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和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在她早期的短篇小说中,她积极探索女性的人生道路,对于女性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关注。这里试通过她早期的短篇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四个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来分析丁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宫体诗和花间词虽都以女性作为主要吟咏对象,但两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各异。宫体诗人在塑造女性形象时,预先设定概念化的模式,使得各种身份的女性,无论娼妓、贵妇还是民女,其形象较为模糊;花间词中描写的女性形象,则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红楼梦》小说中有关林黛玉的服饰描写作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林黛玉的服饰形象进行概括:第一,曹雪芹以独特的笔墨,塑造了林黛玉独特的服饰个性:超凡脱俗、简素清纯;第二,林黛玉具有新的服饰审美观,表现自我,不媚世俗;第三,林黛玉的服饰观,是诗化的服饰观,小说中直接描写林黛玉的服饰并不多,但是从小说家"不写"或"略写"中可以极为鲜明地看到她超逸的诗心。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写,本文主要从男性服饰,女性服饰和特殊人群的服饰进行分析,展现明代服饰的风貌。这些服饰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儒林外史》具有史料价值,甚至还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外显人物的身份和地位,突显小说的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小说《一路格桑花》的结构特点,以及作品中对都市文明和雪域文化交织碰撞的反映。对小说的人物塑造提出了批评,认为作家有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笔下人物的嫌疑,所塑造的几个女性形象都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小说《一路格桑花》的结构特点,以及作品中对都市文明和雪域文化交织碰撞的反映。对小说的人物塑造提出了批评,认为作家有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笔下人物的嫌疑,所塑造的几个女性形象都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史上,一些优秀的诗人、作家为我们塑造了无数动人优美、具有特殊魅力的女性形象。其中,汉乐府诗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部分是美丽、温柔、宽容和依从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女子是热烈、勇敢、智慧和刚强的,并且具有反抗精神。所以,汉乐府诗中这类刚烈女子形象的出现,在中国描写女性的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性格形象,都是自信、自尊、有胆、有识,比以往有创新的美好的女性形象,能冲破世俗偏见,独自寻找真爱,同时,又各具鲜明的特点。在对女性美好形象认识的角度上,在美好性格形象对美好命运的推动上,在女性叙事的手法上,两部作品还存在明显的差异,从中能清楚地看到女性内在性格形象在文学上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了华裔作家叶祥添的小说《山光》《龙门》《龙翼》中的几个女性形象。将她们分为固守传统的和超越传统的两类,认为超越传统的凯西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抗争精神的女性的代表。叶祥添塑造凯西娅形象,为女性的解放指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红楼脂粉英雄们》是季学源老师从事《红楼梦》研究20年的结晶。 《红楼梦》是以女性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精心塑造了空前众多的光彩照人的女性人物形象。遗憾的是,直到20世纪末,却始终没有《红楼梦》女性人物研究专著出现。在中国红楼梦学会支持下,季学源填补了这一红学研究领域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文化语境解读《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菊花》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既承袭着方兴未艾的"新女性"气质,又有其女权精神难以为继的悲哀。从社会文化视角透析女性形象塑造,能客观而辩证地认识她们作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审视《1984》,其女性角色之形象特征从两个方面被构建:首先,在小说中被以老大哥为代表的现代极权主义构建;其次,男性叙事者本着男性中心思想预设了这些女性的形象特征。《1984》中的女性形象处于一种被双重塑造的处境。  相似文献   

13.
谌容以女性的视角透视笔下女性人物,用超越女性的视野塑造了陆文婷、慧莲和谢愫莹等一系列追求独立自主却最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生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都有着坚韧的个性、自我的追求,然而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生活中陷入苦苦的矛盾,最终走入无法自我救赎的悲剧。通过分析《人到中年》《错、错、错》和《人到老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女性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与痛苦。  相似文献   

14.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描述,蒲松龄颠覆了前人的创作思想,大胆地向传统提出了一些新的质疑。不仅在异类的描写上一反传统的否定和贬低,就是对现实中的女子也赋予了优秀的性格和品质,在能力上远远胜过男子,这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彻底否定。她们个性鲜明,独立自主,自由支配自己的人身自由,在经济上也打破了依靠男子生活的传统。女商人的系列形象,又无疑是对传统重农轻商观点的颠覆。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通常以对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给读者出乎意料的"痛感"。其作品把人物形象的传统道德与本能欲望的隐秘世界通过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的叙写,让读者有无尽的想象空间。本文以其代表作《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浅析张爱玲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情感把握。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王熙凤贯穿作品主题的始终,其"凤辣子"形象为世人熟知。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语言一旦为有权人所用,语言便是权力。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拟解决1)王熙凤是如何通过话语产生及维护权利的?2)王熙凤的话语权力有什么特点?3)话语背后潜藏着怎样的为权力服务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艾丽斯·沃克在《紫颜色》中,从其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塑造颠覆父权传统的全新女性形象,刻画小说中人物不断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成功解构了父权制背景下女性的"他者"形象,重新定位女性自我价值,重新构建女性话语权以弘扬女性主义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以2015年热播的两部电视剧《琅琊榜》和Revenge为例,指出剧中女性人物共有的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侠客特质;同时也比较了她们之间的差异。认为这些差异都是源于中西两种不同的道德价值体系。通过对中西银屏女性形象塑造的对比研究,深刻地认识到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虹影在《饥饿的女儿》中塑造了一个前期反叛后期隐忍的母亲形象,既是新时期女性作家对"五四"以来传统的"贤妻良母"母亲形象的消解,也是对男权社会所构建的女性形象的颠覆。透过对母亲精神的传承,对母亲困境的展示,以及对母亲桎梏的叛逃,展现了以六六为代表的当代女性重塑自我、张扬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的野性之美。  相似文献   

20.
虹影在《饥饿的女儿》中塑造了一个前期反叛后期隐忍的母亲形象,既是新时期女性作家对"五四"以来传统的"贤妻良母"母亲形象的消解,也是对男权社会所构建的女性形象的颠覆。透过对母亲精神的传承,对母亲困境的展示,以及对母亲桎梏的叛逃,展现了以六六为代表的当代女性重塑自我、张扬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的野性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