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净水厂水蚤类浮游动物带来的感官问题及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考察了净水厂沉淀池出水中水蚤类浮游动物死体溶出物的微生物含量和有机物浓度、超声时间和频率对水蚤类浮游动物的影响,以及不同预氧化剂投加量和排泥周期时对水蚤类浮游动物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净水厂沉淀池出水中水蚤类浮游动物体内携带细菌,超声破体后溶出,使水中的细菌总数增多;水蚤类浮游动物死体的溶出物导致水样中有机物浓度增大;超声处理使水蚤类浮游动物的活跃性显著降低,且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水蚤类浮游动物活跃性下降;相同超声时间下,随着超声频率的增加,水蚤类浮游动物活跃性降低;夏季和冬季时,投加预氧化剂和缩短排泥周期都可以有效控制水蚤类浮游动物的丰度,且随着预氧化剂投加量的增加,浮游动物去除率增大,当预氧化剂投加量达到1.5 mg/L后,去除率趋于稳定,约为92%。  相似文献   

2.
2004年春季石家庄市地表水厂水处理系统中出现剑水蚤(俗称鱼虫),在滤池反冲洗水中剑水蚤活体含量约150个/L,在水厂入口、配水井也发现剑水蚤,数量较反冲洗滤池少,大约7~8个/L。未反冲洗的滤池中,接近滤砂表面的水中活体大约为50个/L。由于其个体较大,一般不易穿透滤池,但是因为水中成虫较  相似文献   

3.
秦丽华 《山西建筑》2010,36(14):158-159
针对沉淀是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主要单元,对沉淀工艺的进展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介绍了平流式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高密度沉淀池、拦截式沉淀池的特点和优点,旨在提高沉淀池的沉降效率。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子对BAC滤池中无脊椎动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06年10月-2007年9月,在南方某地区采用相同水源的两座水厂内研究了进水无脊椎动物密度、水温、反冲洗、活性炭类型等4种因子对生物活性炭滤池中无脊椎动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中无脊椎动物的密度越高,则滤池上层水中无脊椎动物的生长繁殖数量越大,且微生物出现泄漏的可能性就越高;进水水温越高,则越有利于无脊椎动物的快速繁殖;反冲洗对滤池中无脊椎动物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能够显著降低滤后水的微生物密度;活性炭类型对无脊椎动物的生长也具有重要影响,柱状炭滤池比破碎炭滤池易滋生更多的无脊椎动物,这对生物活性炭滤池中无脊椎动物的控制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源剑水蚤大量繁殖的应急处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水库剑水蚤大量繁殖,造成水厂原水中剑水蚤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采取在水库输水管上加氯的应急措施,并结合滤池出水管口加装滤网过滤的方法,使出厂水中的剑水蚤数量得到控制.水库作为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应以保证城市供水作为首要任务,并保持水库的水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4)
于2005年3月至2005年11月对庄河海洋村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育苗用水系统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62种(属),优势种类为新月拟菱形藻、洛氏角毛藻、菱形藻、三角褐指藻、舟形藻、尖尾蓝隐藻、普通小球藻、绿裸藻等;浮游动物45种(属),优势种类为诺氏麻铃虫、咽拟斜管虫、旋回侠盗虫、刚毛幼虫、褶皱臂尾轮虫、椎尾水轮虫、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水蚤和半球腺介形虫等。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为2.9030.91 mg/L,沉淀池出口浮游植物的平均生物量最高,为16.78 mg/L,沉淀池入口的次之,砂滤池出口的最低;浮游动物的密度为5.530.91 mg/L,沉淀池出口浮游植物的平均生物量最高,为16.78 mg/L,沉淀池入口的次之,砂滤池出口的最低;浮游动物的密度为5.5118个/L,生物量为0.01118个/L,生物量为0.015.97 mg/L,外海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最高(2.48 mg/L),砂滤池出口的最少。浮游植物硅藻门的种类占优势,而浮游动物生物量较大的主要是桡足类及其幼体。  相似文献   

7.
Actiflo~((R)) Carb工艺是法国威立雅公司开发的一种粉末活性炭投加和Actiflo~((R)) 高密度沉淀池相结合的工艺,由混凝、熟化、斜板沉淀以及微砂循环系统组成.微砂加重絮凝工艺是Actiflo~((R)) 高密度沉淀池最大的特点.微砂可以成为絮凝体的核心,提高沉淀速度,增强沉淀性能.另外,微砂可以增加接触反应表面积,克服由于低温、低浊引起的絮凝困难.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与其种类有关,还与去除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关.该工艺高效且布置紧凑,适用于饮用水处理,尤其是地表水.试验证明,Actiflo~((R)) Carb工艺能够去除水中50%~60%的溶解性有机碳,是一种优于臭氧活性炭滤池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8.
以新型臭氧/生物活性炭给水深度处理工艺中试为基础,将生物炭滤池置于沉淀池与砂滤池之间,对升流式与降流式炭滤池处理微污染水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陶粒-活性炭双层填料的炭滤池,升流式由于首先经过陶粒层而使整个活性炭层处于浊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中,更利于发挥活性炭吸附作用,同时表现出较高的有机物去除率;升流式炭滤池较降流式炭滤池的水头损失低、增长速率慢,运行更为稳定,出水中微型生物的数量也大幅减少。另外,由于有砂滤池殿后,出水浊度和微型生物等无需严格控制,可对其曝气,对氨氮的去除能力较之于传统后置生物活性炭滤池有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在活性炭滤池前端投加不同药剂的方法深度净化某水厂沉淀池出水,考察了不同滤池形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对沉后水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下向流滤池前端投加0.3 mg/L的PAC和0.03 mg/L的PAM可以明显强化活性炭滤池的过滤效果,使出水浊度小于0.1 NTU;与砂滤池出水相比,活性炭滤池对浊度的去除率提高了16.6%,CODMn去除率提高了56%;相应的滤池水头损失增加较快,但仍可以满足运行周期不小于24 h的设计要求;滤后水中铝和溴酸盐含量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10.
按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可生物降解性及其在活性炭上的可吸附性将其分为四类,考察了经生物活性炭滤池处理后水中四类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对有机碳分子质量的测定考察了生物活性炭滤池对不同分子质量区间有机碳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滤池在运行初期去除的DOC主要为可吸附性DOC;在其连续运行6个月后,能够有效去除的DOC则为可生物降解且可吸附性DOC;可被滤池去除的DOC主要分布在分子质量为(3~10)、(1~3)及〈0.5ku的范围内。生物活性炭的生物再生过程只能保证滤池对可生物降解且可吸附性DOC的持续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不设初沉池的活性污泥法工艺的特点和对沉砂池的要求,建议选用平流沉砂池或涡流沉砂池,提出沉砂池设计时应主要考虑对细小粒径砂粒的去除效率,并从沉淀理论出发,着重分析了两类沉砂池的除砂原理、关键技术参数的控制以及除排砂设备选型等,以期对沉砂池的设计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静态模拟试验结果,进行了将A/O处理工艺中二沉池剩余污泥按比例回流至初沉池的生产性试验,运行结果显示,这一措施能明显提高初沉池的沉淀效率,且当剩余污泥的回流比例为40%~60%时,初沉池对SS、COD等去除效果最佳,同时可提高A/O池进水的可生化性及处理能力,并降低浓缩池出泥含水率。该工艺运行稳定,可有效降低污水处理厂的总体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3.
《Urban Water Journal》2013,10(4):309-314
Circular sedimentation tanks are preferred for removal of inorganic solids by class-I sedimentation during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The present design practice for obtaining the exit diameter of circular settling tanks is based on using an arbitrarily fixed overflow rate. Such practice does not consider the non-uniformity of sediment particles and the mechanics of suspension and settlement. Although the equations which describe sedimentation are available, design equations have not been attempted as yet.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equations for a circular sedimentation tank have been formulat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on-uniformity of suspended particles. These equations are based on the desired removal efficiency and ensure that the deposited material is not resuspended. The design equations are dependent upon the fluid, flow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nable the exit diameter and the flow depth of the settling tank to be calculated.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混凝、沉淀工艺的处理效率,将高密度沉淀池应用于津滨水厂,通过测定高密度沉淀池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出水浊度,分析了混凝剂和聚合物投加、絮凝区污泥浓度、运行负荷等对运行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池型进行了对比,对运行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效初沉发酵池处理城市污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物絮凝沉淀和水解发酵耦合工艺,将传统的初沉池改造为集进水悬浮固体的沉淀分离和沉淀污泥的产酸发酵为一体的高效初沉发酵池,以优化碳源结构,提高后续工艺的污泥活性和脱氮除磷能力。在水力停留时间为0.75 h、悬浮污泥絮体层界面高度不低于高效初沉发酵池有效池深的70%、SRT为4 d的条件下,考察了高效初沉发酵池对进水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高效初沉发酵池对SS的去除率为78%,是普通初沉池的近2倍;出水VSS/SS均值为71.9%,较普通初沉池提高了17.3%;出水C/N和C/P值较进水值分别提高了33%和14%,且明显高于污水厂普通初沉池出水水质。碳源结构的改善提高了后续生物处理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对TP的去除率稳定在90%~98%。  相似文献   

16.
刘和平  魏琪  石锐 《供水技术》2011,5(6):10-11,15
以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沉后水作为进水,考察了臭氧-生物炭砂工艺对微污染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工艺流程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CODMn浊度和氨氮,CODMn及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1.4%和37.5%,稳定运行时期氨氮的平均去除率达到46.6%.在活性炭滤层下增加砂垫层,对控制出水浊度及保障生物安全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辐流式二沉池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肖尧  施汉昌  范茏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9):100-104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准确描述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中的流态及固相分布对保证其稳定运行和出水水质达标至关重要,与其他常用于对二沉池进行数值模拟的经验模型、固体通量模型等相比,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在精度上具有明显优势。以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商用软件FLUENT为工具,用欧拉一拉格朗日和欧拉一欧拉方法对辐流式二沉池的流态,尤其是固相行为和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固相颗粒在二沉池中的行为和分布受颗粒的粒径、密度等自身属性以及漩涡等特殊流动现象的影响,呈现出不同于理想沉降理论的轨迹;颗粒粒径及密度越小,颗粒则越易受漩涡等的影响,沉淀池的泥水分离效果也就越差。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污水处理厂的数据对比,表明该模拟结果可靠,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絮凝拦截沉淀处理低温低浊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拦截沉淀池是根据水中微絮体的凝聚沉淀特性,用一种特殊材料设计构造的以接触凝聚和拦截沉淀为主要功能的新型沉淀池。以北京市第九水厂原水为主要对象,研究了拦截沉淀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并与传统的平流及斜板沉淀池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拦截沉淀池有优异的拦截聚沉和对水质变化的适应能力,处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平流沉淀池而接近于斜板沉淀池,有很好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微絮凝拦截沉淀处理低温低浊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拦截沉淀池是根据中微絮体的凝聚沉淀特性,用一种特殊材料设计构造的以接触凝聚和拦截沉淀为主要功能的新型沉淀池。以北京市第九水原水为主要对象,研究了拦截沉淀对低 氏浊水的处理效果,并与传统的平流以沉淀池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拦截没淀池有优异的拦截聚沉和对水质变化的适应能力,处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平流沉淀池而接近于斜板沉淀池,有很好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