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中心承担国家重要实物地质资料采集、管理、开发研究和利用,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与业务技术支撑,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其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地质资料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从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平台,门户平台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实物地质资料是重要的地质信息资源,具有科学采集和系统化管理的意义及开发使用的价值。在长期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国家矿产实物地质资料,具有体现中国矿产资源成矿特点的价值,并且展现了全国矿产勘查与科技工作水平的特点;而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充分体现了在成矿区域内各地历史时期形成地质实物所在的地质环境,成矿作用,成矿类型等各种成矿信息。在此,作者对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科学专项地质工作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系统化管理的必要性及结构组成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进行了分析,以矿产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科学专项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作为数据源,通过数字化,建立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确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以分类的数据源,数据库、系统化功能为基础,研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数字化采集,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三个信息化技术,将大量实体实物地质资料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并提供满足社会化需求的网络化资料服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英国、美国等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模式、收、管、用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优势和特色。对比我国现阶段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现状,为我国未来实物地质资料工作提供借鉴。经分析可知,这些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设置较合理、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投入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服务方式多样。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启示:应加强对全球各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的了解程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撑服务利用、借鉴其工作模式、提高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强国的对外合作水平、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中长期全国实物地质资料馆藏规划》。  相似文献   

4.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开展我国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跟踪研究,跟踪了省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服务利用现状,掌握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2016年接收和处理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情况、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建设和馆藏资源情况;分析了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主要方式;初步总结了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在人员安排、汇交监管、整理保管和服务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推进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科学研究的依据和基础。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信息服务现状,指出了现阶段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物资料服务架构的思路和一体化服务的建议,即利用现状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和发布平台,最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6.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科学研究的依据和基础。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信息服务现状,指出了现阶段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物资料服务架构的思路和一体化服务的建议,即利用现状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和发布平台,最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全国实物地质资料馆现有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的工作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就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论述;重点就实物地质资料在入库后进行资料管理、分类,数据信息提取与服务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8.
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是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在国土资源部“十二五规划”号召推进两化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社会的今天,通过部“两化”建设的实施,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工作,提高地质资料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地质资料服务事业的发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集群全国各省市地勘单位建设统一的全国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真正实现地质资料信息的深度共享和社会化利用,笔者从实物地质资料保存与服务现状,信息技术与平台的搭建方面详细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作为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实物地质资料及其相关数据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知,服务需求更是日益强烈。近年来,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积累和服务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还存在馆藏机构组织体系不健全、共享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数据和产品还不能满足共享的需要等诸多问题,需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效能为目标,构建广泛交流、服务社会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的共享服务,提升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实物地质资料及其相关数据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知,服务需求更是日益强烈。近年来,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积累和服务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还存在馆藏机构组织体系不健全、共享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数据和产品还不能满足共享的需要等诸多问题,需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效能为目标,构建广泛交流、服务社会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的共享服务,提升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世界各国依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发展思路,使得页岩气的开发利用的现状、政策体系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现有关于页岩气开发利用现状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总结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1)中美页岩气政策的对比及国内政策现状;2)我国页岩气商业化面临的问题及挑战;3)页岩气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分析。基于上述文献总结,笔者认为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页岩气开发利用短期及长期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研究,为我国页岩气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我国与美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健康标准的制定背景、标准体系结构、标准修订办法以及具体的技术指标,找出了我国与美国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安全健康标准之间的差异,并在比对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实际生产情况,对具有差异的指标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为完善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对轨道道岔实现自动转辙,从工作原理、机构组成,安装使用、优缺点分析等方面,论述了其研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世界各国逐步将油气勘查开发重点向海域转移。美国根据现有的几十项法律对联邦土地和海域的油气资源进行管理,其管理方式对我国有很强的借鉴性。本文通过对美国海上油气资源勘查开发许可申请及监督管理全过程的分析,结合其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提出了适合我国海域油气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海域油气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铍是全球稀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其产业发展对于世界经济至关重要.美国不仅是铍资源大国,而且是全球铍资源利用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美国的铍矿产业供需安全对世界铍矿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分别从产业链和国际贸易角度对美国铍矿产业供需格局与贸易形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铍矿产业政策分析其供需安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结...  相似文献   

16.
美国煤炭地下开采与自动化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煤炭的地下开采分为长壁式和房柱式2种技术。地质条件较好、井田范围大的矿井,一般以长壁开采为主,否则以房柱开采为主。1994—2017年,美国井工矿数量减少了79%(2017年为237座)。但是单个矿井产量增加了230%,煤炭生产更加集中、高效。美国长壁开采以中厚煤层为主,采高一般为1.6~2.5 m(最大开采高度4.2 m,最小开采高度1.2 m)。长壁工作面均采用多巷布置、矩形断面巷道、锚杆支护。近年来,工作面尺寸、设备功率、设备尺寸逐渐增大,生产系统更加可靠。长壁工作面的自动化开采源于1984年的电动控制液压支架的研发与使用,此后开发了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的单机自动化以及追机移架技术。2000年以后开发了半自动化工作面技术和采煤机远程控制技术。目前应用的主要是半自动化工作面技术,只有2个工作面应用了采煤机远程控制技术。这些技术解决了条件简单工作面的自动化开采问题,但遇到复杂地质条件时,仍需要人工干预。研发自动化开采的关键传感器和设备以适应地质条件变化、完善端部进刀系统,聚焦作业安全和粉尘与噪音防控,以及矿用大数据、高速通信与可视化技术是目前美国的重要研发方向。在近10 a来,房柱开采的工艺变化不大,但是开采装备的多样化和开采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相关技术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油气资源管理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其法律体系完整规范,管理机构设置细致合理,为油气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其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收集,结合国内外专家思路和建议对美国油气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机构设置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提炼出美国油气资源法律主要特点和管理机构设置特色,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对国内油气资源的战略规划顶层设计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措施,为我国油气资源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e Picher Mining District, located principally in north-eastern Oklahoma, wa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lead-zinc mining areas during its 55 year life. The field covers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72 square miles (186 km2); an estimated 1.22×108 m3 of material worth in excess of one billion dollars, has been mined. Mining activities were typified by surface exploratory drilling indentifying ore distribution and extension of underground workings to the lead and zinc deposits outlined. Exploration holes were either left unplugged or plugged at the surface with a section of a telephone pole. Low grade ore and waste rock were discarded in mined out portions of drifts. These waste piles containing pyrite and marcasite were left underground and oxidised during the many years of active mining. Upon cessation of mining activities in the mid-1960s, the drifts and shafts of the abandoned workings began to flood as the cone of depression filled in, leading to the dissolution of the oxidised sulfides and the formation of large volumes of acid mine water in the mined out openings. The resulting poor quality water,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dmium, iron, lead and zinc, began discharging at the surface in 1979. Contamination of the underlying aquifer supplying local residents was first detected on a localised scale in 1980. The present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have lead to the area being classified as one of the top ten hazardous waste sites in the U.S. by the EPA under the superfund program. To mitigate the current conditions we have proposed that acid mine water be collected where it currently discharges at identified springs and pumped from widely spaced wells in the workings. The water would then be treated at a 87.4 1/sec lime neutralisation/precipitation facility. Construction costs are estimated to be $3.7 million and $560,000/yr for 0 & M.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煤矿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综采工作面连续生产,减少工作面搬家次数,提出了一种综采工作面跨采的工作方式。通过改进相应的技术措施,成功地实现了跨工作面安全连续生产,取得了矿井开采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