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金坪水电站坝址区边坡多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松动破碎岩体高边坡,在建设过程中总体较为稳定,产生变形破坏迹象较大的只有引水隧洞及泄洪洞进口区边坡。根据引水隧洞及泄洪洞进口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监测资料,分析边坡开挖后应力变化规律,对岩体破坏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南地区某省某软弱基座型边坡地质条件、坡体结构复杂,边坡临空面陡峭,为边坡变形破坏提供了有利空间。某边坡曾出现失稳破坏现象,经过对边坡工程地质条件以及边坡岩体结构特征调查分析,认为边坡变形破坏主要由下伏软弱层的塑流挤压变形以及上下层的差异风化引起,并在坡肩产生拉裂缝,边坡整体表现为受下伏软弱层控制的倾倒变形失稳破坏模式。采用三维离散元(3DEC)数值模拟软件,模拟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特征,模拟过程和结果表明,上部岩体拉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受下部软弱岩体的变形导致上部拉应力集中所致,加之上部岩体自身的裂隙发育,由此可能产生整体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3.
达拉河水电站左坝肩高边坡因地质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剧烈、地震作用而发生大面积浅表部变形,和一定规模的深部变形,对达拉河水电站的建设构成严重威胁。作者根据野外调查和地质勘察资料,分析了该高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结构特征、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及发展趋势,得出该边坡以顺层滑移和倾倒破坏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边坡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安旗 《西北水电》2012,(5):12-16,22
研究表明,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往往表现为组合特征,为准确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充分的工程地质调查和变形机制研究是关键。文章通过在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上、下坝址比选设计过程中,针对下坝址左坝肩边坡综合分析了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及变形特征,研究、预测了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和模式,提出了加固处理措施建议,为坝址的比选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克孜尔水库右坝肩山体的地质条件、边坡稳定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情况等方面,系统分析了造成混凝土防渗墙裂缝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防渗墙穿过边坡三层不同性质的岩体,水库蓄水后混凝土防渗墙上下游两侧底部岩体水文地质条件相差较大,使得混凝土防渗墙上下游两侧底部山体变形不一致和山体内部、外侧变形不一致,导致混凝土防渗墙因受力不均匀而产生裂缝,并提出了安全可靠的工程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某水电站坝址右岸边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对边坡的岩体结构类型及其成因机制、结构面与坡面组合特征,以及诱导因素进行了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及极限平衡分析,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处于压致拉裂初始阶段,边坡的变形受开挖控制作用明显.监测结果显示,雨季过后,随着开挖进行,坡体中上部覆盖层在下部岩体的带动下产生同步变形.受下部岩体约束,在坡体最薄弱部位,高程1 191 m处的网格梁出现了隆起、弯曲变形,并局部出现了较大的水平向及竖向位移,经预应力锚索加固后,坡体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寺坪水电站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认为工程区的不良地质条件为基岩岩性软弱、岩体完整性差和断层破碎带物质松散软弱.从不良地质条件及建筑物的结构布置形式入手,列举工程实例进行验证,认为工程区主要地质问题有边坡不稳定、洞室围岩不稳定和地基不均匀沉降变形等.  相似文献   

8.
研究边坡破坏的成因机制是变形边坡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文章从宏观地质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外在营力作用等诸多方面对深子湖水库溢洪道出口边坡变形破坏的机制作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稳定性作出了评价,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程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紫坪铺工程复杂结构层状岩质高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坪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质条件差,由软硬相间的砂页岩互层组成,坝区有一向斜构造分布,组成了复杂结构的层状岩质高边坡,且开挖边坡较多,因此,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对各边坡的岩体结构和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的研究,为边坡稳定性分析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某水电站边坡倾倒变形破坏模式及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该水电站特殊的工程地质背景出发,以岩体结构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在分析倾倒变形模式的同时,运用二维离散元的方法模拟了边坡倾倒变形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分析了倾倒变形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稳定性几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永久船闸高边坡详尽的地形、地质资料、施工开挖、锚固资料和多种类型变形监测成果的综合分析,对边坡变形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变形的因素、边坡开挖岩体的卸荷特征、分带及其岩体特性的影响做了深入分析和全面论述。根据边坡变形特点,结合临时船闸和升船机边坡变形的全过程的分析,对永久船闸高边坡开挖施工结束后的变形发展趋势、变形阶段以及时效变形量等做了分析预测。得出结论如下:边坡岩体变形主要发生在施工开挖期,开挖停止后,岩体变形收敛明显,并逐渐趋于稳定,开挖期后的时效变形量,因地质、地形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开挖期后的过渡期仍有较大的变形量,在混凝土浇筑,金结安装时应给以足够重视。建立多因子的统计学模型,是研究边坡岩体时效变形和预测边坡变形位移量时的一种实际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岩体变形监测及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变形监测成果,对船闸边坡岩体的变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永久船闸边坡岩体的变形主要与岩性及地质结构、开挖进程,地应力释放等因素有关。对实测位移与计算位移也进行了比较并对船闸开挖完成后的最终变形进行了预测。最后认为,船闸边坡整体地质条件较好,只要施工得当加上及时支护,其稳定性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相似文献   

13.
长河坝水电站进水口下游侧1749m高程以下边坡开挖后出现变形,多处出现裂缝,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查明了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裂缝形成的原因,并根据选取的岩体力学参数,对边坡可能存在的失稳模式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本文对此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周江平 《人民长江》2009,40(18):99-100
2005年锦屏一级水电站开始坝肩高边坡的开挖施工,为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对工程边坡开挖施工进行了研究:① 研究工程区的地形地质条件,根据地质环境特征,进行工程岩体稳定性分区;② 研究自然坡体稳定性评价方法,评价工程边坡外围区岩体稳定程度,划分危险岩体分布,研究工程边坡的岩体稳定程度及开挖过程中会出现的变化,提出潜在不稳定岩体的结构面组合与块体分区;③ 研究并提出开口线以外危险岩体的处理方案,研究工程区的潜在不稳定岩体的处理方案;④ 认真实施岩体加固处理措施,施工程序要符合有利于坡体稳定和施工过程安全原则,依据开挖过程揭露的地质条件,开展潜在不稳定岩体的搜寻分析,搜集原位监测资料,调整支护加固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5.
通过长期的工程实践和总结,针对西南岩石高边坡特殊的地质特点,提出了边坡表面、浅部、深部和微震监测相结合的新型变形稳定监测方法;利用边坡监测成果,结合地质条件和边坡失稳模式,对大岗山右岸边坡卸荷裂隙密集带变形的施工响应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卸荷裂隙密集带的变形特征,并分析其对边坡稳定的影响,最后通过与RFPA3D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常规监测、微震监测、数值模拟成果相互验证了卸荷裂隙密集带对边坡安全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边坡岩体沿结构面的错动变形上。  相似文献   

16.
在对失稳边坡倾倒变形加固处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体地质特征、倾倒变形失稳机理分析,找出失稳边坡倾倒变形的原因,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处理。监测成果表明,加固措施有效,该技术措施对同类型失稳边坡变形处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联合进水口边坡基本地质条件,进行边坡工程岩体质量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开挖边坡进行三维应力变形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开挖过程变形主要表现为开挖卸荷后的回弹位移,最大42.1 mm,量值不大;开挖过程中边坡整体塑性区分布范围较小,且没有形成大面积贯通塑性区,边坡整体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高边坡变形监测设计及成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人工岩质高边坡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施工难度大,边坡岩体稳定性关系到整个水电站的安全建设和运行.利用高边坡典型剖面位移监测成果,对高边坡浅层及深层岩体变形规律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影响边坡变形的多种因素,结果表明,施工开挖因素对边坡变形影响显著.随着左岸边坡的开挖爆破施工,边坡高度逐渐增大,边坡边界条件发生变化,边坡水平地应力向临空面的逐步释放,使得边坡岩体向,临空面变形.另外,时效因素对边坡的变形也有较大影响.但随着边坡锚固措施的实施,岩体深层变形得以控制,变形趋于平缓,目前边坡整体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卸荷松动带变形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岩质人工高边坡的形成常常引起稳定和变形等方面的工程问题。为了探讨裂隙岩体开挖边坡的变形特点,以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的变形监测和地质研究成果为例,根据变形位移过程并比照开挖过程分析,认为整个边坡岩体卸荷过程须经历预变形阶段、剧变形阶段、渐变形阶段和后变形阶段等4个阶段。开挖边坡卸荷岩体可为3个带:表层松动带、卸荷变形带以及应力调整带。并对一些与边坡变形有关的因素,如结构面的产状、密度和规模,以及加固效果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拟建的澜沧江某水电站右岸岩质高边坡开挖近400 m,根据现场地质调查,边坡岩体为硬脆性的英安岩,卸荷强烈,且边坡内中小型断层发育。此外,右岸边坡还发育有2条陡倾坡内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带内产生了糜棱化,这导致了右岸边坡的地质条件和岩体结构都非常复杂。为了探究此条件下岩质高边坡的开挖变形响应机制及规律,选取水电站右岸坝轴线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离散元程序UDEC来模拟边坡的开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开挖导致韧性剪切带浅表层岩体产生较大变形,影响边坡稳定性;开挖引起的变形主要受倾坡外的卸荷裂隙及溢流面的控制,其地质-力学变形破坏模式以"滑移-拉裂"为主;边坡开挖后主要产生横向位移,其累计位移模式为向高高程传递、在后缘累积;边坡开挖与产生的变形能基本保持同步,最终受岩体弹性恢复滞后的影响,在接近开挖结束时剩余变形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