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稀土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兴产业和众多武器系统等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中美两国在稀土生产和加工方面存在非对称的依赖关系。本文利用复杂网络识别中美两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中竞合关系的演化过程,并构建指标从稀土资源的市场集中度,生产国的供应能力和意愿三个方面对未来中国可能面临的稀土供应风险进行识别和量化,以期在中美资源博弈中,为中国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美两国在国际稀土市场的竞合关系具有时变特征,当中国从外部获取资源维持市场优势的时候,将面临潜在的供应风险。从市场集中度来看,中国对稀土市场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从供应能力来看,中国的前两大供应国的供应能力偏弱;从供应意愿来看,中国的主要稀土贸易伙伴具有较大的断供可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复杂条件下我国钛矿资源安全形势,本文构建钛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TOPSIS模型对中国钛资源2000-2020年供应安全形势进行评价。首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外部安全环境演化形势,界定矿产资源安全内涵,提出应重点关注供应风险、需求形势、市场风险和地缘安全4个维度,并进一步分解为商业环境、国内外供应潜力、消费增速等8个具体指标;其次,利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构建中国钛资源安全评价加权矩阵;最后,利用TOPSIS模型确定不同指标正负理想值,选用欧式距离计算中国钛资源安全评价指标到理想解的距离,进而对中国不同时间钛资源供应安全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国钛资源供应安全影响因素中需求形势、供应安全、地缘安全和市场风险重要程度依次降低,其中,对外依存度(25.9%)、国内供应潜力(17.4%)、供应通道安全性(13.4%)和商业环境(12.3%)是中国钛资源供应安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钛资源安全指标从2000年的0.842下降到2020年的0.290,资源供应安全总体形势逐步恶化;2000-2020年我国钛资源军事安全评价指标从0.125下降至0.008,供应安全从0.297下降至0.024,商业环境指标从0.122下降至0.024;当前,制约我国钛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运输通道军事保障能力较弱、进口来源国政治稳定性差、国内资源储量消耗较快。为保障我国钛资源供应安全,提出如下具体应对建议: 加快军事投送能力,保障远洋运输安全;参与国际矿业治理,构建新型矿业格局;优化体制机制环境,支持海外矿业投资。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为氧化铝、原铝生产消费大国,铝土矿资源贫乏、长期供应不足,供应安全形势严峻。因此针对我国铝土矿供应安全状况评价以及未来供应趋势的判断非常必要。本文利用2000~2018年的数据从资源禀赋安全、国内供需安全、进口市场安全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中国铝土矿供应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0~2018年铝土矿的安全趋势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运用分数阶算子灰色模型对未来的安全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2002年我国铝土矿供应较安全,2003~2005年我国铝土矿供应基本安全,2006~2018年我国铝土矿供应较危险,2019~2023年我国铝土矿供应仍然较危险。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剧增,供应能否满足本国需求,以及制约供应的主要风险点有哪些,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长周期历史数据分析预测法,结合中国铜市场历史的变化趋势,构建了修正版的中国铜矿供应风险评价模型,选取定量指标并设定每个指标处于紧张状态的基准值,评价中国铜矿资源的供应风险及风险点。本文从需求状况、国内供应能力、全球供应集中度、地缘政治风险和供需形势五个维度11个指标对中国铜矿供应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的铜矿需求量很大,而国内供应乏力,存在供应风险。但全球铜矿资源分布、生产国家及生产公司的集中度较为宽松,为中国铜矿资源的多元化进口、降低进口风险创造了条件,到2030年中国铜矿供不应求的局面将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前,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也是第三大石油进口国。随着未来印度的石油需求增加,进口量不断攀升,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将成为印度重大挑战。在介绍印度原油消费现状与原油进口现状的基础上,通过H方法分析了印度2006-2015年原油进口来源变化及计算了印度这几年的多元化指数与风险指数,结果显示多元化指数呈上升趋势,风险指数呈下降趋势。其中,进口来源中中东与中南美洲对多元化指数影响较大,中东进口占比的减小与中南美洲进口占比的增加都会导致多元化指数的上升,特别是中南美洲对印度原油进口多元化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中国,中国可以与印度就中东与中南美洲地区展开合作,应对美国能源战略的调整,确保未来稳定的石油供应。  相似文献   

6.
王修  刘冲昊 《中国矿业》2021,30(7):37-43
锡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航天、国防等高科技领域。中国虽为锡资源大国,但因工业化发展需求,致使锡资源快速消耗,优势持续弱化,且中国已由锡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供应安全存在诸多潜在风险,本研究目的即是对中国锡资源供应安全潜在风险进行评价。基于中国锡资源生产、消费、供应的历史数据及需求预测数据,从资源因素、供应因素、政治因素和需求因素四个维度选取资源保障度、储采比、对外依存度、进口集中度、生产国稳定度和需求增长率六项指标对中国锡资源供应风险进行量化分级评价,结果显示六项指标的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为:需求增长率、进口集中度、资源保障度、储采比、生产国稳定度和对外依存度,这表明中国锡资源供应风险主要在于未来需求保持强劲、资源供应较为集中、资源保障程度不足等方面。同时,针对性提出勘探扩储并建立储备体系、加快海外锡矿资源布局、提高国内资源利用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锂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原料,广泛用于电池原材料,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研究新形势下制约中国锂资源供应安全的主要因素,评价供应风险,是保障资源安全的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锂资源供应和消费面临的新形势新趋势,从供应风险、需求形势、市场风险和地缘安全四个方面构建锂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系统权威的统计数据,对中国锂资源供应安全形势进行综合研判。研究发现,中国锂资源安全指数从2010年的0.36上升至2020年的0.47,资源安全形势有所改善,但安全形势特征发生较大变化;2010至2020年,锂资源军事安全和地缘政治安全均大幅改善,供应安全和市场风险安全指数分别下降78.6%和39.7%,成为制约我国锂资源安全的最大因素。针对中国锂资源供应风险,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应对建议:建立资源储备体系,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积极走出去,扩大海外资源规模;支持资源回收产业,扩大循环利用规模。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构建经济重要性和供应风险两个维度,对我国2000~2015年锰矿资源的经济重要性、储采比、对外依存度、生产集中度和进口集中度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伴随我国钢铁去产能步伐的加快,锰矿的经济重要性逐渐降低,储采比逐年下降,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进口过于集中,因此引发供应风险逐渐升高。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应对这种资源供应风险,本文提出了加强资源储备、开发利用低品位锰矿、拓宽进口渠道、延长产业链和采用股权并购等相关建议和举措。  相似文献   

9.
随着石油消费量的增加,中国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供应风险增加,提高石油应急管理能力迫在眉睫。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展历程及中国石油应急管理概况,提出十个石油应急管理活动。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将石油应急管理活动分为法律规范层、保障支持层、直接响应层、评价反映层等四个层次。根据分析结果和中国实际,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石油储备建设、重视石油应急演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亚太地区成为重要的石油消费中心。随着未来两国的石油需求增加和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将成为中印重大挑战。在介绍中印石油消费现状与贸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H指数和风险指数分析了印度2006~2015年原油进口来源变化,结果显示风险指数与其进口来源多元化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印度得益于石油资源的全球配置战略,实现了石油进口的多元化,大幅降低了原油进口风险指数。未来中印在原油供应上必然存在竞争,对于两国而言进口来源地的高度重合机遇大于挑战,两国应该加强境外获取石油领域的合作,共同维护稳定的石油供应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铜资源稀缺且分布相对集中。建国以来,矿山铜产量增长迅速,但远不能满足下游行业需求;同时,我国矿山铜产业布局和精炼铜产业布局并不匹配,一些省区需大量外购铜精矿。本文基于资源、采选技术、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假设条件,考虑近10年实际产量变化趋势、保有资源储量的利用程度、主产区和资源集中区资源储量与产量的匹配度、资源禀赋条件、未来矿产资源需求量等因素对未来我国矿山铜的年供应能力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西藏矿山铜供应能力增长潜力巨大,是未来我国铜矿资源供应的一个主要增长点;预计到2020年,我国矿山铜产量仍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此后,矿山铜产能增长受限,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持续上涨,本文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将造成油价上涨的因素分为原油市场供求、金融及投机活动和国际政治影响等3个方面。认为原油价格归根结底是由供求状况决定的,油价上涨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投机、美元贬值和地缘政治不稳定等因素对油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预测2005年的国际油价将稳中趋降,但不会重现低油价时代。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持续上涨,本文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将造成油价上涨的因素分为原油市场供求、金融及投机活动和国际政治影响等3个方面.认为原油价格归根结底是由供求状况决定的,油价上涨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投机、美元贬值和地缘政治不稳定等因素对油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预测2005年的国际油价将稳中趋降,但不会重现低油价时代.  相似文献   

14.
彭赟  王小林  马珂  刘晓玮 《中国矿业》2012,21(4):33-36,55
近年来,随着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天然气的供需矛盾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供给。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等华北地区的天然气市场结构、市场态势、用气特征以及供需形势,针对市场变化引发需求不确定性、季节波动性、供气安全等问题,从定量角度分析中石化华北地区天然气市场供气风险,提出中石化应对风险的调峰方式与策略,为中石化华北天然气市场产销运行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地区人口多,经济发展前景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全球除中国、印度外,最具增长潜力的油气资源需求市场。研判东南亚地区油气资源供需形势,对全球油气供需格局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油气消费历史出发,对东南亚地区油气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并在分析供应现状的基础上,判断未来东南亚地区的供需缺口以及对全球油气资源供需格局和油气贸易的影响。认为东南亚地区是未来主要的油气需求地区之一,需求出现较快增长,石油供应水平有所下降,天然气供应延续上升趋势,到2030年,石油缺口将扩大到3.3亿t左右,天然气也将从供过于求转变成供不应求,出现1 070亿m3的缺口。油气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将加剧全球油气供需分离局面,并逐步加强环印度洋地区油气资源贸易量。  相似文献   

16.
涂亦楠 《中国矿业》2021,30(S2):16-20
美国关键矿产系列总统令是WTO系列对华资源诉讼的继续,是中美贸易战在资源领域的延伸。其恶化了中国的资源安全形势,对中国的国际资源贸易、海外资源开发合作、矿业技术获取和矿业融资均有不利影响。论文概述了关键矿产的内涵、特点和中国的资源形势,对美国系列关键矿产令的颁布背景、政策目标、内容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中国的应对建议。具体策略包括:一是,整合各项行政资源,完成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的顶层设计,理顺政策的框架体系,聚合各项行政、资金、人力资源,开源节流保障供给;二是,结合多边贸易纪律和他国实践,完善矿产资源的管理机制,理顺对美国关键矿产总统令的攻防策略体系;三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建构并维系“人类资源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全球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供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铁矿资源非常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三国铁矿资源储量合计占全球储量近60%,中国铁矿资源储量全球排名第四,占到全球的8.47%,与国外相比,中国铁矿平均入选品位约为25.54%,整体上低于国外平均入选品位,但选矿平均回收率达到76.09%,与国际相比,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高。过去百年全球铁矿石产量持续上升,供大于求,预计未来短时间内供应持续的过剩的局面将会持续,铁矿石价格将持续疲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美国土地管理局和德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监管做法的梳理,得出美国油气资源监管主要特点:一是监管法规和规范明确;二是监管机构相对独立、拥有执法权、专业化程度高;三是勘探开发作业全过程监管;四是监管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管程度高。结合我国油气监管实际情况,借鉴美国油气监管成功经验,提出了加强我国油气资源勘查开采监管的建议:一是研究并制定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作业标准规范;二是研究出台油气资源监管工作规程和操作指南;三是加强勘探开发作业事中和事后监管;四是加强信息公开调动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9.
2018年,国际油价中低位震荡,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同比增长了31.0%。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基本平衡,油气上游勘探开发投资回暖。我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止跌回升,原油产量1.89亿吨,保持基本稳定;常规天然气产量1415亿立方米,同比小幅增长6.4%。油气进口持续攀升,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70.8%和43.2%,均创历史记录。油气勘查取得十多项重大突破。2018年我国石油企业落实中央指示精神,不断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勘查开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国际油价波动、主要产油国能源政策走向等均对我国油气行业产生重要影响。预计2019年国际油价中低位震荡,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主要保持在50~70美元/桶水平。2019年原油产量约1.9亿t,常规天然气产量超过1500亿m3,页岩气产量超过150亿m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