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孙炳元 《盐业史研究》2008,(3):F0002-F0002
江苏盐城是我国东部沿海自古出产海盐以盐名城的江苏沿海中心城市,还是以“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新四军革命纪念地和海盐文化展示研究中心为主要形象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串场河是宋代起盐民开凿的串通境内南北各个盐场的运盐河道。如今,盐城市政府已着手将流经市区的河道建成串场河景观带,其第一期工程园林式的“串场河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已建成开放,现撷取部分代表性景点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盐文化与盐城城市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蕴丰厚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充分反映出了盐城的城市之魂、城市之根就是海盐文化。盐城海盐生产发展史折射出中国海盐文化的缩影,咸卤浸泡过的地域文化符号彰显了中国海盐文化的积淀,风格独特的盐城城市精神传承于中国海盐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海盐生产自古至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汉唐时期的海盐生产技术及生产规模,较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文在比较了汉唐时代的海盐生产,详细论述唐代海盐生产的同时,对长期困扰学术界的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论断,指出:中国古代盐业生产的第一阶段是淋卤制盐,不是直接煮海水为盐。  相似文献   

4.
《美食》2009,(5):79-79
为进一步传承海盐文化,丰富市民美食生活,彰显盐城独特人文环境魅力,提升区域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盐城将在518中国盐城经贸洽谈会壁海盐文化节期间组织开展第二届中外名小吃美食节。  相似文献   

5.
盐城市草堰古盐文化保护区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自古盛产海盐,《史记》载:“东楚有海盐之饶。”自黄帝时代“以海水煮乳为盐”始,海盐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史上,劳动人民在生产海盐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盐文化,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岁月的沦桑、现代文明的冲击、地方经济的发展等使得古盐文化的遗  相似文献   

6.
江苏连云港地区淮盐生产活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本地区,经历了煮海为盐、晒海为盐和现在的塑苫晒盐等历代各种海盐制作工艺。淮盐文化生态产业园区旨在打造成为连云港市最大的文化产业项目、江苏省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总宗旨的项目主题公园、中国淮盐文化生态保护基地、海盐文化创意产业园、海盐文化生态休闲游览地、国家AAAA级景区,成为连云港市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带动商贸服务业同步发展。本项目分淮盐遗产保护区、淮盐文化体验区、创意产业园区三大板块,总占地1150亩。其中淮盐遗产保护区占地50%,贯彻了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理念,即原生态地保护展陈淮盐遗产。盐场、盐工,日常制盐、运盐活动,盐工生活等相关遗产。整个园区策划体现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江苏,濒临黄海,滩涂宽广。海岸线自长江北口向北延伸,抵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长953.8759公里,为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之一。江苏沿海自古盛产海盐,《史记》载:“东楚有海盐之饶。”自汉唐以来,盐业已成为江苏沿海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实行抑制农业、发展盐业的政策,确保盐业在沿海经济中的地位。随着黄河夺淮及苏北沿海岸线的迅速东迁,享誉海内的淮南盐场日渐衰弱,淮北盐场由此崛起,直至今日仍为我国四大海盐生产基地。本文根据作者数年所集之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与考察,对江苏沿海滩涂带的盐业开发历史作初步研究,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8.
由江苏省盐城市委党校梅德很副教授和江苏省新滩盐场场长扬廷华、副书记张铭同志共同主编的一本专门研究我国沿海盐场发展问题的新书——《沿海盐场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最近已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盐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建国以来,盐业的生产、建设和运销都有了很大发展,1994年全国产盐2821万吨,为1949年的10倍,其中占全国总量70%左右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沿海盐场作为生产海盐的企业,为中国盐  相似文献   

9.
清代及民国时期江苏的盐政盐税沈敏,卢正兴江苏的海盐生产,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的吴王阖庐时期。至战国时代,成为重要的海盐产地,且为齐国称霸中原提供其巨大财力。此后经历代开发,独执海盐生产之牛耳。清代初年,江苏盐业沿用明代纲法。并稍作改进.即盐引每年由政...  相似文献   

10.
李捷 《苏盐科技》2002,(3):44-44
江苏盐场是中国古老的四大海盐场之一,素以“粒大色白”的淮盐品牌而闻名遐尔,她建于唐,产于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深遂的文化内涵,她不仅是历代王朝集财的主要来源,也是建国后我国的经济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盐,小小颗粒,晶莹剔透,被奉为五味之首、百味之祖。无论是在日常生活里,还是在工业领域中,盐都占据一席之地。盐的来源、生产、应用,以及对其的研究形成了所谓的盐文化。盐一般可分为井盐、池盐、海盐等等。在我国,海盐文化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命脉,因此关于海盐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研究海洋文化,潍坊学院申请并成立了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海盐文化研究基地",将其研究成果集成  相似文献   

12.
海盐生产对盐城的影响十分深远,盐城的集镇布局和海盐生产密不可分,本文试从海盐的生产方式对盐城古集镇布局影响来讨论盐城古集镇布局的形成,以草堰镇的形成、发展、现状为例。  相似文献   

13.
根据江苏海盐区分晒结晶工艺,通过分析现行收盐方式的不足,提出了“分扒”收盐方法,并对其可行性及其优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0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潍坊学院海盐文化研究基地"主办,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海盐文化与盐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潍坊学院召开。来自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盐业史专业委员会、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四川理工学院、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等21个学术机构和高  相似文献   

15.
《盐业史研究》2014,(2):F0002-F0002
<正>潍坊学院"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的前身是2003年成立的"潍坊学院海盐文化研究中心"。2011年6月28日,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在原"潍坊学院海盐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潍坊学院"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幕地在学术方向凝练、研究成果发表(出版)、科研立项和成果获奖、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二历十年寒署,经调整组合,基地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成熟的学术研究方向以于云汉教授为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盐业史专业委员会.冬,国务院批建的中国海盐博物馆正式挂牌,“海盐与人类”学术论坛在盐城举行,一系列盐文化活动盛大举办,在中国盐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的华章. 盐业史专业委员会成立 该委员会的筹备有一个较长的过程.21世纪初,海内外专家即呼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专门研究盐业史的学术组织,南京《江海学刊》、自贡《盐业史研究》等刊和中央电视台、台北中央研究院等机构对此作出反应.2001年5月,扬州大学教授黄俶成应邀到台北中央研究院讲扬州盐商与扬州学派的关系.2004年在武夷山召开的中国商业史年会上,到会的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委托副会长黄做成筹办此事.  相似文献   

17.
3月9日,苏北首届家纺业发展论坛在盐城举办。论坛由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政府、盐城市经贸委、盐城市纺织工业协会主办,江苏悦达纺织集团、盐城白马纺织服装批发市场承办。会上,中国家纺协会副会长樊廷乙介绍了中国家纺产业现状,提出“销售催生市场,市场促进产业”的概念。盐城市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总经理朱如华从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角度比较了盐城纺织及家纺产业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江苏是全国重点海盐产地,盐城、连云港两市则是主产区。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工业用盐价格放开和小额工业盐面临产销对接以及食盐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在利益的驱动下,私盐案件不断发生,且有蔓延的趋势。因此,加强产销结合地区盐产品源头管理,不仅有利于减少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稳定食盐市场秩序,更有利于全民补碘,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代盐产量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的盐业生产主要有海盐、池盐和井盐三种类型。此外还有煮碱土和水柏柴灰为盐的,也有直接开采的矿盐生产,但在整个盐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极小而且后来官府严厉禁止这些难以控制的非“正规”化生产,只允许前三种类型的生产存在。所以,本文专就海盐、池盐和井盐的年产量进行探讨。 一、海盐产量 海盐产量最高的是扬州海陵监。“海陵盐监,煮盐六十万石,而楚州盐城、浙西嘉兴、临平两监所出次焉。”楚州盐城县“每岁煮盐四十五万石”。其他产地的产量不清楚。《旧唐书》卷49《食货下》载:“(刘晏)代第五琦领盐务,其法益密。初年入钱六十万,季年则十倍其初。”《新唐书》卷54《食货四》说:“晏之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舟山古代海盐生产、贮存以及盐业管理历史着手,对舟山海岛的盐文化地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探讨盐亭、盐灶、盐盘、盐仓、盐廒、盐厂、盐墩等海盐生产管理要素对舟山地名文化的影响,其中盐墩、盐厂对舟山海岛地名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相关的盐文化地名数量最多、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