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1999年2月推出腾讯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腾讯QQ之后,2005年9月9日,腾讯公司又正式推出企业级实时通信软件RTX腾讯通,至此,腾讯公司已实现从“个人即时通信”向“企业即时通信”的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了以腾讯QQ独领“个人即时通信”市场、腾讯RTX拓展“企业即时通信”市场以及提供娱乐咨讯服务等三大战略发展方向,正逐步实现其“创一流互联网企业”的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2.
乐宁 《通信世界》2007,(16A):26-27
中国网通近日推出基于小灵通的即时通信业务“灵信”,再一次把即时通信的应用推向高潮。截至目前,中国通信业的四大运营商中只有中国电信尚未推出相关业务。中国移动所推“飞信”及中国联通所推“超信”都正在一步步走入人们的生活。相比目前人们正在使用的诸如QQ、MSN等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电信运营商所推的把手机和IPC结合为一体的移动即时通信正在以它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分析现在,展望未来,中国已悄然进入移动即时通信时代。[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即时通信最初是由AOL、微软、雅虎、腾讯等独立于电信运营商的即时通信服务商提供的。但随着其功能日益丰富、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即时通信增强软件的某些功能如IP电话等,已经在分流和替代传统的电信业务,使得电信运营商不得不采取措施应对这种挑战。2006年6月,中国移动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即时通信工具——Fetion,中国联通也将推出即时通讯工具“超信”,但由于进入市场较晚,其用户规模和品牌知名度还比不上原有的即时通信服务提供商。  相似文献   

4.
中国网通近日推出基于小灵通的即时通信业务“灵信”,再一次把即时通信的应用推向高潮。截至目前,中国通信业的四大运营商中只有中国电信尚未推出相关业务。中国移动所推“飞信”及中国联通所推“超信”都正在一步步走入人们的生活。相比目前人们正在使用的诸如QQ、MSN等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电信运营商所推的把手机和PC结合为一体的移动即时通信正在以它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分析现在,展望未来,中国已悄然进入移动即时通信时代。  相似文献   

5.
中国网通近日推出基于小灵通的即时通信业务“灵信”,再一次把即时通信的应用推向高潮。截至目前,中国通信业的四大运营商中只有中国电信尚未推出相关业务。中国移动所推“飞信”及中国联通所推“超信”都正在一步步走入人们的生活。相比目前人们正在使用的诸如QQ、MSN等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电信运营商所推的把手机和PC结合为一体的移动即时通信正在以它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分析现在,展望未来,中国已悄然进入移动即时通信时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网通近日推出基于小灵通的即时通信业务“灵信”,再一次把即时通信的应用推向高潮。截至目前,中国通信业的四大运营商中只有中国电信尚未推出相关业务。中国移动所推“飞信”及中国联通所推“超信”都正在一步步走入人们的生活。相比目前人们正在使用的诸如QQ、MSN等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电信运营商所推的把手机和PC结合为一体的移动即时通信正在以它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分析现在,展望未来,中国已悄然进入移动即时通信时代。  相似文献   

7.
中国网通近日推出基于小灵通的即时通信业务“灵信”,再一次把即时通信的应用推向高潮。截至目前,中国通信业的四大运营商中只有中国电信尚未推出相关业务。中国移动所推“飞信”及中国联通所推“超信”都正在一步步走入人们的生活。相比目前人们正在使用的诸如QQ、MSN等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电信运营商所推的把手机和PC结合为一体的移动即时通信正在以它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分析现在,展望未来,中国已悄然进入移动即时通信时代。  相似文献   

8.
除中国电信立足集团客户并未打算推出即时通信业务外,移动“飞信”、联通“超信”和网通近日推出的“灵信”已登陆我国IM市场。按照网通的说法,“灵信”不但可以让小灵通和网通宽带用户使用即时通信产品,而且还可以为今后3G终端提供更具商业价值的增值业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除中国电信立足集团客户并未打算推出即时通信业务外,移动“飞信”、联通“超信”和网通近日推出的“灵信”已登陆我国IM市场。按照网通的说法,“灵信”不但可以让小灵通和网通宽带用户使用即时通信产品,而且还可以为今后3G终端提供更具商业价值的增值业务。  相似文献   

10.
即时通信(InstantCommunication)源自ICQ。4位以色列籍年轻人在1996年7月成立了Mirabilis公司,并于同年11月推出了全世界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ICQ(目前ICQ已经归AOL旗下所有),意为“我在找你”——“ISeekYou”,简称ICQ。从1999年腾讯推出QQ算起,即时通信在中国的发展已有7年左右,目前已经过了萌芽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行业增长率达到50%,已经形成了收入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的不可忽视的市场。目前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都同时为即时通信用户。国内面向个人的即时通信产品主要为腾讯QQ,微软MSN,网易泡泡,搜狐Q,新浪UC,ICQ,…  相似文献   

11.
《新潮电子》2005,(21):52-52
与中国通信市场有着相当深厚情绪的摩托罗拉(MOTOROLA),这次又走在了前面。在中国联通刚刚开始在全国开展“即时呼”业务之际,即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Push-To-Talk时,摩托罗拉便率先推出了3款具备“即时呼”功能的CDMA手机,型号分别为V820P,V32和C363,全面涵盖了高,中,低端CDMA手机市场。  相似文献   

12.
1.发展概述 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e,IM)自1998年面世以来,只经历短暂的时间便在广大互联网用户迅速推广。从1999年腾讯推出QQ算起,即时通信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7年左右的时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宽带用户数的迅速增长,中国即时通信用户数量一直猛增。  相似文献   

13.
新华网消息,美国雅虎公司于上月日推出新版邮件服务,将即时聊天软件“雅虎通”嵌入邮件服务。  相似文献   

14.
徐玉 《通信世界》2007,(16A):28-29
从十多年前开始,互联网界就开始关注即时通信,按照当时的预测,即时通信由于拥有实时性、跨平台性、成本低、效率高等诸多优势,会成为网民们最喜爱的网络沟通方式之一。事实上,互联网上的即时通信业务在互联网普及率以及宽带接入普及之前的发展并没有预计那么迅猛,而从2000年全球宽带接入进入发展高峰期后,“永远在线”成了很多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即时通信真正发挥了自身优势,迅速在互联网网民中普及,全球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迅速扩张  相似文献   

15.
《移动通信》2010,(5):96-96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在巴塞罗那举办的移动通信世界大会上推出了其“洞察与体验框架(Insight&Experience Framework)”,帮助服务提供商为客户带来真正个性化的服务体验。该框架支持服务提供商从自身网络的客户数据中获得即时的、可供参考的实用信息。该框架将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的咨询与系统集成专长与软件产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就在TOM、265等雄心勃勃杀入即时通信领域,与腾讯QQ、微软MSN交战正酣之际,一则消息让众SP们心头一凉,据透露,中国电信酝酿已久的即时通信产品“CALLME”(烤米)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而该产品的“杀手锏”便在于能够提供PC与固话,小灵通之间的话音互通。从运营商搭台,SP唱戏到运营商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这一变化必将引发整个即时通信产业链的一场大变革和大洗牌,而原来习惯了做主角的SP们也必然需要重新定位自己,才能在与运营商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月13日,以色列 VCON 通信有限公司推出最新 IPNexus 视频即时通信协作软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员工即时通信的需求。IPNexus 视频即时通信协作软件具有即时信息交流、即时公告、即时表决三大功能,也可以随时进行多方即时信息会议,由于整套系统都安装在企业自己的服务器上,日常交流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都得到了充分保障,完全避免了使用公网上的即时通信  相似文献   

18.
宿建光 《通信世界》2004,(11):44-44
近日,诺基亚举行“无线一键通”新闻发布会,在中国正式推出该项业务,会上,笔者亲眼目睹了该终端方便的即时通话和快速的信息发布功能。“无线一键通”(Push totalk over Cellular,简称PoC)并不是通信业一项高新技术,但它却是一种满足不同通信需求的全新的服务方式。PoC是一种快捷、直接的通信服务,类似于对讲机或通话器。它基于目前覆盖非常广的GPRS网络。“无线一键通”相比我们日常使用的移动电话有如下的新功能:一键通改变了人们使用移动电话“一对一”的传统通话方式,用户能够与任何地方的多个用户进行“一对多”的即时通话。这种通…  相似文献   

19.
宿建光 《通信世界》2004,(26):28-28
今年年初,一种新的即时通信业务——“无线一键通”(Push to talk over Cellular,简称PoC)正式登陆中国。由于“一键通”带来全新的通信方式,包括诺基亚在内的不少移动通信巨头纷纷把此项业务瞄准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20.
日前,固网运营商网通宽带在线推出面向网通所有用户的综合即时通信服务“灵信”。这是继中国移动“飞信”与中国联通“超信”后,又一个电信运营商悍然入侵QQ和MSN即时通讯(IM)工具市场的“捞过界”举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