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OM、SEM、TEM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Y元素的含量对3种Mg-Y-Zn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室温及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态Mg_(97)Y_2Zn_1和Mg_(96)Y_3Zn_1合金主要由α-Mg基体、沿挤压方向排列的带状18R-LPSO相和α-Mg内的层片状14H-LPSO相组成,而Y含量最高的Mg_(95)Y_4Zn_1合金中还形成Mg_(24)Y_5相颗粒。室温时,随Y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抗拉强度逐渐升高,塑性不断下降;随温度的升高,3种合金的抗拉强度均下降,但塑性显著提升。由于合金中起强化作用的LPSO相和Mg_(24)Y_5相热稳定性好,合金在高温时仍保持优异的力学性能,其中Mg_(95)Y_4Zn_1合金在300℃时的抗拉强度为252 MPa,伸长率达到27.1%。总体来看,Mg_(96)Y_3Zn_1合金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20,(2):63-67
研究了抗热腐蚀定向凝固高温合金DZ466在950℃/10 000 h长期时效过程中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演变。结果表明:随长期时效时间的延长,γ′相平均尺寸持续增大,长大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3 262 h处粗化速率达最大值为4.997×10~(-5)μm~3/h;大块状MC碳化物发生分解及碎化生成颗粒状M_(23)C_6,呈链状分布于晶界;经10 000 h长期时效后,合金未析出TCP相,有良好的组织稳定性;与标准热处理态合金相比,经950℃/10 000 h长期时效后,合金的室温拉伸屈服强度下降24.2%,抗拉强度下降9.5%,950℃/220 MPa持久寿命下降71.4%;在长期时效过程中,γ′相聚集长大,点阵错配度降低,导致合金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重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的工作环境,提出了材料性能要求.概述国内外燃机用高温合金发展现状,详述了合金成分设计理念、组织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展望燃烧室用新型高温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采用红外辐射热冲击加热的瞬态气动加热系统对Al-Mg-Li合金进行快速加热,研究快速加热对Al-Mg-Li合金高温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该加热系统40 s可以达到温度场均匀,在150℃时Al-Mg-Li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300MPa、380MPa,是室温强度的80%以上,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Al-Mg-Li合金良好的高温强度不仅与δ粒子重新回复有序结构有关,而且与高温下δ粒子长大提高合金的时效强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高温合金GH871中铌的强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观分析技术和综合性能测试手段,对GH871高温合金中Nb的强化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合金中添加适量Nb(<1.22wt%),可促使沉淀析出相数量增加,分布均匀,并可细化晶粒,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7.
将回复再时效(RRA)工艺应用到Al-Li合金中,研究了RRA对8090Al-Li合金拉伸和抗应力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峰时效后经回复处理,硬度下降,此时,δ'相回溶,晶界沉淀相增多,经再时效后,δ'相重新析出并长大,硬度大大提高。经T6+325℃,1.5min回复+T6处理后,基本保持了T6时的拉伸强度,抗应力腐蚀性能大幅度提高,达到了拉伸和抗应力腐蚀性能的较佳配合。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学显微镜(O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铸态和热处理态Mg-14Er-1Zn-0.6Zr合金的显微组织及其第二相种类,利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研究合金在热处理过程中第二相晶体结构的转变。结果表明:铸态合金中初生第二相以不连续孤岛状沿晶界分布,晶体结构为18R型的LPSO结构;在500℃热处理12 h后,第二相的形貌和分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尺寸有所增大。通过选区电子衍射分析发现,热处理后LPSO相的电子衍射斑点明显发生改变,晶体结构类型由18R型转变为14H型。 相似文献
9.
不同粒度的镍基高温合金粉末及其对P/M成形件组织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PREP法制造的不同粒度范围的FGH95合金粉末的物理特征及其HIP成形件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使用50~100μm和50~150μm粒度范围的粉末是降低成本、简化工序、保证产品质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通过铸锭冶金工艺,制备不同Ag含量的Al-Cu-Mg-Mn合金。采用显微观察与拉伸测试,研究其时效析出与力学性能。结果显示,Ag的添加改变了基体合金的时效析出过程,使合金的室温强度从470MPa增大到572MPa,300℃时的抗拉强度从95MPa增大到217MPa。含Ag合金在峰时效下的强化析出相由与基体共格的片状O相及少量θ′相组成。微量Ag促进Al-Cu-Mg-Mn合金强化的原因在于Ag的固溶强化和O相的沉淀硬化,其高强耐热性能主要是由于O相比θ′相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