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温矿井极限开采深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矿井风流热、湿交换原理,提出高温矿井存在极限开采深度的判决条件,得出了确定矿井通风降温极限开采深度的原则和方法。并以平顶山五矿为例,计算出不采用人工制冷降温条件下,平煤五矿己15-23220采煤工作面的极限开采深度为275m。极限开采深度的确定对指导厂矿矿井降温工程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煤炭技术》2015,(8):125-127
从预测矿井热力参数的角度来研究矿井气候,分析了影响矿井气候的各种热源,通过对矿井各类巷道内风流与环境的热交换机理和风流温度计算方法的研究,建立了矿井风流温度预测模型。再通过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 6.0开发了矿井热力参数预测的应用软件,对矿井下的4个主要井巷进行风温预测。  相似文献   

3.
《煤矿安全》2015,(10):199-202
为准确预测矿井高温工作面气候条件,有必要对工作面通风系统进风井筒及巷道的风流温度进行计算。根据进风井筒及巷道的热湿交换特点,运用有限差分方法,分别建立了进风井筒及巷道的风温迭代计算数学模型;运用VB 6.0语言,编制了高温矿井进风井筒及进风巷道风温预测程序;应用于新巨龙矿井现场,计算得到了其进风井筒及巷道的风流温度。计算和实测所得风温误差较小,预测方法和计算程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采矿工业的发展,矿井热害已成为与瓦斯、煤尘、顶板、火、水同样严重的煤矿井下自然灾害。从矿井风温预测出发,简要介绍了通风巷道气温预测模型建立的原理,按照风流焓值方程(能量方程)建立了干燥水平巷道风温预测模型,研究了模型的建立及整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列举了用此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简单实例。说明模型简单实用,能有效地预测干燥水平巷道风流温度的变化情况,为矿井风温预测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结合平煤五矿热害情况,以己15-23220工作面为例,通过热源分析,建立井下热源主次图,确定围岩散热、空气自压缩和机电设备散热为主要热源,三项之和在总放热量中所占比例高达99.01%.提出了平煤五矿宜采用地面制冰井下制冷降温的人工制冷方式,并详细阐述了地面制冰井下制冷降温方式的主要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组成,为平煤五矿的降温提供理论依据,以指导矿井下一步的降温工作.  相似文献   

6.
干燥巷道围岩传热对平巷风流温度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秀  李慧  周磊 《金属矿山》2011,40(8):147-150
井下巷道中的风流温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原岩温度、围岩传热性能、风流与围岩的热交换时间、其他热源等,其中围岩传热起主要作用。为分析围岩传热对风温的影响,以干燥巷道为例,根据巷道围岩与风流热交换规律,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水平巷道围岩与风流热交换对风温变化的基本影响规律,为矿井通风设计提供较精确的预测值,使矿井通风设计更精细。  相似文献   

7.
刘星光  高峰  刘冠男 《煤》2010,19(6):35-36,55
高温热害是煤炭资源深部开采面临的重大工程难题。文章以某矿9309工作面为例,通过分析矿井热源,利用工作面风温预测模型,预测了工作面和两巷道的风温分布,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热源分析结合风温预测能对工作面的热害程度进行准确预测,这对于矿井通风设计及局部降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采矿工业的发展和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风温也不断升高,我国不少矿井已出现风温严重超过《规程》的规定,严重影响矿工健康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矿井又多一害——热害。矿井风温预测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风流在进风段内的升温规律。反过来,利用这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制约我国煤炭工业向深部发展的热害难题,以五矿己采区为工程背景,利用系统工程理论中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验证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性,表明仅仅依靠通风来降低作业地点的环境温度是不够的。矿井采取改善矿井通风系统、减轻局部热源对新鲜风流的加热作用、加强井下工人劳动保护、采取人工制冷措施等进行综合治理,大大地改善了五矿作业地点的热环境。  相似文献   

10.
李丰军 《煤炭技术》2007,26(10):81-82
矿井水灾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做好矿井防水工作,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矿井充水规律研究是做好矿井防治水的关键。通过分析平煤五矿矿井含水层、矿井地下水补给水源,认为平煤五矿矿井充水具有分区性。南区具有明显的14条导水通道,是矿井防治水的重点;而北区无明显的导水通道。这为矿井防治水提供了明确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