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门峡水库建库以来,根据库区淤积和潼关高程变化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库区淤积的措施。建库初期水库运用方式由蓄水运用改为滞洪排沙运用;枢纽工程增建和改建的泄流孔(洞)全部投入运用后,库区大量冲刷,潼关高程下降,为调水调沙运用创造了条件。1986年以来入库水量大幅度减少,库区淤积增多,潼关高程上升。为了适应水沙条件的不利变化,对水库运用方式作出相应调整和改善;在潼关河段实施清淤疏浚工程;加快河道整治步伐。由此,潼关以下河道形态发生有利变化,泄洪输沙条件改善,潼关高程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建设最早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分析其功过与经验教训对今后黄河治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认为:三门峡水利枢纽规划是错误的,没有考虑水库淤积的"翘尾巴"问题,坝址选择不当;改建是成功的,经过数次改进,摸索和总结出了使水库长期运行的蓄清排浑调度模式,1974—1985年三门峡水库冲淤已达到平衡;三门峡水库对黄河下游发挥了巨大防洪效益,其防洪效益不在于水库调洪,而在于拦沙92亿t、为下游河道减淤约64亿t,平均减淤厚度为3.30 m。三门峡水库成功的运用实践证实了多沙河流水库长期使用的可行性,由于黄河泥沙多,因此除调水调沙增强输沙能力外,还需要通过水库和放淤等措施拦蓄、利用一部分泥沙。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17,(7):11-14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河中游水沙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自2002年起,为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与恢复河槽的过洪能力,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和开展了以小浪底水库运用为主的黄河调水调沙实践活动,三门峡水库参与了多次黄河调水调沙生产运用,在运用过程中科学制定调度方案,通过对枢纽泄流排沙设施的调节与控制,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提供所需水沙量。对三门峡水库运用进行的分析表明,三门峡水库运用在黄河调水调沙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有效控制小浪底水库入库水沙的时空分布过程,有利于小浪底水库库区明流段淤积形态的改善及小浪底水库人工塑造异重流形成与消亡的控制,提升小浪底水库的排沙效率,增加并恢复黄河下游主河槽的过洪能力。同时,有利于三门峡水库自身的排沙减淤与淤积形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对澶关河床高程及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分析中表明,水库汛期泄量是控制潼关河床高程的主要条件,当泄量达到天然河道的造床流量时,潼关河床高程才能维持稳定,否则,将自动调整,以适应于来水来沙条件与水库泄流规模的关系。水库进行调水调沙运用,加大水库的排沙流量,可以增加下游河道的平滩流量和输沙能力,减轻下游河道淤积,因而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需要一定的泄流规模和调沙库容,合理调节水沙,才可以维持水库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5.
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门峡枢纽建成后,库区泥沙淤积十分严重经过2次改建,工程的泄流规律增大,315m高程泄量近10000m^3/s,水库运行方式改为蓄清排浑运用。恢复了10亿m^3的槽库容,潼关高程升降变化稳定,基本控制住了泥沙淤积的上延。由于枢纽上下游兴建了大型水利枢纽,改变了三门峡水库的入库水沙条件和运行条件,库区泥沙冲淤变化出现新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改善水库运行调库,适当调整非汛期和汛期的运用水位,缓解库区泥沙中  相似文献   

6.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经过两次改建并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后,发挥了防洪、防凌、供水、发综合效益。该工程30多年的运用实践表明,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必须设足够的泄流排沙设施,采取蓄清排浑调水调沙运用,保持水库长期使用库容,发挥利用利用效益;在水库调度运用过程中,应根据入库水沙情况不断调整运用指标,既要保持库区冲淤平衡,又要使、下泄流量与含沙量相适应,以利于下  相似文献   

7.
降低潼关高程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深入分析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与潼关高程的关系以及潼关高程不同阶段升高原因的基础上,采用非均匀不平衡泥沙数学模型,探讨了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来水来沙条件、跨流域调水、河道整治、裁弯、疏浚、水库增大泄流规模等措施对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指出为使潼关高程进一步有比较明显的降低,应采取多项措施的组合。  相似文献   

8.
三门峡水库调水调沙(水沙联调)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三门峡枢纽工程是以防洪为主兼有防凌、灌溉、供水、发电、减淤等综合利用的水库。通过三门峡水库调水调沙的实践,说明修建在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与一般清水河流上的不同,为了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在调节径流的同时必须进行泥沙调节,才能既保持一定的有效库容以发挥水库综合效益,同时又尽可能调整出库水沙搭配关系,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进入90 年代后,黄河水沙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同时小浪底水库即将投运。因此,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亦应做相应的调整和科学的探索,实现水库联合调度,才更有利于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黄河调水调沙调控指标及运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3,(5):1-4
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调水调沙运用效果及出现的新情况,从充分发挥调水调沙水流输沙效率出发,研究提出了黄河调水调沙调控指标,即调控流量为2 500~4 000m3/s,洪水历时不小于6d,汛前调水调沙洪水峰型宜采用矩形峰,在调水调沙水量充足的条件下,调控流量在保障下游滩区安全的前提下取大值;根据当前小浪底水库所处的运用阶段和水沙调控运用的要求,提出小浪底水库调控目标应转向水库适度拦调泥沙,尽可能长期维持黄河下游4 000m3/s左右中水河槽,调水调沙运用应综合考虑小浪底库区淤积和下游河道主槽过流能力变化等因素,选用适宜的调水调沙运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
稳定潼关高程的三门峡水库控制水位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74年以来三门峡水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从稳定降低潼关高程的要求出发,结合"蓄清排浑"运用的必要条件,论证了潼关以下库区河道的富余挟沙能力状况。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料,根据平衡排沙的要求论证了汛期敞泄运用的必要性,从保持年内冲淤平衡出发,论证了非汛期运用控制水位的取值及其淤积影响,提出了适宜的水库运用水位的方案。在方案论证过程中也考虑了非汛期尽可能发挥发电效益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邓新英 《水力发电》2007,33(10):89-91
巴家嘴水库建于黄土高原,水库泥沙淤积严重。通过对上游流域水沙配置、水库淤积特点、水库运行方式的研究,认为应该采取上游拦沙(水土保持)、修建上游水库与巴家嘴水库联合运行进行调水调沙、库区泥沙治理(河槽疏浚)等综合处理措施,以确保水库能长期稳定地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12.
孙绵惠 《人民黄河》1995,17(7):10-13
通过对三门峡水库1994年汛期各阶段的水沙条件,运用情况,冲淤变化和水沙调节等特点进行汛期排沙与发电应分阶段运用,并根据水沙变化和库区冲淤情况适时调度、合理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有利于库区泥沙冲淤平衡,降低潼关高程,减少过机泥沙,提高发电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处于水库库区,河床淤积抬高。抬高过程与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及泄流规模密切相关。本文从实测资料入手,主要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非汛期水库高水位运行时间长,潼关河床淤积抬高,汛期冲刷历时短,溯源冲刷发展不到潼关,潼关河床得不到有效冲刷,且不利于汛期输沙,都是潼关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人民黄河》2016,(10):40-42
小浪底水库在初期运行管理中采用了调控水位、异重流排沙、调水调沙、相机降低水位排沙、拦粗排细等综合调度运行方式,对减少水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取得了显著效果。截至2016年汛前,水库累计淤积泥沙30.97亿m3,库区泥沙淤积形态及下游河道过流能力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为进一步提高淤积库容的利用率、尽量延长淤积库容的使用年限,对水库泥沙重点监测内容、淤积形态调整、汛期限制水位、调水调沙清水用量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三门峡库区包括黄河小北干流韩城龙门至潼关长132.5公里,北洛河蒲城状头至入渭口长 131.7公里,渭河咸阳铁桥至入黄口长208公里。涉及陕西关中东部3个地市、14个县区的近200万人口和200万亩耕地。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以来,在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发电等方面发挥巨大效益的同时,却给陕西岸区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灾害。黄河潼关高程持续抬高,库区各河道泥沙淤积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水库长期高蓄水运用等因素的影响下,潼关河床高程最大抬升值已达到5.2米.且居高不下。渭洛河下游和黄河小北干流泥沙淤积随之迅猛增加,已达到45亿吨。为建库以来潼关以上淤积最大值,并有继续淤积增加趋势。 伴随泥沙淤积和潼关高程抬升,库区河势进一步恶化,灾害逐年发展,发灾频次和成灾损失近年来明显增多、增大。防汛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相似文献   

16.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处于水库库区,河床淤积抬高。抬高过程与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及泄流规模密切相关。本文从实测资料入手,主要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非汛期水库高水位运行时间长,潼关河床淤积抬高,汛期冲刷历时短,溯源冲刷发展不到潼关,潼关河床得不到有效冲刷,且不利于汛期输沙,都是潼关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黄河水沙调控现状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现状已建骨干工程运用情况,研究了现状水库对水沙过程的调节作用,以及水库和河道冲淤对水沙调控的响应。提出1986年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改变了黄河上游径流年内分配比例和过程,导致宁蒙河道淤积加重;2002年三门峡水库改变运用方式以来,小北干流河道冲刷,潼关高程维持在328 m附近;1999年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以来至2016年汛后全下游累计冲刷量达28.34亿t,河道最小平滩流量由2002年汛前的1 800 m~3/s增加至4 200 m~3/s。但现状水沙调控不能有效解决宁蒙河道河槽淤积萎缩问题,同时在控制潼关高程和治理小北干流方面存在局限性,调水调沙过程中也暴露出后续动力不足问题,水沙调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三门峡大坝施工导流底孔重新打开后的结构性态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言三门峡大坝于1960年建成蓄水后,发现库区泥沙淤积严重,在最初一年半的时间里有93.2%的来沙淤积在库内。为了延长水库寿命,加大泄流排沙能力,发挥更大的综合利用效益,经国务院批准进行改建。改建设计中,考虑到原施工导流底孔高程低,位于黄河主流,有利于排沙,且重新打开底孔的投资较  相似文献   

19.
古贤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3,(10):36-39
介绍了古贤水库的概况,分析了古贤、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的需求,研究提出了古贤、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控指标,即调控流量为3 5004 000 m3/s,洪水历时不小于5 d。根据古贤、小浪底水库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考虑不同来水来沙、库区蓄水及河床边界等因素,初步拟定了水库联合运用的方式。采用水沙数学模型计算手段,分析了古贤、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在协调黄河下游水沙关系、减少河道淤积、长期维持中水河槽过流能力等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古贤、小浪底水库联合拦沙和调水调沙运用,可协调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关系,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使下游河道长期处于微淤状态,小浪底水库拦沙期恢复的下游河道4 000 m3/s以上中水河槽过流能力将保持50 a以上,同时还可使潼关高程冲刷下降2 m左右,水库联合减淤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柳河闹德海水库于1942年建成,在1965年、1970年扩建和改建后,总库容为2.28亿m3。库区地形陡峭、河谷窄深,回水末端修建的拦沙堰阻止了泥沙淤积上延。水库建成70 a来,通过滞洪排沙、调水调沙运用,在减轻柳河下游洪水灾害的同时,仍保有1.3亿m3有效库容,库容淤损率之低在多沙河流上的水库中尚属罕见。在流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减少入库泥沙的同时,其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对多沙河流水库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