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上油田油井测试时间较短,在进行初期产能评价时,需要校正测试时间对产能的影响,目前通常采用类比法或根据经验确定测试时间校正系数。依据不同压力波传播阶段流体的渗流规律,推导出了利用油井稳定(拟稳定)状态时采油指数与油井测试时采油指数相除得到测试时间校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的测试时间校正系数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确定未饱和油藏油井单井控制储量的新方法,该方法从拟稳态渗流方程出发,通过推导可以很方便地确定油井单井控制储量。使用该方法不需要进行关井测压,只需要阶段日产油和累积产油量以及原始油藏压力和井底流压等动态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并进行外推即可得到单井控制储量。实例表明,由该法得到的单井储量与静态单井储量非常接近,是一种简单、实用、准确、可靠的确定油井单井储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带隔板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时间预报公式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本提出了带隔板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时间的理论预报公式,它在底水油藏的生产管理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套以单井数据库为统计基础的措施效果统计方法。以单井月度数据为基准进行统计,用科学合适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措施有效期跨年度问题,措施工作量按年度统计,措施有效期可以跨年度,使本年度实施的各类措施效果得以准确计算出来。  相似文献   

5.
低产油井间歇生产工作制度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低产、低渗、低孔隙油井间歇生产的特点,运用压力恢复试井理论和井筒流动压力分布理论,对低产油井间歇生产工作制度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应用证明,合理确定低产井间歇生产工作制度可有效提高泵效,降低机械磨损,节约电能,避免出现“干抽”现象,是提高低产井经济效益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20年里,钻井工程师已经经历一次技术革命。为了合理开发一个油田,人们采用大量的垂直井进行勘探、评估和开发。随着定向井和水平井的迅速发展,多分枝井和重新钻进井也不断取得进展,技术环境完全改变。目前大位移井的位移为5~10公里。陆上设备钻海上油藏已经可以实现。其他涌现的新技术,如CTD、TTD、套管钻井或可膨胀管将在不久的未来不断突破钻井极限。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套以单井数据库为统计基础的措施效果统计方法。以单井月度数据为基准进行统计 ,用科学合适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措施有效期跨年度问题 ,措施工作量按年度统计 ,措施有效期可以跨年度 ,使本年度实施的各类措施效果得以准确计算出来。  相似文献   

8.
油井见效时间和见水时间计算公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稳态依次替换的思想,建立一种测算油井见效时间的解析方法,根据油水两相渗流的Becdley-Leverett方程推出油井见水时间的解析方式,为油田开发中预测这2个指标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底水油藏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底水的锥进,准确预测底水油藏油井的见水时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延长油井的无水采油期,提高油井的累计产油量和采出程度。文中基于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对底水油藏双重不完善井的水锥突破时间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学推导,得到了底水油藏油井水锥突破时间的计算公式,该公式考虑了油水流度比,原始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等影响因素,并与其他底水油藏见水时间的公式进行了对比。实例分析表明,新的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时间公式的预测值较准确,并且与李传亮公式的结果较为接近,为预测底水油藏油井的见水时间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11.
12.
准确认识和评价油水井生产能力,是油田进行合理配产配注和开发调整的基本依据。在综合分析油水井基本产能公式和实际生产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累积产液量、注入量与生产压差积分的关系,并用综合产液指数、综合吸水指数,来反映油水井的实际生产能力;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开采条件变化产生的影响可以直观地反映在不同阶段油水井的生产能力变化上,通过计算不同阶段的综合产液指数、综合吸水指数,可以准确分析和评价不同开发阶段、不同条件下,油水井综合生产能力和变化趋势。实例应用表明,利用本文建立的方法,计算过程简捷、分析结果准确,可以为油藏开发调整和油井措施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油井提液是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的一项重要稳产措施,常规极限产液水平研究的关键点仅局限于能量供给水平、极限生产压差的判断,对极限提液水平主要以达西线性方法预测,其中均假定油藏中流体流过的多孔介质是刚性的,储层渗透率恒定不变.渤海湾的海上油田广泛分布高孔隙度、高渗透率、胶结程度差的疏松砂岩油藏,储层的特点和提液方式造成了流体...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突变理论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各产层产量贡献的储量特征、开发特征和地质特征3类因素,首次应用突变理论建立了多层合采井产量劈分的新方法;把储量特征子系统的有效厚度、孔隙度、含气饱和度以及开发特征子系统中的渗透率、层间干扰系数、气层中深压力分别构建成2个燕尾突变模型;地质特征子系统中的沉积微相、砂岩含量、储层密度和气层中深4个因素构建成蝴蝶突变模型。在求得各子系统产层目标值与相对突变面目标值的基础上,计算了各产层产量劈分系数。通过实例详细介绍了新方法的计算过程,并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榆林气田南区12口合采气井的产量劈分计算。结果表明新方法考虑因素全面,具有可靠性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新方法计算的劈分结果精度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范凤酚 《石油机械》2002,30(7):37-38
针对人工加药方式存在一次性加药不能连续发挥药效 ,路况差井和偏远井加药质量得不到保证及工人劳动强度大等缺陷 ,研制了以油井高压水为动力的自动加药装置。该装置安装于单井井口 ,利用油井自身混输管线分离出来的游离水作为加药水源 ,实现了定时、定量自动加药 ,完全替代了人工加药 ,每年可节约 2 16人次的劳务工作量。该装置用于腐蚀严重井可使油井免修期延长 1倍以上 ,用于电热杆井单井日节电 70 0kW·h。  相似文献   

16.
董庆年  褚建设  王文良 《物探装备》2011,21(5):289-291,297
在炸药震源激发的地震勘探作业中,激发井的深度准确与否是获取可靠地震资料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井深的准确测定却一直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金属导线电阻来测试地震激发井深的方法及配套设计的新型被覆线(炮线)——在专用炮线外附着一条专用测试线,随炸药下井,通过测量测试线的电阻,来计算测试线的长度,从而确定激发井的深度。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实用地解决了困扰物探界多年的在野外精确测量物探井深的问题,成本不高、方法简便、非常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针对常规油井压裂预测模型在采油工程规划预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在渗流理论基础上,综合考虑相关地质参数,生产参数和工艺参数的影响,建立了面向采油工程规划的油井压裂效果预测模型.同时,在定压差生产情况下,对模型中的措施时机、压裂层含水率、压裂层有效厚度、裂缝导流能力、裂缝缝长等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对大庆油田5口压裂油井应用结果表明:本模型满足采油工程规划需要,预测精度高,可信度大.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油气田产量递减规律,广大研究者提出多种产量递减模型,如:Arps模型、SEPD模型、Duong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模型等。在实际生产中,由于递减模型种类繁复,使用条件不同等原因,在应用递减分析时难以选择最优递减模型。通常做法是利用线性拟合或非线性拟合方法拟合实际生产数据,通过相关系数高低来确定选择的模型,这种选择办法需对每种模型都进行拟合,计算工作量较大。鉴于此,提出一种新的产量递减模型,通过理论验证,确定新模型既包含Arps递减规律,也涵盖SEPD模型和Duong模型。实际生产数据分析表明,该方法拟合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可有效避免模型选择问题,为递减分析方法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稠油油藏水平井产能计算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水平井稳态条件下的渗流特征及宋付权提出的水平井生产时形成等压旋转椭球面的理论,将低渗透幂律流体型稠油油藏水平井的渗流场更加精确地划分为内、中、外三个区域,并分别推导出了各区域内水平井的稳态产能公式。依据区域边界流量和压力相等的原则,建立了关于边界压力的非线性方程组,采用Newton-Raphson方法进行数值求解,最终可求得水平井的产量。通过计算结果与估算最大产量的对比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对幂律指数、启动压力梯度和水平井井段长度与水平井产能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幂律指数 n>0.8时,各参数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较大;n≤0.8时,影响较小。水平井产量和启动压力梯度之间呈线性关系,水平井井段长度不影响水平井产量的变化率,而幂律指数 (n>0.8) 影响水平井产量的变化率。  相似文献   

20.
目前底水油藏水平井产能模型较多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差别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根据Joshi的方法将水平井三维渗流场处理为水平面和垂直面的两个平面流动,应用保角变换、势的叠加原理、镜像反映理论得到底水油藏水平井产量计算公式并对公式进行了各向异性校正,得到了新的底水油藏水平井产能公式,分析了水平井长度、地层各向异性和避水高度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现场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计算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对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评价、编制开发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