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生产菌种及环境微生物与腐乳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乳作为一种传统发酵食品,其中微生物对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腐乳的生产模式为开放式,因此除了发酵菌种以外,来自环境及原材料中的各种微生物都有可能侵入,进而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该文归纳了我国各地腐乳生产人工接种常用菌种,并对其生长特征、与腐乳品质关系进行总结;此外,全面阐述了腐乳在生产过程中侵入的非人工接种微生物,并详细介绍了其中霉菌、酵母、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研究及其对腐乳品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旨在为腐乳及其相关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后续腐乳多菌种混合发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克东腐乳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过程中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以及谷氨酰胺酶活力进行监测并分析,揭示腐乳生产过程中酶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腐乳前酵阶段,坯体中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及谷氨酰胺酶活力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腐乳后酵阶段,腐乳坯及汤汁中碱性蛋白酶随时间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腐乳坯及汤汁中性蛋白酶活力随时间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汤汁中谷氨酰胺酶活力略有上升,腐乳坯中谷氨酰胺酶活力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腐乳生产与微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微生物对腐乳的生产和品质起着主要作用.了解微生物在腐乳生产中的作用对改善产品品质有很大帮助,因此该文简要介绍了微生物对腐乳品质的有利作用和危害,利用生物技术提升微生物的有利作用,并对微生物的危害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消除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微波技术在腐乳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腐乳是一种民族特色的调味品。其形成机理主要是利用酶和微生物的协同效应,对大豆蛋白等成分进行生化作用,形成鲜香可口的豆腐乳。但是,当腐乳成品形成后,酶和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仍然继续,最终导致腐乳过度熟化,以致软烂变质。本实验即采用微波技术,对成熟后的腐乳进行处理,使酶失去活性,同时达到灭菌的功效。实验结果显示,在通过50℃热处理120s后,腐乳再经微波处理,当处理时间70~90s时蛋白酶完全失活,保证了腐乳的风味不变、延长了腐乳的保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腐乳生产中的主要微生物及其对腐乳品质、风味的影响,论述了在贮藏过程中微生物造成的腐乳质量问题,着重阐述了腐乳的冷杀菌技术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腐乳生产中的主要微生物及其对腐乳品质、风味的影响,论述了在贮藏过程中微生物造成的腐乳质量问题,着重阐述了腐乳的冷杀菌技术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腐乳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调味品,其形成机理主要是利用酶和微生物的协同效应,对大豆蛋白等成分进行生化作用,形成鲜香可口的豆腐乳。但是,当腐乳形成成品后,酶和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仍然继续,最终导致腐乳过度熟化,以致软烂变质。 本实验采用微波技术对成熟后的腐乳进行处理,使酶失性,同时达到灭菌的功效,实验结果显示通过50℃热水处理120s后,再经微波处理70~90s,则蛋白酶完全失活,保证了腐乳的风味不变,延长了腐乳的保存期。  相似文献   

8.
论腐乳常见的几种质变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乳是我国传统的发酵调味品之一,国内的产品大致分为脆制腐乳和培菌腐乳两大类,前者是豆腐坯不经微生物培养,主要依靠汤料中带入的生物体所产生的作用而催化成熟的,这种工艺的产品目前已占极少数。后者是以豆腐坯为培养基,培养微生物,使菌丝长满坯子表面,形成腐乳特征,同时分泌大量主要以蛋白酶为主的酶系,为后发酵创造催化成熟条件。目前国内采用此工艺占极大多数。它的生产工艺归纳起来可分为制豆腐坯、前期发酵(培菌)和后期发酵三个阶段和二十八个生产工序。每个工序都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由于生产工序较多,在某一个地…  相似文献   

9.
微波技术在腐乳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腐乳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调味品,其形成机理主要是利用酶和微生物的协同效应,对大豆蛋白等成分进行生化作用, 香可口的豆腐乳,但是,当腐乳形成成品后,酶和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仍然继续,最终导致腐乳过度熟化,以致软烂变质。本实验采用微波技术对成熟后的腐乳进行处理,使酶失性,同时达到灭菌的功效,实验结果显示通过50度热水处理120S后,再经微波处理70-90S,则蛋白酶完全失活,保证了膺乳的风味不变,延长了腐乳的保存期。  相似文献   

10.
腐乳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充分研究腐乳,介绍了腐乳的营养价值、生理活性物质与保健功能、腐乳的生产菌及腐乳中的微生物、腐乳与酶的关系、腐乳的风味与评价和腐乳生产中废液、废渣的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并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比较了青方、红方、白方和低盐红腐乳中大豆异黄酮组成和含量差异,并对青方腐乳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含量和构型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类型腐乳中大豆异黄酮基本以苷元形式存在,青方腐乳大豆异黄酮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腐乳,仅为红方腐乳的33.01%,从单一异黄酮来看,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在四种类型腐乳中的含量明显高于黄豆黄素;青方腐乳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转化研究发现,白坯中大豆异黄酮以糖苷型为主,染料木苷含量高于大豆苷和黄豆黄苷,前酵过程中糖苷型大豆异黄酮转化为苷元型大豆异黄酮,盐腌过程中糖苷型大豆异黄酮含量有轻微降低,发酵过程中苷元型大豆异黄酮总量在后酵前30 d显著下降,其中大豆苷元可能部分转化为雌马酚,导致青方腐乳大豆异黄酮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腐乳,对其转化物质需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2.
腐乳是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按照后酵添加辅料的不同可分为红方、白方和青方腐乳等类型。本文研究了腐乳前发酵和盐腌过程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规律,并对红方、白方和青方腐乳后酵过程中GABA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期望挖掘腐乳生产过程中GABA形成规律,为改进腐乳生产工艺富集GABA奠定基础。结果表明,GABA含量在前发酵过程明显上升,盐腌导致其含量降低。红方和青方腐乳后酵过程GABA含量先增后降,后酵45d时达最大值;白方腐乳后酵过程中GABA含量基本呈增长趋势;显示后酵不同辅料的添加影响腐乳GABA含量。  相似文献   

13.
腐乳是我国大众喜爱的一种传统发酵豆制品,由于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生物胺具有潜在的毒性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综述了腐乳的科研工作者对生物胺存在情况的研究现状,对腐乳中生物胺的检测方法现状及控制标准进行了分析,对腐乳中生物胺的来源及控制手段提出了建议,为腐乳安全性评价及未来标准修改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魏冠棉  张军伟  周鹏 《食品科学》2019,40(14):138-143
采用不同毛霉发酵油腐乳,对其发酵过程中的蛋白酶活性、成熟度、微观结构、流变和感官性质进行分析,探究不同毛霉菌种对油腐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雅致放射毛霉和五通桥毛霉的蛋白酶活性最高;筛选菌种发酵的油腐乳水溶性蛋白、氨基态氮和总酸含量高于其他3 组,而菌种对油腐乳的水分和盐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筛选菌种发酵油腐乳的微观结构最致密;雅致放射毛霉发酵油腐乳涂抹性优于其他3 组;总状毛霉和雅致放射毛霉感官评价相对较优。4 种毛霉菌种各有优势,为毛霉混合发酵油腐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白腐乳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析白腐乳发酵过程中细菌的多样性,应用高通量测序和培养组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前酵和后熟过程中细菌的变化规律,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白腐乳发酵过程中细菌16S rDNA V3-V4区基因序列。结果表明,白腐乳从前酵到后熟过程中细菌群落有较大变化,豆腐坯中的优势菌为乳杆菌(Lactobacillus),毛坯中的优势菌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后熟45 d腐乳中的优势菌为明串珠菌(Leuconostoc),后熟180 d腐乳中的优势菌为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利用培养分离方法从腐乳发酵过程中部分样品分离鉴定出75株可培养细菌,包括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e)、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rnosu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嗜盐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和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等。  相似文献   

16.
腐乳白点常见于成品腐乳,无食用安全问题,但严重影响产品外观和销售。该研究以白腐乳为研究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考察腐乳生产过程中发花温度、发花相对湿度、发花时间、摆胚间距、毛霉接种量对腐乳白点及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腐乳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摆坯间距2.0 cm、毛霉接种量(显微镜单视野下孢子数)5个、发花温度28 ℃、发花相对湿度90%、发花时间38 h。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腐乳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09 g/100 g,未见腐乳白点产生。  相似文献   

17.
陈涛  陈燕华  陈福生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2):2883-2888
本文研究了某市售青方乳腐汤料对青方腐乳主要成分、质构及臭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后期发酵过程中,与空白腐乳(未添加该汤料的腐乳)相比,样品腐乳(添加该汤料的腐乳)的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较低,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后酵49d时,样品腐乳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达到11.7%(干重),比空白腐乳氨基酸含量提高了60%左右;质构参数方面,样品腐乳的硬度和弹性较低,而粘聚性较高,后酵第49 d时,样品腐乳坯体的硬度、粘聚性和弹性分别为213.75 g、0.37和0.35,空白腐乳坯体的硬度、粘聚性和弹性分别为258.28 g、0.29和0.43;两种腐乳坯体质构参数(硬度、粘聚性和弹性)与坯体蛋白质含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接种此汤料可使腐乳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和吲哚,但此汤料经过较高转速离心及微孔滤膜过滤后不能使腐乳产生这些物质。  相似文献   

18.
腐乳是传统发酵型豆类食品,有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结构是其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基因测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传统培养鉴定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微生物种群结构研究提供了先进技术;根霉和毛霉是腐乳发酵中常见的真菌,而芽孢杆菌、乳杆菌、不动杆菌等则是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细菌;紫外诱变和混合发酵技术可改善腐乳发酵条件和品质;微生物种群在腐乳发酵过程中的代谢作用,可提高腐乳脂类、脂肪酸类、游离氨基酸、乙酸乙酯等物质的含量。本文阐述了腐乳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方法、常见发酵菌株生理特点和应用、发酵过程微生物种群结构演替,展望腐乳食品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腐乳发酵科学研究及工艺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发酵菌种对低盐白腐乳感官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中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并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但腐乳中较高的盐含量严重阻碍其摄入量及功能性的发挥。降低盐度后,不同发酵菌种对腐乳的感官品质影响不可忽略,对此内容的研究将为开发既美味可口又具备良好保藏性的低盐腐乳产品提供选择合适发酵菌种的科学依据。研究中选取雅致放射毛霉、少根根霉和纳豆菌为发酵菌种制备低盐腐乳,以雅致放射毛霉发酵的高盐腐乳(传统腐乳)为对照,对4种腐乳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并对整个生产阶段中蛋白质的分解和菌相变化做跟踪监测。结果显示,雅致放射毛霉发酵的腐乳样品有较好的感官品质,在实验所选用的3株菌中最适宜作低盐腐乳发酵菌种;低盐白腐乳中乳酸菌数与其感官品质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Interactions between yeasts and bacteria in the smear surface-ripened cheeses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Sufu or furu is a fermented soybean product originating in China. It is a cheese-like product with a spreadable creamy consistency and a pronounced flavour. Sufu is a popular side dish consumed mainly with breakfast rice or steamed bread.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written records date back to the Wei Dynasty (220-265 AD). Sufu is made by fungal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of tofu (soybean curd) followed by aging in brine containing salt and alcohol. The present review is based on scientific data published i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ources. Several types of sufu can be distinguished, according to processing method or according to colour and flavour. Choice of processing can result in mould fermented sufu, naturally fermented sufu, bacterial fermented sufu, or enzymatically ripened sufu. Depending on the choice of dressing mixture, red, white or grey sufu may be obtained. The stages of the process are discussed and include the preparation of tofu, the preparation of pehtze, salting and ripening. Fungal starters include Actinomucor spp., Mucor spp. and Rhizopus spp.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s discuss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proximate composition, the amino acid content and profile, as well as the volatile flavour components of various types of suf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