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向远先生在“译文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中,考察辨析并厘清了原有学科理论中的若干模糊概念,又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宝藏中发现并提炼了若干独特的学术概念,从而在“译文生成”和“译文评价”两个层面上提出了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学术概念与学科范畴,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理论体系,为译文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既能有效地指导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的研究实践,也具有学科理论与思想理论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比较文学的基因焦虑感出发,结合ICLA会议主题,探讨了比较文学的基因焦虑感,提出比较文学的基因缺陷、基因扩增等新见解;结合当前在比较文学界出现的“文化热”以及比较文学中的文学研究被日益边缘化的残酷现实,提出比较文学研究可分为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大部类的新观点,以缓解比较文学的基因焦虑感,从而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创办于此时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也促进了这门新生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初期我国学界的状况来看,《大公报·文学副刊》构筑了完整的欧美文学知识谱系,强调全面地介绍欧洲文学;从我国当下的比较文学发展来看,对《大公报·文学副刊》的研究将有助于整合我国比较文学初期的学术资源,进一步规范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促进我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阐发研究是中国台湾地区比较文学学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并被概括成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代表性特征,这在客观上对台湾比较文学具有开拓风气的作用,对大陆比较文学也起着一定的示范作用。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比较文学走过了从复兴到发展到提出中国学派的差异性研究范式的长期历程。梳理和反思台湾阐发研究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大陆比较文学的联系,对中国比较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阶级论”的文学史观一度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重要治史理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斗争学说。李大钊等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革命文学”的倡导实践者及“左翼”文学工作者均为其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是“阶级论”文艺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参与者,促使了“阶级论”文学史观走向成熟。回顾与重审“阶级论”和“阶级论”文学领域中的流变,可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20世纪的中国写作理论“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一伟大的转变包含了两次质的飞跃:一次是20年代由贵族化的文言文作法向平民化的白话文作法的飞跃,它揭开了悉心营造现代文章理论的新纪元;一次是80年代由静态化的文章研究为主向动态化的写作研究为主的飞跃,它开创了自觉建设现代写作学科的新时期。它们是现代写作学同一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 对此,论者评说不一本属正常。但有两种见解关系到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实有辨明之必要。一种是对第一次飞跃持否定态度的“无根”论,断言现代写作学“不服中国水土”;另一种是对第二次飞跃持怀疑态度的“无学”论,认为现代写作学不过是“写作知识升格”。  相似文献   

7.
在语言本体论意义下质疑文学“终结”论的客观性,并以语言学理论发展中“有限”与“无限”两极间张力的分析为参照,考察理论更迭中文学研究的困境.认为理论与理论使用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终结”现象背后促使理论合理发展的真正因素.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然而,语文教学论教学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状。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针对“法国比较文学学派不属于核心比较文学学派,更称不上正宗的比较文学派”的观点,通过梳理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历程,回溯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产生背景,证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而法国的实证方法与美国审美方法是比较文学研究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当今比较文学再次面临新的危机的时候,强调法国学派的科学、严谨的精神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探讨了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两门学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对作为以学生为指向的文学课堂的理论基础的读者反应论与强调读者能动性的交际法语言教学(CLT)之间进行了比较,"将文学引进语言课"和"将语言引进文学课"是读者反应论与CLT之间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具体体现.文体学作为文学与语言(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给我们的启示是消除人为的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两学科之间的隔阂.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近年来相继在全国各大院校开课。与此相应,王向远教授的《比较文学学科新论》适时而出。全书无论在框架结构的安排,理论概念的阐释还是语言文字的选用方面处处新意泛起,是一本别开生面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2.
许地山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且在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个学术领域都有所建树,然而学术界对他的研究长期拘囿在文学领域,忽略了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文中采用文献梳理与文化研究的方法,初步廓清了许地山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许地山在学术上追求"博闻强识";在治学方法上承继了清代考证学并汲取了西方的科学精神;他立志"为学",提倡"政学分途",并能与"流行学风"保持距离;分析了中国缺少"治物之学"原因与传统学术的"社交学问"、中国现代学者的生存状态以及学术资源的匮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夹注是我国传统文献注解的一种形式。其内涵因编辑出版印刷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扩大,给书籍、文章等各类文献的著述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上世纪末,由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广泛推行,“夹注”基本上被弃用,给学术论文尤其是涉及古籍的社科类学术论文的著述带来了诸多不便。教育部规范《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和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发布以来,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应当积极研究夹注在参考文献标引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夹注内容的精简、改进和参考文献的统一、归并,使夹注与参考文献的标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我国学术期刊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筑的比附性象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象征是一种以感性形象来表征抽象观念或意蕴的方式。象征理论是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比附性象征可使抽象的建筑形式准确地传达出丰富的意义,使建筑设计从表层的形式设计进入到深层的内涵表达,可以给当前的建筑创作指明一个前行的方向。引入文艺学中的象征理论,分析了传统建筑中的比附性象征的约定俗成机制,总结了数字、方位、色彩、图像等比附性象征方式及其系统运用,并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进行论证。通过对中外建筑中几例典型的象征作品的分析,探讨了建筑象征理论在现代建筑理论与创作中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象征是一种以感性形象来表征抽象观念或意蕴的方式.象征理论是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比附性象征可使抽象的建筑形式准确地传达出丰富的意义,使建筑设计从表层的形式设计进入到深层的内涵表达,可以给当前的建筑创作指明一个前行的方向.引入文艺学中的象征理论,分析了传统建筑中的比附性象征的约定俗成机制,总结了数字、方位、色彩、图像等比附性象征方式及其系统运用,并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进行论证.通过对中外建筑中几例典型的象征作品的分析,探讨了建筑象征理论在现代建筑理论与创作中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笔者用心尝试开放式教学,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有效组织专题研讨会,悉心安排学生参与授课,认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充分利用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尽可能地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对开放式教学的实践过程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