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内河整治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与河流间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市内河整治作为一项环境工程的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综合效益。文章尝试综合使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手段,构建城市内河整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估体系,对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分别进行调查和测算。并结合对南京秦淮河的评估结果,指出政府应正确关注内河整治的外部效益,采取必要对策进行转移支付,从而可持续地提供优质的城市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2.
甄海峰 《门窗》2022,(5):199-201
"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建设海绵城市基本纲领,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成本控制盈亏平衡是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分析了海港城市结构变化的背景,介绍了城市开发宏观背景下的汉堡港开发.随后描述了汉堡重要的用途置换计划"珍珠项链(Perlenkette)"、哈尔堡内河港、港口城市以及"跨越易北河",最终将这些项目在港口/城市开发的框架中定位.  相似文献   

4.
陈向东 《建筑知识》2012,(6):130-131
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可更多地从城市角度着手,将城市的要素:开放、互通、便捷、自然等引入综合体的设计,"将大化小"地对综合体建筑功能进行有意识控制与合理布局,将有利于当前大规模市场开发环境下的建设,不仅对城市的肌理保持尊重,同时,对开发的商业价值带来极大的提升,是在现有国内开发模式下有效平衡开发效益和城市效益的途径和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从功能、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和文化六方面,分析了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特性,通过建立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评价层次结构模型,探讨了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评价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实现城市综合公园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质量最优化、成本最低化。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
近年来,在"中部大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大背景下,长株潭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得到了稳步提升。为促使长株潭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一步提升,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横向对比,对长株潭地区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7.
鉴于目前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效益的认识尚不够明确,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定性层面上,操作性较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效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间接效益又包括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防灾效益三部分。本文选择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效益作为研究对象,从地震、战争和气象灾害三个方面出发,通过"有无对比法"和"地上地下对比法",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防灾效益的计算模型,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决策及开发价值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议城市内河的整治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雄全  魏春雨 《华中建筑》2008,26(5):120-123
许多城市都是临水发展起来的。随着城市的的扩张,许多河流逐渐发展为城市的内部河流。而目前许多城市的内河受污染严重,环境恶劣,周边地区的发展缓慢。该文结合目前国内对城市内河的开发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内河究竟应如何整治开发进行了思考,从态度到手段都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发展,内河旅游开发成为城市旅游开发的热点。福州拥有丰富的内河资源,内河旅游作为一种生态旅游,将是新世纪旅游业重点的发展方向。以福州白马河为例,通过解读福州内河现状,运用战略分析法中的SWOT分析方法,基于白马河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战略定位、水生态法制、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水污染治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联动等角度,探索城市内河旅游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市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系统地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规划新路径.本文全面梳理、总结了成都市以公园城市为特色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经验,包括在发展逻辑、发展方式、营城路径、治理方式等方面实现理念转变,探索实现公园城市与人及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公园城市创造更多价值服务人民、提升公园城市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等的规划策略,引领城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位于城市中心超高密度地段的复合型商业地产对于项目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中,复合性常常是设计关注的重点。这方面可以用平衡价值、和谐逻辑来概括分析。多样的商业类型构成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未来趋势,从"非此即彼"的选择,演化为"彼此共存"的混合模式是必然的选择。第二,对商业部分的理解、分析有助于抓准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定位和形成其设计逻辑,进而实现项目开发利益的最大化,即社会属性的公共利益与开发商的经济利益的平衡。第三,综合体内部空间与城市公共性空间的塑造是建筑与城市设计的要点,景观和环境是开发取得效益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水"并加以利用。在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下,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论文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角度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构建,并以长沙某工程建设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在工程中的应用,经总结,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突破城市内河空间传统的基于"功能主义"的片面式修复的现状,构建基于系统性提升的内河维稳规划建设模式。通过厘清城市内河发展演进过程以及既有问题,从城市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角度,探索内部秩序(河流本体的演绎过程)和外部秩序(建成空间影响下的互动演绎)在时空关系下的演绎过程,探讨城市建设对内河空间的影响及规划建设误区。结合对已有的城市内河改造案例的评析,明确城市内河具有自维持需求和与建成空间相互支撑的需求,提出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和外部空间机能稳定的协同互动的维稳复健思路,通过生态修复再造内河空间内部稳定性,以及通过关键节点复合优化促进城市建成空间外部稳态形成的城市内河空间规划建设策略,从而形成以水带城、以水兴城、以水健城的生态化营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蒙琦 《规划师》2010,26(11)
广州大学城全面贯彻集约型、节约型的理念,注重投资效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尝试在一个相当于中等城市规模尺度的用地上全面实施可持续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创新性地实施了资源效益导向型的城市规划,实现了城市级分布式能源系统、区域供冷、城市供热、数字化城市、综合管沟、分质供水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营造了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它的成功对探索集约系统化的城市可持续建设之路有着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海南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11月27日,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如何开展"城市双修"工作,解决当前城市面临的生态环境受损、城市风貌失序、城市交通拥堵、违法建筑蔓延等"城市病"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及工作目标。方案提出,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60个重点治理的城镇内河(湖)水体64个监测断面的治理目标任务,实现全省城镇内河(湖)水环  相似文献   

16.
王伟 《规划师》2006,22(5):89-91
随着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城市土地发生"资源一资产一资本"的转变,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迅速膨胀.城市规划作为控制、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型作为土地利用开发、评价与规划的辅助工具,能协助城市寻找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防止过度地消耗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7.
如今大部分"城市绿心"更多是承担城市的生态保育功能,以保护为主,严控开发,其空间较为封闭,功能相对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城市对"城市绿心"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针对北海"城市绿心"面临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及价值最大化的问题,从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结构布局优化、集约化土地开发、节能减排、发展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可持续运营机制等方面,提出保护性开发的相关规划理念策略,根据实际发展条件提出个性化的策划项目,使北海"城市绿心"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使其各种价值实现最大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开展内河集约化港区相关研究工作,理清内河港区规划和建设情况,梳理当前港区集约化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在预测港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上海市内河集约化港区建设相关建议,以提升内河港口服务能力和效益,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1、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到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上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短短两年时间,海绵城市已成为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然而,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发布,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各城市面临从建设模式、前期规划、工程设计到  相似文献   

20.
蔡颖佶  徐鹏 《住宅科技》2007,27(9):12-15
从"熵"理论看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实现可持续发展观,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开发商、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共同关注能源节约、循环经济、自然与社会、室内外环境、社区和谐等生态问题,使建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