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PIC单片机和LM35温度传感器的高精度恒温控制系统,给出了其硬件设计.针对被控对象具有大时滞,非线性的特点,系统采用了模糊算法对温度进行控制.实验证明该系统达到了较高的测量精度和良好的控制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棚蔬菜突破了季节的限制,能够在一年四季提供各种新鲜蔬菜,但温度的剧烈变化往往影响蔬菜的生长。针对蔬菜大棚复杂的温度环境,基于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模糊温度控制器,它通过对模糊信息的处理,实现对大棚的恒温控制,文中详细介绍了基于单片机的模糊温度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5.
水浴温度控制普遍存在滞后、超调、波动性大等特点,且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一般采用模糊控制器实现对水浴温度的控制,但模糊控制规则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其控制性能往往达不到客观要求。研究遗传算法在模糊控制规则寻优上的应用,将其和文化算法相结合,构成一种具有双层协同进化机制的文化遗传算法,采用专家经验的知识信息构成信仰空间作为指导方向,然后在群体空间中进行遗传算法操作,选取群体中适应度值较高的个体更新信仰空间,再通过迭代优化,得到适应度值高的个体,将其作为优化的模糊控制规则。仿真实验表明,优化后的规则在控制过程中的动态温度跟踪和稳态误差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7.
模糊温度控制器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控制是一种鲁棒性很强的控制方法.本文运用两输入单输出的模糊控制模型,对被控对象的温度偏差、温度变化率和控制输出进行了具体的模糊化;并根据模糊集合理论的计算结果和被控对象的特点得出精确化的模糊控制表.在此基础上,用单片机实现了该模糊控制器.实际温度控制实验表明该控制器对不同被控对象的控温精度可达±0.05℃. 相似文献
8.
9.
介绍一种以模糊控制原理为编程思想,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来实现温度智能控制的方法。重点介绍了控制方案和控制语言,给出了程序框图。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可靠,调节时间短,抗干扰能力强,并且控温系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
调制式热分析是一种现代化的热分析测量方法,而正弦调制式温度控制是实现调制式热分析的必要手段.本文着重讨论实现正弦调制式温度控制的必要条件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模糊Smith智能温度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模糊PID控制与模糊自适应Smith预估控制的优点,提出了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用模糊控制方法设计了改进型Smith预估器的滤波时间常数,并制定了其整定规则和参数的模糊自适应调整机构。仿真研究表明,模糊Smith智能控制能改善参数时变的纯滞后系统的控制性能,提高系统控制时的鲁棒性与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温度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是孵化机系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系统中的被控对象不能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为了提高温度控制精度和稳定性,采用模糊控制方法设计模糊控制器并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对模糊规则的仿真说明规则较合理,对系统的仿真表明模糊控制器超调量较小,调节时间大约为20秒,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新型低温温控装置用以解决电子设备在低温不能启动及性能不稳定的问题。介绍了低温温控装置的工作原理及详细方案,并借助理论计算与热分析软件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确定了低温温控装置中各部分的最佳参数。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与工程实际验证,新型低温温控装置性能可靠,能够很好解决电子设备的低温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温窑炉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了碳纤维生产过程中对温度进行模糊控制的思想,并详细地描述了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控制器取得了良好的控温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工业上所需精度的温度检测与控制,以MSP430F149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一种实现温度自动调节的温度控制器,给出控制器的硬件结构框架与软件设计方案。着重介绍了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通过该模糊控制算法,温度可达到自动调节。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17.
在退火炉控制系统中,常规的PID控制器及传统的模糊控制器难以达到理想的温度控制效果,针对常规PID控制器或者模糊控制器在控制具有非线性、纯滞后、时变特点的退火炉温度时存在的缺点,文中提出一种结合模糊控制器和PI控制器优点的模糊-Pl退火炉温度控制策略。文中对该模糊-PI控制器进行详细的设计,并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算法进行建模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动态响应快、超调小、稳态精度高、鲁棒性好。模糊-PI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非常适合参数时变的大滞后退火炉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8.
19.
20.
针对基因芯片分析系统的要求,基于自适应技术和模糊控制方法,本文设计了一种智能温度控制器,经仿真、实践表明,其在一定的模型误差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控制品质和鲁棒性,有效地改善了基因芯片核酸分子的杂交质量。经大量临床试用表明,对病情的分析、识别准确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