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罗娟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4,35(5):39-42
介绍了低温熔融法制备不溶性硫磺的生产工艺,讨论了在制备过程中,各种工艺参数对不溶性硫磺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240℃,反应时间30 min,稳定剂用量0.05%(w).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不溶性硫磺在120℃下的高温稳定性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3.
液相法生产不溶性硫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产不溶性硫磺有气相法和液相法两种;其中,液相法具有生产条件相对温和、控制(操作)相对简单等优点。本实验通过多次试验找到了液相法生产不溶性硫磺的最佳工艺参数,产品质量完全可以满足企业要求。 相似文献
4.
江碧清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6,27(2):57-59
介绍了低温熔融法生产不溶性硫磺新工艺。该工艺主要分为4个工序:(1)中品位不溶性硫磺的制备;(2)高品位不溶性硫磺的制备;(3)充油型不溶性硫磺的制备;(4)萃取剂的蒸发回收利用。制备的充油型不溶性硫磺性能指标优于化工行业标准HG/T2525-93,产品高温稳定性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5.
6.
7.
8.
不溶性硫磺(续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正西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01,2(2):17-22
3 4 低温常压聚合混合溶剂萃取法国外大多采用高温 (>570℃ )汽化法生产中品位IS ,1974年以来 ,国内生产不溶性硫磺也一直采用高温汽化法。为提高其品位 ,再用二硫化碳萃取 ,生产高品位IS〔17、18〕。高温聚合生产不溶性硫磺耗电大、设备腐蚀严重、操作欠安全、成本高 ,且用二硫化碳萃取污染严重、易燃易爆、溶剂回收困难 ,严重制约了正常生产和装置规模的扩大 ,已成为国内外近年来共同关注、亟待解决的课题〔19〕。针对上述问题 ,太原工业大学化工系研究了低温常压聚合、混合溶剂萃取法生产IS的新工艺 ,以期克服传统工艺存在的诸多… 相似文献
9.
10.
11.
不溶性硫磺(待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正西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01,(1):15-19
不溶性硫在我国尚属发展中的产品,用途单一,价格是普通硫磺的5-15倍,盲目建设的单位陷入了僵局,通过对其分子结构和特性的分析, 介绍生产不溶性硫磺的各种方法和技术要点,以及国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在研究开发高吕位不溶性硫磺产品的技术进展,并提出它对发展轮胎工业,提高轮胎子牛线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溶性硫磺低温熔融法聚合工艺,考察熔融聚合温度、聚合反应时间、升温速率、淬冷液温度等不同工艺条件对不溶性硫磺含量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使用低硫吸附剂,高纯的反应气(O2)和载气(普Ar),采用微库仑法测定轻质石油产品中微量总硫的含量,可测定低至0.2 ng/uL的硫,分析结果准确、快速。 相似文献
17.
18.
19.
Freddy Boscn Marcel Meeuwisse Dirk Mestach Maria Paulis Maria Jesus Barandiaran Silfredo Javier Bohrquez 《大分子材料与工程》2019,304(7)
The benefits of polymerizing very insoluble monomers in aqueous media, avoiding the use of energy‐intensive procedures, by implementing two novel synthesis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emulsifier combination in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nd on miniemulsification by 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 are investigated. The performance of standalone polymers consisting of monomers, namely lauryl methacrylate, isobornyl acrylate, and 1H,1H,2H,2H‐perfluorodecyl acrylate, and of formulated binders with these monomers incorporated either through blending or in situ polymerization, is evaluate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ir water‐barrier properties (e.g., uptake, whitening, immersion, and vapor resistance) and on their chemical resist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andalone polymers is found to be similar to that of polymers prepared by high‐shear miniemulsion polymerization, whil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rmulated binders is generally superior to a commercial coating formulation based on a binder recommended for water resistan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