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乙苯催化氧化合成苯乙酮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乙苯催化氧化合成苯乙酮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杂多化合物、过渡金属络合物、金属原子簇化合物、金属卟啉化合物及分子筛催化剂对乙苯选择氧化反应的催化效果和特点。结果表明,钼钒磷杂多化合物及钴络合物是乙苯催化氧化反应的理想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杂多化合物催化剂催化酯类反应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杂多化合物由于具有准液相和超强酸性的特征,广泛用于各种酯类反应。杂多酸作为均相催化剂催化酯类反应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但存在反应产物和催化剂分离问题。采用杂多酸盐及以活性炭、SiO2、TiO2和MCM-41等负载的杂多化合物多相催化酯类,催化剂不仅具有很高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同时易于同产物分离,克服了均相催化的缺点。  相似文献   

3.
有关硒钒杂多化合物的应用很少见诸报道。本文以催化合成乙酸乙酯和乙酸两个实验为基础 ,对硒 -钒类杂多化合物 (NH4 ) 7[HSe4 V1 0 O37]· 9H2 O的催化性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其催化性能优于传统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杂多化合物的催化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为清  王东辉 《化工进展》1997,(3):21-24,29
本文讨论了杂多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电子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并对杂多化合物的酸催化和氧化还原催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有机硼化合物作为重要的有机反应中间体和药物分子,其合成方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纯水中二价铜催化的α,β-不饱和化合物硼加成反应,提供了一种高效构建碳硼键的方法,符合绿色化学和环保的需求。从非手性和手性两个方面,总结了纯水中二价铜催化的α,β-不饱和化合物硼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具体的反应条件、方法和反应机理,并对今后纯水中二价铜催化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磷钨杂多化合物结构对柴油氧化脱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Na4P2O7·10H2O,Na2WO4·2H2O和WO3为原料,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多种不同化学成分的磷钨杂多化合物(TPHC)。通过以所合成杂多化合物为催化剂进行了柴油氧化脱硫实验,并对杂多化合物的结构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磷钨杂多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催化性能。通过分析发现磷钨杂多化合物的催化性能与端氧Od的活性有关,Od活性越高,其得失电子能力越大,相应的磷钨杂多化合物催化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7.
将甲苯液相均相选择性催化氧化反应的催化剂分为:过渡金属盐、杂多化合物、过渡金属配合物、非金属化合物、复合催化剂等,对反应条件、结果和机理进行了总结。杂多化合物或金属卟啉参与反应时,反应条件较温和,对苯甲醛和苯甲醇的选择性高。复合催化剂通常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而且,当催化剂由非金属催化剂和金属催化剂组成时,对产物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金属催化剂部分。此外,以甲苯侧链的氧化为重点阐述了反应机理,指出开发更高效的复合催化剂和粗甲苯的氧化工艺是今后的发展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Keggin结构钼钒磷杂多化合物催化氧化乙苯合成苯乙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一系列具有Keggin结构的钼钒磷酸铵杂多化合物,并以它们作催化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催化乙苯氧化合成苯乙酮。研究发现,在该反应中,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且杂多化合物的钒原子数增加,其催化氧化活性增强,在优化条件下,乙苯转化率达81.7%,苯乙酮选择性为100%。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术了杂多化合物作为酸催化剂,催化烷基化和去烷基化反应、缩聚反应、水合和失水、酯化和醚化反应;以及作为氧化催化剂,在烯烃、芳烃、酚的氧化和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表面杂多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合成精细化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新型绿色催化剂杂多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杂多化合物在催化氧化、烷基化、异构化等石油化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和发展前景做了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水滑石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叙述了水滑石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进行了评价;介绍了水滑石材料作为催化剂在苯酚羟化反应、烯烃环氧化反应和甲醇氧化反应等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应用。认为类水滑石化合物的独特结构和理化特性,元素组成在宽范围内的可调变性,以及优良的催化性能奠定了这类材料有可能成为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工业催化剂的基础,并在未来的绿色氧化工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技术进行了综述.对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波提取、半仿生提取、酶法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进行了论述,并对大孔树脂吸附分离、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膜分离、高速离心分离、分子蒸馏、双水相萃取在天然有机化合物分离上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刘刚  李晓燕 《化工时刊》2007,21(11):47-57
喹唑啉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其合成新方法也层出不穷。就近几年来有关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微波法、闭环法、一锅法合成喹唑啉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以对位取代苯甲酸与氨基酸酯生成酰胺,然后肼解、闭环得到嗯二唑酮,最后胺解得到目标化合物。合成的化合物经过IR、MS和H—NMR结构表征。这些化合物在体外对氨肽酶N显示了较好的抑制活性,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为进一步研究APN抑制剂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卟啉及金属卟啉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佘远斌  孙志成 《化学试剂》2011,(9):769-772,784
系统地介绍了卟啉及金属卟啉类化合物在分子结构设计、合成方法和应用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展望.基于大量文献及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特别指出了这类化合物在合成方法上的改进以及在仿生催化烃类选择氧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煤中低分子化合物及对煤炭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的组成和来源、几种煤化学结构模型以及低分子化合物的主要研究方法。温和条件下的溶剂萃取和有机波谱法是研究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的有效方法,低分子化合物游离或镶嵌在煤大分子主体结构中,明显影响煤的成焦性能、加氢液化以及其他加工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
贾红圣 《化工时刊》2014,(11):30-31
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设计方法一般从剖析有机物的化学结构入手,然后考虑其合成方法。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方法一般有四种,重点介绍了倒推法来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并列举了若干有机化合物设计合成路线的成功例子。  相似文献   

18.
酚类化合物的提取是实现煤焦油高附加值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掌握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布情况、结构特点有助于高效分离方法的开发。针对煤焦油中粗酚的提取及精制,本文综述了碱液抽提法、溶剂萃取法和新型分离方法3类粗酚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粗酚精制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不同粗酚提取、精制方法之间的优势与不足。系统阐述了光谱法、色谱法及核磁共振法3大类酚类化合物组成结构鉴定方法。探讨了该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认为酚类的分析鉴定需将多种先进手段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其组成及结构;粗酚的提取可以加快环保高效萃取剂的优选,推动新型萃取法的应用进度;粗酚精制在重点开发间、对甲酚及混合二甲酚高效提纯工艺的同时,加强高级酚提取的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19.
卫娜  吕浩然  刘美凤 《广东化工》2012,39(9):99-100
研究决明子降血脂的化学成分,为确定决明子中降血脂有效成分提供依据。对决明子7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分离方法进行分离,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等光谱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并鉴定了4个单体化合物。其中从石油醚部位获得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从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橙黄决明素(Aurantio-obtusin,Ⅲ)和钝叶素(Obtusifolin,Ⅳ)。  相似文献   

20.
A knowledge of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present in an oil sample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relative to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process design, the current oxidative state of the oil, as well as the concentration and presence of important flavor volatiles in the oil. Volatile compounds from supercritical fluid-extracted oils were analyzed by 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 (GC) methods to determine if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volatile profiles when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desorption were used. Canola, corn, soybean and sunflower seeds were extracted with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at 8000 psi and 50°C. Tenax porous polymer traps, attached at the exhaust port of the SFE apparatus, were utilized to collect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during the extractions. The volatile compounds on the Tenax trap were desorbed onto a GC column by both thermal and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iques. Desorption temperature for the thermal method was 150°C, while conditions for the SFE technique were 50°C and 2000 psi. The lower-boiling volatiles from each oilseed were greater when desorbed by thermal means from the Tenax than by SFE; however, SFE desorbed the highermolecular weight compounds that were not removed by the thermal desorption method. Hexanal tended to be desorbed in comparable amounts by both methods. The SFE-based desorption technique provides a unique analysis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oth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compounds, as well as executing desorption under nonoxidative, low-temperature conditions that do not contribute to the degradation of lipid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