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Planning》2014,(4)
纳博科夫(即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籍作家。因受到其自身的人生经历的影响,在纳博科夫的文学作品中常呈现出多元化文化、文学表达方式和方法等内容的融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文学作品中欧洲文学(尤指俄罗斯文学)与美国文学艺术特征的结合。小说《普宁》是纳博科夫1958年的作品,小说中讲述了流亡的俄国老教授普宁在美国一所学院的任教过程。本文通过对小说《普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作者纳博科夫在文学进行创作活动中对于俄罗斯式现实主义和美国式后现代主义两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展示其在文学艺术继承方面与文学艺术创新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6)
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提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多元化的视角、崇尚对话与交流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教学评价理论体系,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仲军  尹涛 《山西建筑》2009,35(21):41-42
从设计语言、设计意识形态、建筑符号三方面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并阐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现代建筑体系在吸收和扬弃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独特的样式。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支持建筑文化发展的动力归根结底分为两个方面同是物质技术,二是精神文化。当以形式服从于功能为美学原则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到技术至上的时候,建筑设计过渡到后现代主义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现代主义相比较,后现代主义更多地是从建筑设计的外表和形式上用模糊多元的方式来弥补现代主义建筑对功能性的一味推崇而导致的缺陷,在根本上却依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建筑实质性的东西。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今天,建筑设计应从自己的生存环境中寻找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4)
20世纪6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艺术在人们的喧闹声中宣告了自己使命的结束,取而代之的则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尽管强烈地否认自己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任何的联系。认为自己是一种全新艺术,但事实上它无法摆脱自己与现代主义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韩林飞  肖潇 《华中建筑》2021,39(5):91-95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和苏联都认识到现代建筑的发展面临一个"死胡同",受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兴起,探索了现代建筑新的发展方向及表现形式,美苏两个大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尝试.该文基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背景和发展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美国和苏联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案例,归纳两者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陈力 《华中建筑》1997,15(2):40-41,96
现代建筑未能实现的理想,成为后现代建筑追求的目标,从现代建筑运动到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遥掀起,这一社会发展,建筑思想变革的必然趋势,启迪我们去探索一条顺应时势的建筑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0.
新理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锫 《世界建筑》1992,(2):53-55
本文概述了新理性主义的基本主张及代表,并通过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比较,提出笔者对新理性主义的贯献及局限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在后现代社会中设计与社会的本质联系和相互作用,揭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某些社会学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4)
文章运用后现代主义理论,通过对登贝设计和大卫·卡尔逊设计风格的研究,分析此类设计风格所呈现出的后现代典型的反必然性、解构性、隐喻性和装饰性的特征,试图说明这正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新趋势,而这也是适应了当代社会的信息化、非单一性和不定性的潮流。  相似文献   

13.
金恬 《山西建筑》2009,35(13):53-54
以理解时代精神为出发点,从符号学、类型学的角度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以及之后新媒体时代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以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对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探析后现代主义的道德教育观,并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道德观进行了分析、扬弃,以促进当前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31)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西方社会近现代哲学的继承和批判,也是在反思西方社会的哲学和科技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在思想意识领域内,它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当前,积极研究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其双重效应,有助于我们探寻思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1)
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一词开始出现在西方的艺术理论中。尽管人们对何谓后现代主义众说纷纭,但都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的性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现代主义艺术在创作上越来越呈现出局限与颓势,而且现代主义所拥护的基本价值观也已经无力应对后工业化时代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寻找表现上的突破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建筑是20世纪初在欧洲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风格,30年代中期取得惊人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现代建筑成为国际式风格,而且影响到全世界。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的厌恶而产生的,其中心是反对密斯“少就是多”的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而不是单调的功能主义原则,开创了设计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与我国城市景观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明伟  赵鑫 《中国园林》2004,20(4):47-53
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全球景观设计的影响,论述了我国当代城市景观建设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指出了景观设计师应明白自己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懂得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并行之有效的创造出适合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后现代建筑的基本概念以及后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从建筑语言与审美特征入手,结合中国现状,探寻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即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建筑。  相似文献   

20.
长沙、无锡阳光100国际新城住宅建筑在设计中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是水乡地域特点和设计师个性化表达方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