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认识城市形态"地域性"的具体内容及形成演变的规律,有助于城市建设在当代语境下传承与发展地域特色。文章从意象的角度研究重庆城市形态的演变,通过志书、地图和文学作品认识历史时期的城市意象,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获取现状城市意象;结合历史研究,从山水格局、街道、建构筑物三个层级揭示城市形态"地域性"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城市形态地域特征源于地域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综合影响,并且与各时期功能需求、经济、技术条件紧密相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传承与发扬地域特色,不仅要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形态,还要发展适应地域环境条件、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2.
研究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演变特征和历史的分期特征,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于城市来说,如何进行阶段性的分期将意味着对城市发展的规律以及城市问题的研究。该文通过技术与文化系统关系的演进研究,重新解读了城市形态的分期特征,并提出了城市形态的双向组织趋势。  相似文献   

3.
苏静 《重庆建筑》2007,(11):48-50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某一时间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通过介绍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提出了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其演进的主要因素,以期对未来城市形态发展引导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北魏、辽金、明清及当代时期大同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探讨了可以存留城市形态的文脉意蕴,以保持城市活力,为大同古城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历史借鉴与依据。  相似文献   

5.
龙灏  唐崭 《室内设计》2011,(5):47-52
山地城市由于其自然的山水骨架构筑了有别于平原城市的城市形态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地处中国大陆西南的重庆市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立体城市。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渝中半岛为典型样本,按发展的历史时间顺序论述了山地城市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分析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对山地城市未来的形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福州港口发展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福州城市形态演变轨迹的基础上,研究了港口发展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关系,并总结了福州港口发展与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进而文章探询了福州未来港城形态的发展趋势,以期能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连市城市形态结构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伟 《城市规划》2004,28(12):23-27
城市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应。通过研究大连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进一步总结和分析城市形态内涵及发展特征,并从战略高度提出大连未来的城市形态结构模式和功能定位,从而为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城市缺乏特色的现象,选择城市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视其为演变的过程,将城市形态特色衰微现象置于历史过程中,从演进规律与组织机制的角度分析城市特色衰微的本质原因,探讨城市形态特色重构的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运用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以城市用地和空间拓展作为切入点.梳理建国以来现代(1949~2002年)济南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脉络,探寻其形态演变的轨迹.特征及动力机制.发掘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潜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析概述了福州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从单中心拓展到双中心与多中心拓展,再到指状、连片块状拓展,最终形成今天的单核圈层式加不连续带状拓展结构。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形态的演变往往受多种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城市形态的变化也有着不同的主导因素。文章从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交通、政治政策、社会文化等不同因素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进行分析,全面系统的总结了城市形态的演变规律与相应的发展策略。为今后研究其他城市的形态演变规律与发展策略提供案例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江南建筑     
文章通过解析城市发展历史与现状,追溯江南历史文化的沿革,提出中国江南地区建筑创作应当立足本土勇于创新的观点,总结了上海青浦建筑实践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很多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历史城厢地区的保护和发展遇到挑战与冲击。本文结合国际理论与本土实践,从整体性的设计视角谋划历史城厢地区的未来空间模式,并以潍坊龟蛇城厢为例,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方法和多种城市设计手法:包括建构城市中心体系和城市空间原型模式、运用数字历史地图构建历史城厢历史遗产系统保护网络,及经由物理环境分析、为街区活化和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依据等,深度挖掘了潍坊历史城厢地区的传统空间价值,进而探索了历史城厢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青岛为例,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轨迹,认为导致影响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本身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所形成的特定基础;二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国家历史进程的大背景对学科产生影响的普遍因素.前者包括特殊的"移植"背景导致的对城市规划认识的偏差以及后天的成长环境未能触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本质:后者具体表现为社会的历史进程突显城市规划的理想化倾向、国家主义影响城市规划政府干预思想强化、政治基础的缺陷使城市规划缺乏制度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王树声 《城市规划》2019,43(1):50-57
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因而在现代语境中揭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就成为关键环节。本文在挖掘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等四个方面去认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中国城市规划强调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关系,善于从山水之巧中建立城市秩序的基准;重视人文空间结构的设计,重视规划在"人心"凝聚、文化理想振励和历史精神传承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强调新空间要秉持原本秩序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地区 ,分布着大量历史文化名城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亟待探索适合西部社会、经济状况的保护方法 ,避免重蹈东部沿海地区在名城保护方面失误的覆辙。本文以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为例 ,对西部名城保护方法进行了初步讨论 ,指出西部城市应尽快改变旧城更新中大拆大建的做法 ,名城保护不能沿用冻结保存方式 ,更不应为发展旅游 ,拆真古迹、造“假古董”。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大量城市建设和快速城市蔓延对城市内部及周边的历史遗存和山水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文章以千年古县蓟县为例,对"山-水-城"艺术骨架构建进行研究。蓟县的"山-水-城"格局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论文从蓟县的历史文化特色出发,探讨了以历史文化景观为核心、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依托的"艺术骨架"建构方法,对历史城镇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发掘并延续传统"山-水-城"格局的可行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名城保护任务日益迫切。本文首先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现状;最后,对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理念和整体性保护方法,旨在应对历史城市面临的大规模开发压力,对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的“碎片化”和“孤岛式”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基于整体性视角看待历史与发展、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历史遗产与其背景环境等关系,强调结构关联和历史可读。以嘉兴子城遗址公园为例,进行基于关联性的整体性评估,基于可读性对历史格局、空间尺度和风貌进行空间整合,提高历史地段公共开放性,将保护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相结合,整合历史地段保护与城市各系统,结合一系列建设开发行动构建动态保护体系,以期为保护历史地段整体性和有机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山-水-城”理念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城市地区快速蔓延,文化遗产遭受冲击,历史特色逐渐丧失。本文回归中国传统城市营造理念,提炼出"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格局特色,并从文化、功能、审美三个角度对这一特色进行解读,建构"山-水-城"理念的解读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尺度"山-水-城"空间单元概念,提出构建区域层面艺术骨架、维育城市层面景系、塑造景点层面场所精神等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将城市设计引入城市历史保护的条件已趋于成熟。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历史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城市设计的保护策略对我国城市历史保护的积极影响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