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SCTP多宿特点的多路径同时传输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多宿是SCTP协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个特点,发送端可以将数据通过不同的路径发送给接收端。虽然SCTP提供了对多宿的支持,但仅仅是为了提高关联的可靠性,当前SCTP协议只允许同时使用一条路径传输数据;如果能够同时利用多条路径传输数据,必能极大提升关联的吞吐量。分析了基于SCTP多宿特点的多路径同时传输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包括快重传触发技术、拥塞控制窗口增长技术、延迟应答技术、接收端缓冲区阻塞减轻技术以及重传时的路径选择技术。  相似文献   

2.
基于SCTP多宿特点的多路径同时传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宿是SCTP协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个特点,发送端可以将数据通过不同的路径发送给接收端。虽然SCTP提供了对多宿的支持,但仅仅是为了提高关联的可靠性,当前SCTP协议只允许同时使用一条路径传输数据;如果能够同时利用多条路径传输数据,必能极大提升关联的吞吐量。分析了基于SCTP多宿特点的多路径同时传输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包括快重传触发技术、拥塞控制窗口增长技术、延迟应答技术、接收端缓冲区阻塞减轻技术以及重传时的路径选择技术。  相似文献   

3.
SCTP协议是IEFT信令组提出的一种面向多媒体通信的流控制传输协议,是继TCP、UDP协议之后的一种新兴的传输层协议。它的诸多新特性具有很广泛的研究价值,其中的多宿主特性开辟了并行多路径传输的新空间。分析了SCTP协议的多宿主特性以及并行多路径传输(CMT)关键技术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SCTP的基本属性,与TCP和UDP相比SCTP并行多路径传输机制更适合应用于车载网络环境.为提高SCTP并行多路径传输机制在车载网络环境中的传输性能,对SCTP并行多路径传输机制运用于车载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针对由无线信号错误导致的拥塞问题和接收端缓存问题提出了适应性的改进算法,包括改进的拥塞控制算法和超时重传算法.在NS2仿真平台下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CTP-CMT协议在吞吐量上较改进前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5.
采用SCTP设计多路径媒体传输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了一个基于SCTP的媒体数据传输平台,基于SCTP的特点,采用多路径的传输方法,提出了重叠路径和传输端口对的选择方案,给出了实现流程。  相似文献   

6.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是一种面向连接、提供可靠数据传输服务的传输层协议,其多宿特性非常适合对传输性能要求较高的各类网络服务。文中在详细介绍SCTP传输协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多宿特性,结合P2P分布式网络数据分发的高效性优势,设计了基于SCTP的P2P分布式系统的模型和体系架构,并实现了新型的P2P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在实际网络环境中搭建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两者结合的可行性。所得结论为在多路径环境下利用SCTP增强系统传输性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吕重霖  朱鸣华 《计算机科学》2012,39(109):117-119
分析了在多宿SCI}P的条件下,链路双方传输数据的几种算法,并基于多宿SCTP提出了一种从最快可抵达的 路径发送SACK报文的策略,它能够消除只有发送端了解链路情况的弊端。仿真实验表明,在两条路径时延不均衡情况 下,快速SACK策略可以极大地提高整体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8.
SCTP-CMT是一种基于SCTP多路径并行传输的实现方法.阐述了在SCTP-CMT实现过程中不能尽快启用所有可用路径同时传输数据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同时提出了一种IP网络环境下数据传输性能的评估方法.使用该方法对优化后的SCTP-CMT和TCP的传输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了带宽、往返传输时延及接收缓存区大小等因素对传输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显示在接收缓存区大小合适的情况下,使用优化后的SCTP-CMT在聚合带宽、提高传输吞吐量、增加可靠性等方面的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SCTP的单接口主机间多路径传输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网络中主机单接口的现状严重制约了SCTP协议多穴特性的应用。提出一种在单接口主机之间,基于SCTP协议多穴特性进行多重叠路径传输的方法,给出了实现细节,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利用SCTP协议的多穴特性实现单接口主机之间的多路径传输,降低了应用层实现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传输控制协议TCP严格有序、确认重传的方式,以及基于用户数据报UDP的流媒体传输方案中RTP与RTCP速率调整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流媒体的传输要求.针对流媒体数据的特点及其对网络的特殊要求,结合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多宿主、多流、可配置的无序递交等特性,论证基于SCTP协议的新型流媒体传输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流媒体传输,并在ns-allinone-2.28环境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显示基于SCTP协议的新型流媒体传输方案具有更低的丢报率,更能提升流媒体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11.
SCTP的一个特点是支持多穴主机,利用这个特点实现SCTP负荷分担可以提高SCTP关联的吞吐量,而为实现负荷分担,必须改变原有的SCTP拥塞控制机制。分集快速重传算法是实现负荷分担的关键。NS2仿真证明实现了该算法的SCTP负荷分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带宽管理的实时流媒体传输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林  白光伟 《计算机工程》2009,35(1):108-110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是基于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分组IP网络上的一种面向消息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它更适合在较高的网络带宽环境下的应用。而作为一种部分可靠版本的PRSCTP在带宽受限的网络环境下有更好的性能表现。该文提出一种适合实时流媒体网络应用的方案BMSCTP,它通过带宽估计机制,实现自适应地在SCTP和PRSCTP之间进行切换。出于性能分析和评估的需要,设计了一组仿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动态网络环境下传输实时流媒体时,在投递率和传输延迟等性能指标方面,BMSCTP要优于SCTP和PRSCTP。  相似文献   

13.
随着IP网向多业务网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VoIP技术的发展,需要在IP网络上传输有严格时间要求的信令。IETF的信令传输工作组(SIGTRAN)定义了一种新的传输层协议:SCTP(流控制传输协议),用于在IP网上提供可靠的报文传输。本文实现了BSD的SCTP协议栈源代码到VxWorks上的移植。同时分析了VxWorks中SCTP协议栈的实际运行性能。  相似文献   

14.
SCTP协议(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是一种面向报文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它基于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分组IP网络,具有多宿(multi-homing)和多流(multi-streaming)等特性。通过仿真的方法分析,证实SCTP在支持实时多媒体网络应用时的许多性能参数明显优于传统的TCP和UDP,包括数据包投递率、带宽开销、端到端延迟、延迟抖动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一个适合在流媒体应用中,能够有效提高流媒体传输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区分服务网络中SCTP协议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辉  唐扬 《计算机工程》2009,35(6):113-115
针对双窗口算法难以判断包丢弃类型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包丢弃类型判断方法,对SCTP协议的确认块进行扩展,从确认块中获取包丢弃类型信息。在NS2上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CTP协议在吞吐率方面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M2M网关与M2M服务器之间采用CMT协议传输数据,针对CMT协议不能对异构无线环境下的丢包原因进行判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路径拥塞状态的丢包类型识别机制CMT-SC。CMT-SC提出了平稳特征参数(S参数)和拥塞特征参数(C参数),基于路径的往返时间评估路径状态;依据S参数和C参数,CMT-SC将无线环境下的丢包类型分为无线随机丢包和拥塞丢包,分别执行相应的拥塞控制机制。基于NS-2.35的仿真结果表明,CMT-SC能够有效提升吞吐量,丢包类型识别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In the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different technologies belonging to one or more operators should be integrated to form a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 based on an IP core network infrastructure. This ensures user mobility and service continuity by maintaining connections when switching between various technologies and it introduces new resourc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applications. In this context, an automatic interface selection based on instantaneous and practical constraints and user preferences (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available resources, security, power consumption, etc.) is therefore required. The different network selection and handover schemes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approaches according to who is responsible for making the handover decision: the terminal, the network or by a cooperation between both of them. However, these approaches keep presenting some drawbacks; namely the problem of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network load balancing whenever the selec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mobile terminal (MT) and the problem of scalability and unknown operator's management policy whenever the selection is rather controlled by the network.In this article, first we propose a MIH based approach for handover initiation and preparation for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 The proposed framework is based on the principals of IEEE 802.21 for context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optimized handover decision making. Second, we propose a new architecture and new network selection scheme that explicit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rrent resource usage and the user preferences. Furthermore, our solution ensures the selection of the most suitable network for each flow whil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its expectations in terms of QoS. A feasibility study of implementing a new architecture on a single MT is evaluated by using typical scenarios and using various algorithms. Thanks to the introduced function entities and modules in the proposed architecture, network utilization balancing and user and application expectations, which are successfully assured without operator interven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best meets the common quality requirements.  相似文献   

18.
罗静  彭海英  唐红 《计算机工程》2009,35(9):104-106
采用NS2对运行在MANET环境下的TCP Veno的性能进行仿真测试,仿真结果表明,在有背景流、随机丢包且存在拥塞的 MANET网络中,TCP Veno的性能优于TCP Reno,且背景流越大、达到拥塞的时间越短、随机丢包越大,TCP Veno的优越性就越明显。但2种协议的兼容性较差,导致数据包的重传率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