽率增加,两相流摩擦压降倍率先增加,然后有减小的趋势;随质量流速增加,两相流摩擦压降倍率减小。用于计算单相水摩擦压降系数以及用于计算汽-液两相流体摩擦压降的试验关联式被提供。  相似文献   

9.
《核动力工程》2017,(2):24-27
针对超临界水冷堆(SCWR)堆芯垂直上升类三角形子通道,开展超临界水的流动传热试验研究。反应堆堆芯类三角形子通道棒束直径为8 mm、栅距比为1.4。试验参数范围为:热流密度q=200~800 kW/m~2、压力P=23~28 MPa、质量流速G=700~1 300 kg/(m~2×s)。分析了q、P和G等热工参数对超临界水传热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压力下,壁面温度T_w随q和P的增加而升高,传热系数峰值降低;提高G能够强化超临界水的传热,G增加,T_w降低,传热系数增大;当G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改变G对传热起到强化作用的效果不如在低G下显著;当q达到800 kW/m~2时,在大比热区,T_w随焓值变化剧烈,传热系数峰值不明显;当P提高到28 MPa时,大比热区的强化传热作用被削弱。  相似文献   

10.
竖直圆管内泡状流空泡份额径向分布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温常压下,采用光学探针测量方法,对圆管(内径50 mm)内空气 水两相竖直向上泡状流空泡份额的径向分布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竖直圆管内泡状流空泡份额的径向分布随气液两相表观流速不同而变化。液相流速较高时空泡份额分布呈“壁峰型”,即中心区域变化平缓,近壁区出现峰值后迅速降低;液相静止时,随气相流速增加,空泡份额增加速度沿径向向外逐渐减小,气相流速较大时分布呈“核峰型”,即空泡份额随径向位置向外呈减小趋势;液相流速较低时分布呈现出过渡型。探针测量面积加权平均空泡份额与通过重位压降得到的空泡份额的相对偏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1.
以CaTiO_(3)、ZrO_(2)、TiO_(2)和MgO为原料,经固相烧结法在1350℃下制备镁固溶钙钛锆石陶瓷固化体(Ca_(1-x)Zr_(1+x)Ti_(2-x)Mg_(x)O_(7),0≤x(固溶度)≤0.20),并研究Mg^(2+)固溶度对固化体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影响。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Ca_(1-x)Zr_(1+x)Ti_(2-x)Mg_(x)O_(7)结构中的Ti位可容纳固溶度x=0.05~0.15的Mg^(2+);并通过选区电子衍射实验进一步验证,固化体的主要晶体结构为单斜相钙钛锆石(2M,空间群C2/c)。当固溶度x=0.05~0.15时,钙钛锆石产物的相对质量分数高于97%,仅有微量的钙钛矿杂质相生成;随着Mg^(2+)固溶度的进一步增加(x=0.20时),Mg^(2+)浓度超过固溶度极限,使杂质相含量大幅增加。同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固化体抛光面结构致密;在Mg^(2+)固溶度x≤0.15时,阳离子浓度符合所设计的化学计量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带有阴阳极的恒界面池中研究了HNO_3-N_2H_5NO_3(H_2O)/UO_2(NO_3)_2-HNO_3(30%TBP-煤油)体系中U(Ⅵ)电还原动力学。这是U(Ⅵ)电还原反萃动力学研究的第一步。测定了两相溶液中各组分浓度对U(Ⅵ)电还原速率的影响。根据实验所得数据,经回归分析得到U(Ⅵ)电还原动力学微分方程: -(d[U(Ⅵ)]/dt)=k[U(Ⅵ)]_0~(1.294)[HNO_3]_0~(0.0143)[HNO_3]_α~(0.322)[N_2H_5~+]_α~(0.0178)式中k为速度常数,25℃时,k=1.816×10~(-4)。研究了阴极电位、操作温度、两相搅拌速率和界面面积对U(Ⅵ)电还原速率的影响。选定了公称实验条件,将U(Ⅵ)电还原速率与“比”实验条件进行关联,得到如下的经验方程: r=r_0[E]~(1.589)[T]~(0.155)[W]~(0.078)[A]~(0.265)式中r_0为公称实验条件下U(Ⅵ)电还原速率。在本文实验范围内,U(Ⅵ)电还原过程由电极反应控制。  相似文献   

13.
《核动力工程》2015,(4):12-16
针对球床过冷水(单相)流动传热特性等效模型开展实验研究,分析各热工参数对等效模型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拟合出等效模型的阻力系数和换热系数经验关系式。实验参数范围为:雷诺数467~3350,热流密度50~150 k W/m2。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参数范围内,压降随表观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呈二次方关系;压降随流体进口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和表观流速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测量了激光加热块状银靶产生的等离子体XUV光谱。计算得到电子温度T_e分别为65eV,86eV和130eV时,AgXIX 4s—4p,4p—4d,4d—4f 7条谱线在不同电子密度时的强度。根据AgXIX 4d~2D~(5/2)-4f~2F_(7/2)和4p~2P_(3/2)-4d~2D_(5/2)两条谱线的强度比,推导了激光银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当入射激光功率密度为6×10~(12)W/cm~2时,银等离子体电子密度N_e=1×10~(20)/cm~3。  相似文献   

15.
《核动力工程》2015,(5):187-193
窄小流道内的两相流动压降不同于常规流道,在窄小空间内的受限气泡行为对流动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在1个标准大气压(0.101 MPa)下,对内径为2 mm的窄小流道内气-液两相流动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实验在不同工况参数和气相工质下展开,其中气相工质包括氮气、空气、二氧化碳和氩气,液相工质为水。研究发现,在给定气相体积流量下,压降随液体质量流速增大而增加,对应的气-液界面形态均为拉长型气弹;而在给定液相质量流速下,压降随气相体积流量增加不成线性关系,是先减小后增大,对应的气-液界面形态仍为拉长型气弹。  相似文献   

16.
稳定流动和流量衰减条件下,在内径15.9mm的圆管上进行欠热沸腾水的临界热流密度实验,覆盖的参数范围为:压力p=0.2~1.7MPa,速度v=2.1~13.5m/s,出口欠热度ΔTs=0~110K,临界热流密度qCHF=(3.2~13.5)×106W/m2。结果表明,对于稳定流动条件,在较高压力下,临界热流密度随ΔTs的减少基本上呈单调下降趋势。然而,对于p≤0.3MPa,在ΔTs降低到30K以下的一定值时(此值随流速变化而有所不同,且较大值对应较高流速),临界热流密度达到最低值,此后,随ΔTs进一步降低临界热流密度转而升高,并伴随摩擦压降陡峭增大。对于流量衰减的流动工况,在较高…  相似文献   

17.
对环形通道内液态金属钠沸腾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质量流速G≤2 000kg·m-2·s-1,系统压力p≤0.1 MPa,热流密度q≤550kW·m-2。两相流动摩擦压降通过在相同质量流量的单相流动摩擦阻力系数的基础上引入两相摩擦倍增因子来考虑两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环形通道内液态金属钠两相摩擦倍增因子随Martinelli参数的增大有减小趋势。综合本文实验数据、Lurie等的实验数据以及Kaiser等的棒束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计算液态金属钠沸腾两相流动摩擦倍增因子的关系式。计算了本文拟合得到的关系式与各组实验数据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表明本文关系式适用于计算环形通道内液态金属钠沸腾两相流动特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研究了摇摆造成的周期性附加惯性力作用下矩形窄通道内空气 水两相流压降特性。按分液相雷诺数将流动分为层流区(Ref <800)、过渡区(800≤Ref≤1 400)及湍流区(Ref >1 400)3个区域,并对各区域内附加压降、重位压降和摩擦压降平均值及瞬态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附加惯性力对窄通道内两相流整数倍周期内平均摩擦阻力无明显影响。周期性附加惯性力作用下(摇摆周期16 s,摇摆振幅30°),层流区及过渡区气相表观速度、液相表观速度、质量含气率及摩擦压降随时间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等于摇摆运动周期;瞬时摩擦压降相对于其平均值的波动幅值随气液两相流速的增加而减小。湍流区两相流动参数周期性波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失水事故工况 (LOCA)下反应堆下降环腔内的流动和传热研究 ,对反应堆压力容器 (RPV)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一种直接安注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内流动和传热的研究 ,将流动分为横穿射流和冲击射流 ,比较了在两种射流下下降环腔内流动和传热的特点 ,分析了流速比和对流换热系数及温度的关系 ,当流速比在 1~ 1 0时 ,流动属于横穿射流 ,对流换热主要由环腔流速决定 ;流速比大于 1 0后 ,属于冲击射流 ,环腔内对流换热主要决定于安注流速 ,此时局部对流换热能力随安注流速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在梯形波脉冲筛板萃取柱内,由于逆流的两相流体周期性地进行聚结和再分散,滴径分布比较均匀,正常操作的脉冲强度较低,有利于减小纵向混合的不利影响。有机相连续时,能达到较高的液泛速度,在脉冲强度Af=30×0mm/min,当V_d/V_c=0.9时,两相总液泛速度达1.72 cm/s。在ln(V_a)/(1-φ)与φ和lgφ与lg(V_d)/φ的关系图上,曲线有角点,显示出柱内流型由稳定状态向不稳定状态的转变,这对于确定柱子的操作容量和判定柱子的操作稳定性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