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合理开发油田,必须按时取得可靠的地层压力资料。以往抽油井测地层压力的方法是起出井下深井泵,用深井压力计直接测地层压力或压力恢复曲线。这种方法测压时间长,影响原油产量多,且工艺复杂。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油田不断增加,抽油井也日益增多,研究改进抽油井的测压方法日显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不起泵测恢复液面的测压方法(简称恢复液面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抽汲井井底压力和地层流量变化的复杂性导致抽汲井产能预测复杂性。目前越来越多的油井靠抽汲方式进行生产,对抽汲井不同流压下产能进行预测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建立定流压抽汲井数学模型基础上,分别就不同的最大抽汲流压计算了抽汲井日产量。通过分析定井底流压抽汲井井底流量与地面产量的关系,得到了抽汲井月平均日产量IPR曲线和年平均日产量IPR曲线,通过IPR曲线拟合出定流压抽汲井采液指数,并指出衰竭式开采抽汲井时采液指数随开采时间增加变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幂函数描述产量与压力值,并通过拉氏变换进行校正,可将抽油井测压早期段数据校正到径向流段,从而大大缩短抽油井测压时间。对校正后资料进行处理,即可求得地层参数,解决了其它早期解释方法不能求地层压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智能分层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抽油井智能分层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常规油井产液剖面测试技术和抽油井智能分层测试技术的评述,介绍了抽油井智能分层测试技术的优点及在孤东油田的应用情况.该技术测取资料齐全,节约作业时间,降低作业成本,避免了井筒干扰和压井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抽油井永置式测试仪既能测试泵口压力和温度,又能分析出抽油井地层压力和地层参数,分析的各项参数符合中原油田地质特征.该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抽油井的泵吸入口的压力变化,分析油井的工况和地层供液能力的变化,及时掌握油井动态生产情况,对注采开发单元的效果作出定性、定量分析,为选择合理的工作制度,制定合理的注采方案,选择正确调参时机提供了依据.抽油井永置式测试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较好地解决了抽油机测压难的技术难题,开辟了抽油机井测压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油藏综合治理和制定单井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冀东油田不断改进抽油井试井工艺,完善解释方法.目前主要通过起泵测压、环空测压、液面监测和随泵测压等方法进行抽油井试井.起泵测压主要用于测静压;环空测压受井深、井斜的影响不能大面积推广;液面监测简便易行,但折算井底压力的精度受到泡沫段和油、液界面位移的影响;随泵测压可准确地反映井底压力的波动变化,能够指导抽油井措施的实施.对井底压力的折算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要分别确立适合各区块的液面折算井底压力的经验公式和计算方法,同时用环空实测压力与液面恢复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其准确性.现场实践证明,准确的试井资料在油藏动态分析和油井措施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达西定律表明,油井地层压力与井筒产液量和井底流压具有相关性。因此,从矿场生产实际出发,建立了油井生产压差与井筒产液量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历史拟合方法,求出了地层压力与井筒产液量和井底流压之间的定量关系式。该方法可在不停抽情况下,根据油井地面生产资料随时定量分析地层压力,在油田矿场动态调配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某油田B单元8口井共49个测压点应用不停抽压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相关性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仅1.67%。此方法可以作为重点变化单元动态分析定点测压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8.
靖安油田是全国最大的整装特低渗透油田,平均空气渗透率仅1.81×10-3μm2,油井关井后压力恢复极为缓慢,常规起泵测压测得径向流段约需500h左右,且无法测取关井前井底流压;而井下关井测试不仅可以测取早期井底流压,同时径向流段出现时间缩短为100~120h,不但资料录取更完整,解释符合率得以提高,同时大大缩短测试周期,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相似文献   

9.
油田动态监测在油田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传统的动态监测运用最多的是关井压力恢复方法,但是,关井压力恢复影响油田的产量,而且恢复时间长,测试费用也很高.为此,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抽油井不关井的测试新方法及分析的新理论.该新方法测压的基本思路是,在抽油井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将高精度的压力计和流量计从环空下入预定的测试层位,测试在油井正常生产工况下井底压力与井底流量随抽油机上下运动的波动曲线;根据得到的波动曲线,运用储层的流体渗流理论和参数辨识理论反求储层的有关参数,包括储层的压力、渗透率和井壁的污染系数等.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两层分采井长期测压技术,在避免油井层间干扰问题的同时,能够获得全井合采抽油井的单层压力资料,应用先进的试井评价技术得到分层、合层的储层参数,搞清抽油井分层产量,进行油井产能预测,有效地指导区块开发生产。  相似文献   

11.
抽汲井平均井底流压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试油井来说,生产期间的平均井底流动压力是一项重要的参数,其准确性直接影响所求得产能的精度,而抽汲是试油或作业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举升方式。根据抽汲井压力和时间的关系,用积分的方法计算平均井底流动压力,以求得抽汲井生产期间平均流压的准确值,并通过积分的定义简化计算,得到一种简单的方法计算平均流压的近似值,误差在0.000 3MPa以内。  相似文献   

12.
方法 根据达西定律 ,从高凝油油藏的矿场生产特点出发 ,首先建立油井生产压差与井筒产液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 ,进而通过历史拟合方法 ,建立地层压力与井筒产液量和井底流压之间的定量关系式。目的 在不停抽情况下 ,根据高凝油油井地面生产资料随时定量分析地层压力变化情况 ,既起到加密求取地层压力资料作用 ,又不因长时间停井结蜡而影响产量。结果 以国内H油区S高凝油油田B单元 8口井共 49个测压点不停抽压力加密监测方法计算 ,其结果比较切合实际 ,平均相对误差仅 1 6 7% ,可以作为重点变化单元动态分析的定点测压的辅助手段。结论 定点测压井不停抽压力加密监测方法适用于高凝油油藏 ,并可作为一种油藏动态分析中压力变化趋势预测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油田矿场单元动态分析及动态调配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分层测压技术能够准确地计算目前地层的表皮系数、渗透率等参数,判断隔层的稳定性及油层的连通状况,提高测试精度,为长期增油、控水提供依据。本文从注水井分层测压技术、环空不停抽分层测压技术、油井及常关井分层测压工艺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分层测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濮城油田沙三中油藏低孔低渗,压力恢复慢,利用常规测压技术测得油井压力低、注水井压力高,难以测得符合实际的压力。经讨论分析,选择了油井二流量试井,注水井压降试井的方式替代常规测压。实验结果表明,油井压力(较常规测压)平均至少提高4.49MPa,注水井压力平均下降11.0MPa。经推广实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同位素示踪法和涡轮流量计法是目前国内各油田普遍采用的环空测井方法。但在现场 测井应用中,由于抽油井井况复杂及测井方法单一,使得环空测井施工中很难取准、取全油井产液 剖面资料。通过对抽油井井下情况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了集流法和同位素示踪法同时应用于环空 测井的测试工艺,较好地解决了环空井流量测量难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测井成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抽油井采用分体式抽油管柱存在的施工工序复杂、作业时间长和投入费用高的问题,研究开发了抽油井分体式抽油管柱简化作业技术。为实施该项技术研制了可传压抽油泵进油阀和自捞型防顶卡瓦2套专用配套工具。详细介绍了专用配套工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46口井的现场应用表明,采用抽油井分体式抽油管柱简化作业技术可使打防顶作业由原来的起下4趟管柱减少为起下2趟管柱,节约了作业费用,缩短了作业时间,增加了油井产量。  相似文献   

17.
分层测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稀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挖潜的重点已由主力层向非主力层转变,同时油井压力测试技术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油田开发和动态分析的需要。为此自主研发了油井分层测压工艺技术。该技术由封隔器、测压工作筒等工具组成,井下下入丢手分层测压管柱,利用环空测试的方法,从偏心井口下入测压堵塞器和压力计,封堵目的层,测取油井分层压力恢复曲线,利用测得油井的各分层压力,了解各层的出液状况,为油田后期的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牛心坨油田为低渗裂缝稠油藏,油井生产采用闭式热水循环降粘采油工艺.由于受热水循环管柱封闭结构的制约,无法测取油井液面.针对牛心坨油田抽油机型及其抽汲参数特点,应用功图测试资料检测油井泵况,并用于产量计算、油井杆柱使用状况监测、油井抽汲参数调整及合理确定油井间开周期等.在确保油井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提高了油井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原油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为了变抽油机井为自喷井,中原油田引进了压缩机进行增压气举采油。由于抽油机井不能实测流压,这就给气举设计和产量预测带来困难,而油井的流压和静压又是进行气举设计和参数优选的依据。为此,笔者已把微型计算机PC-1500用来计算抽油井的流压。  相似文献   

20.
流量、含水分层测技术主要用于抽油机井和抽汲井的产液剖面测试 ,可找出主要产液层和产水层 ,仪器一次下井可完成流量、含水的测试 ,为工程技术人员制定控水稳油措施提供可靠依据。能很好地解决油井的找水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