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以人为本首先是以教师为本:和谐是一种文化.是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的默契与融合。在现代教育和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认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现代管理模式。我们坚持科学、人文的管理,合理分工,统筹兼顾.构建和谐、诚信、民主的幼儿园。  相似文献   

2.
关键词一 背景·前景 背景 1."尊重、民主、和谐"校园文化的积淀:浙江省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长期以来秉承着一种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论述大学校园文化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大学校园文化以人为本、多元文化交叉融合及崇尚个人主义等特点,概 括了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空前活跃、环境期待改善和大学生活复杂多变的现状,提出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国大学建 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启示:一是明确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目标,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机制,三是开展多元自主性校园 文化活动,四是弘扬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独具特色的治校风格和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和谐校园的内涵及构建要素 “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地位,古人很早就提出“天、地、人合一”的观念。“和谐校园”的含义应该是:校园内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有形的、无形的)都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换句话说,就是学校环境和谐。其构成要素主要分硬环境、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又称物化环境,软环境又称人文环境。一所学校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场地、校舍建筑、设施设备、馆室建设、内外装饰、室内陈设、绿化美化等,它们是通过有序管理来体现和谐的。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建设乃学校发展魂之所系。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简而言之,就是形、意、行、神。它是全校师生在学校动态发展过程中共生、共建、共享的目标总和,是一种品质引领、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意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是相对于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盲目、浪费和追求短期效应现象而言的,指学校在构建或传承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建立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主导,体现以人为本的持续、健康、有效、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平  黄瑞国 《计算机教育》2010,(6):118-120,127
文章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促进并共同发展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在这个理论背景下,文章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环境下,面对90后高职学生,他们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期望值似乎比以往任何时期还要高,但是作为讲台上的教师却往往没有这方面的心里需求。但是,实践中却发现和谐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成长、校园文化的建设各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研究了新时期构建高职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中不和谐师生关系的三个层面,最后分析了高职院校中不和谐师生关系带来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构成学校教育的诸要素中,人是最鲜活、最重要的因素,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领导始终要“目”中有人,关注人的发展,努力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教师与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个体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优化大学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的文化品味,全面提高大学 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的改革和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不仅是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大学增强竞争优势和发展活力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分析校园文化内涵的基 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在新形势下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 学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创设高品位和谐的育人环境;弘扬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加强校园制 度文化建设,创造和谐民主的育人管理机制等途径不断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不是大学所有课程都是可以用网上学习来代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学伟认为,“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氛围,环境、传统和校园文化,网络教育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学校。”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实验学校从建校伊始就非常注重教育实验,创造一个适合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和谐校园是几代上实人的不懈追求,形成一支“乐学习、善教学、会研究、敢创新”的教师队伍更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有力后盾。特别是近10年,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上海市实验学校2000年初制定了“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方案”;2003年初,由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师范大学共同命名,上海市实验学校成为上海市第一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相似文献   

12.
郭伟 《网友世界》2013,(24):141-141
寇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推进,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加快现代化学校建设。依法治校是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效益的需要,是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我校以健全依法治校组织机构为保障,以完善学校章程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为基础,以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为目标,深入理解依法治校的内涵,把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3.
扬州市平山中心小学位于风景秀丽的瘦西湖平山堂北首,依山傍水,是一所具有三轨的年轻乡镇中心小学。在校师生800多人,教师人员充实,语数教学单科独进,逐步趋于小班教学,教师全部达到任职学历要求,其中大专26人,本科3人,小学高级教师20人,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达36人,专职英语教师2人,音乐、美术、体育、电脑专职教师各1人。学校曾多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常规管理先进校”。学校在日常管理中,一直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年来,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从未有一名师生有违法犯罪行为。“打造平安校园,创设和谐环境”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宗…  相似文献   

14.
“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提出的办学指导思想。在这一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创造了适合于儿童发展的德育环境、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了“全员参与,团队竞争”的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8):I0004-I0004
江苏省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创办于1913年2月,地处全国有名的常熟招商城,2003年8月实现整体搬迁,现占地78亩,建筑面积18458平方米,目前,学校有班级29个,学生1303人,教师80多人,学校努力吸纳外来民工子弟入学,以“融入、和谐、共生、发展”为理念,在“做大规模”与“品质发展”这个办学指导思想的选择上,拥有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严与爱、赞赏与批评、民主与制度、要求学生与挑战自我等角度.总结了师生相处中应注意的四个和谐统一.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进学校、进课堂、进宿舍,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在积极影响之外,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以校园网络建设为核心,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各种网络文化活动,在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是目前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环境下,面对90后高职学生,他们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期望值似乎比以往任何时期还要高,但是作为讲台上的教师却往往没有这方面的心里需求。但是,实践中却发现和谐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成长、校园文化的建设各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研究了新时期构建高职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中不和谐师生关系的三个层面,最后分析了高职院校中不和谐师生关系带来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孙秀艳 《网友世界》2013,(22):90-90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近年来,家庭教育有很多不和谐因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学生、家庭、学校的关系如何转化;如何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统一;作为教师有义务指导家长们的家庭教育,为此,就本人的工作经验浅谈教师如何指导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20.
重建信息时代的校园文化,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各中小学校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期专题涵盖了专家、领导对社会、学校和未成年人自身的期望与要求,学校德育经验策略的探讨与具体案例,及刚刚结束的“信息时代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国际研讨会”中的前沿视点,期待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