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庆油田注聚井解堵增注技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三次采油过程中,随着聚合物注入体积的增加,注聚井堵塞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是:注入压力高、达不到配注、间歇注入等,严重影响聚驱效果。注聚井解堵增注技术分析了聚驱注入井注入压力上升的主要原因及注聚井堵塞规律,并根据注聚井近井地带堵塞物的成分分析,研制出新型注聚井解堵剂配方;为减少注聚井解堵后因聚合物的再吸附而重新堵塞,研究了注聚井油层保护技术,形成了既能防止聚合物在油层孔隙表面的再吸附,又能通过竞争吸附将吸附在油层孔隙表面的聚合物驱替掉的油层保护剂配方。该技术现场试验22口井,从解堵施工到油层保护等方面技术完善配套,现场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萨北开发区北三西区块注聚后期,由于井组间受效的不均衡,造成部分注入井注入压力高,油井地层压力上升。为了更好的改善驱油效果,均衡受效,降低注入压力和地层压力,在北三西区块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采取周期注聚的调整对策,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效果。本文通过萨北开发区北三西区块周期注聚的实践,总结了周期注聚初期的动态特征,取得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为摸索渤海早期注聚驱油田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 为后续挖潜提供帮助, 基于储层薄片、压汞等实验资料制作非均质微观孔隙刻蚀模型, 对早期注聚后的残余油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开展室内微观驱替实验。围绕注入速度和注入体系两大影响因素, 分别设计了水驱、早期注聚低浓度聚合物驱、早期注聚高浓度聚合物驱、早期聚表二元复合驱等4种注入体系分别在低速驱替和高速驱替两种情况下的8个非均质微观模型实验方案。分析了注入速度和注入体系对膜状残余油、Y状残余油、柱状残余油和簇状残余油分布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注入体系中, 簇状残余油受注入速度影响最大, 在水驱和早期注聚低浓度聚合物驱中, 提高注入速度可以有效提高波及系数, 减少残余油分布, 而在早期注聚高浓度聚合物驱及二元复合驱中, 注入速度提高对残余油形态及分布影响不明显; 在不同注入体系驱替后, 残余油主要形态均不同, 在低注入速度下, 不同体系对降低簇状残余油影响依次为:聚表二元复合驱>高浓度聚驱>低浓度聚驱>水驱。通过微观孔隙模型研究早期注聚条件下剩余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影响因素, 可为早期注聚驱油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鉴于现有注聚参数优化方法针对性不强、计算精度低等问题,文中首次建立了聚合物驱注聚参数分阶段优化决策方法。根据含水率变化特征曲线,将聚合物驱阶段划分为见效前期阶段和见效高峰阶段,将见效速度和含水率下降综合系数分别作为2个阶段注聚参数的优化目标函数。通过关联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确定影响见效速度和含水率下降综合系数的主控因素。基于数值试验和遗传算法手段,得到主控因素与注入参数的对应矩阵,运用响应曲面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见效前期阶段和见效高峰阶段聚合物注入质量浓度、注入速度、段塞尺寸等注聚参数的优化决策模型。渤海S油田的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的操作性强,计算精度高,可实现注聚单井不同阶段的注入参数个性化设计,对于现场精细注聚管理、提高注聚质量和改善注聚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注聚井注入状况诊断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室内试验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引起注聚井注入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单井动态预测结果和实际注入动态曲线对比判断聚合物注入状况的方法,建立了预测注聚井注入动态的预测模型,并对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评价了现场应用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际注入动态曲线对比,可以初步判断待措施井有无近井地带堵塞,为提高注聚井压解堵措施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渤海注聚油田的井口注入压力界限是在油田早期注水时计算得到的,开始注聚后,由于注入流体的性质发生改变,原有的井口注入压力界限已不适用当前的注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配注。采用压力节点分析方法,优化计算参数,对注聚井井口注入压力界限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油田注聚井井口注入压力界限较原给定的井口注入压力界限(10 MPa)提高幅度可达23.2%~52.3%。研究成果为适时调整注聚阶段的井口注入压力界限、提高配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单管分注工艺。聚驱单管分注工艺实现了在井口同一注入压力下,对中、低渗透层加强注聚,又可利用配注器产生节流损失,降低高渗透层的注入压力,限制注入量,从而达到了分层配注的要求。管柱主要由封隔器、配注器等井下工具组成。单管双层分注管柱。在井口同一压力下实现单管双层分注。通过配注器控制高渗透层的注入量,加强中、低渗透层的注入量。单管三层分注管柱。在井口同一压力下实现三层同时注入。管柱通过配注器对三个层段进行分层控制。工艺特点是配注器节流损失可达到2 5MPa ,对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损失率小于5 %。聚驱单管分注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8.
海上油田早期注聚开发特征及注入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海上油田开发平台寿命的时效性和开发投资的风险性,决定了海上油田实施聚合物驱技术应突出一个"早"字。针对渤海典型油田油藏特点,通过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海上早期注聚的注入时机、注入压力特征、注入方式和开发效果。研究表明,与陆地传统聚合物驱模式相反,海上油田早期注聚的注入方式适宜先注低浓度聚合物溶液后注高浓度聚合物溶液的组合驱替方式,以达到将聚合物驱注入时机提前和使油田开发全过程保持较高的注采速度的目的。早期注聚开发模式在L油田现场实施后,采油速度一直维持在近3%,使油田保持了较旺盛的生产能力,证明海上油田实施早期注聚及其开发模式是可行和高效的。  相似文献   

9.
绥中36-1油田注聚井注入压力高原因分析及增注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中36-1油田注聚井注入压力高导致欠注井的比例占到35%.造成注聚井注入压力高的原因主要为:储层岩石胶结疏松、泥质杂基含量高,微粒易运移;早期注水已使储层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聚合物的吸附滞留造成近井地带堵塞;现阶段井口平台注入水水质不达标;高浓度聚合物母液与配注用生产污水不完全配伍;过滤系统精度不够,大颗粒絮团或聚合物鱼眼随注入水进入地层.可通过严格控制注入水水质、确定最佳清污混注比例以及在注聚系统加多重滤网过滤消除注聚井外来物质堵塞,并采用复合型化学解堵剂进行解堵,从而达到增注目的.  相似文献   

10.
张善平 《河南石油》2008,22(1):61-64
聚合物驱分层注入技术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笼统注聚井存在注入剖面不均匀、层间矛盾突出、中低渗透层得不到有效动用等影响聚驱开发效果的问题。为此,在聚合物驱的过程中对层间矛盾突出的注入井采取分层注聚措施。目前已有302口注入井分层注聚。占总数的37.6%。实际结果表明,分层注聚对聚合物驱最终采收率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到油层适应性与分层注入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处于不同注聚阶段的分层注聚井的油层动用状况、动态变化特征及生产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分层井的选井原则及分层时机,分析了目前分层注入工艺的适应性与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聚合物分层注入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海上非均质稠油油田聚合物驱效果,采用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特性黏数1800 m L/g、疏水基含量0.8%),通过双管并联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渗透率级差、注聚浓度、注聚时机对渤海稠油油藏早期注聚剖面返转的影响规律,比较了交替注入聚合物的类型和浓度、交替次数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适用于早期注聚(含水率小于80%)、渗透率级差小(﹤6)的油层条件,聚合物良好的注入性和合适的流度控制作用对提高稠油聚合物驱采收率十分重要;弱凝胶体系和聚合物体系交替注入对高渗层伤害大,提高采收率效果差;在相同聚合物用量条件下,高浓度(2250 mg/L×0.15 PV)与低浓度聚合物体系(1750 mg/L×0.15 PV)交替注入2个轮次比单一段塞注聚(聚合物用量1200 mg/L·PV)提高采收率4.3%,渤海稠油油藏开展高浓度/低浓度聚合物体系交替注入可改善稠油聚合物驱效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双河油田北块Ⅳ1-3层系注聚井欠注和注入压力过高的状况,开展了聚合物注入特征的研究,其中包括聚驱过程中的注入速度、浓度、压力梯度、岩心渗透率和溶液黏度对注入性的影响。实验表明,注聚浓度对注入性的影响最大,注入速度对注入性的影响最小。渗透率对聚合物的注入性以及在储层中的传播能力均会产生影响,当岩心渗透率0.8μm~2时,机械捕集和吸附共同作用,岩心后部堵塞程度大于前部;当岩心渗透率0.8μm~2,聚合物溶液会进入到岩心深部,只有吸附发生作用,导致孔喉轻微堵塞。同时在注聚实验中岩样后部的压力梯度达到了最大值,说明在后部产生了堵塞。在现场实施聚合物浓度调节后,发现油田现场欠注下降率最大达到35%,说明可以有效改善注聚井注入性,是实现提压增注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八面河油田因长期强注强采形成的高渗透条带或大孔道使注聚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高浓度聚合物“窜流”的现象,借助数值模拟分析了大孔道层渗透率、大孔道层厚度和平面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的影响;并针对八面河油田的地层特点开展了堵剂的筛选研究和堵调工艺的优化研究,从而得出堵水调剖是贯穿注聚过程一项有效的封堵高渗透带、保证注聚效果的剖面调整措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考虑聚合物溶液的非牛顿性和海上注聚管柱的特点,提出了油管注聚和环空注聚情况下聚合物溶液摩阻计算方法,利用此方法对渤海S油田注聚井段进行了相关计算,指出了该油田注聚管柱中流体摩阻较大的管柱,并通过分析不同管柱和流体组合情况,指出了不同日注聚量情况下应采用的注聚管柱。在此基础上,对渤海S油田注聚井最大井口注入压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油田注聚井大部分注聚段在400 m3/d注入量时井口注入压力有0.5~1.5 MPa提升空间,在600 m3/d注入量时井口注入压力有1~3 MPa提升空间。建议海上油田注聚井实行"一井一策"精细化压力管理,避免统一限定注入压力上限带来的不利限制。  相似文献   

15.
注聚站的橇装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注聚工程地面投资,提高注聚综合效益,完成了注聚站的橇装化设计。该橇装化移动注聚站可实现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工艺的配注工作,并预留了三元复合驱接口。该注聚站优化了投、上料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解决了狭小空间内干粉的弥散、潮湿、结露问题,以及井组间注入压力相差较大时的比例稀释问题。注聚站整体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大大降低了地面工程投资。注聚站还可以整体搬移,设备的复用率高达90%。聚合物溶液的混配、熟化、喂入、注入、比例稀释、供配电、监控、化验及休息等各环节自成体系,机动灵活,组合方便。  相似文献   

16.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层聚合物驱工业性矿场试验过程中注聚井因注入压力高、井底附近聚合物滤积造成注入能力下降,甚至完全注不进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间歇注聚的机理,开展了间歇注聚矿场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进行推广。结果,使这些井基本上都恢复并保持了正常注入。这项工艺措施,对注聚区提高整体注入能力、保持注采平衡、改善驱油效果起到很好作用,对今后同类注聚井的技术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次采油过程中的注聚效果不仅影响着原油的采收率,而且关系到注采方案的调整和聚合物驱的开发管理等工作,为此开展注聚效果的评价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简要分析了常规注入剖面测井技术在注聚效果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之后,详细探讨了评价注聚效果的测井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大庆油田机械分层注聚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秀芬  刘伟 《特种油气藏》2007,14(4):13-16,25
大庆长垣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三次采油自1991年开始进入工业性矿场试验以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聚驱对象由主力油层转变为二类油层,并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先导性试验。聚合物驱可以扩大波及体积,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层间矛盾,必须进行分层注入,以改善聚驱效果,为此,大庆油田最早发展了双泵双管分注工艺管柱。随着聚驱对象的转变,渗透率降低,分注层段数增加,为适应不同时期聚驱开发的需要,聚驱分注技术以提高注聚效果和降低成本为目的,发展应用了双泵双管分注工艺、单泵双管分注工艺、单管同心环形降压槽分注技术、单管桥式偏心分注技术、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对聚驱注入剖面调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孤东油田七区西聚合物驱间歇注聚的矿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层聚合物驱工业性场试验过程中注聚井因注入压力高,井底附近聚合物滤积造成注入能力下降,甚至完全注不进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了间歇注聚的机理,开展了间歇注聚矿场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进行推广,结果,使这些井基本上都恢复并保持了正常注入,这项工艺措施;对注聚区提供注入能力,保证注采平衡,改善驱油效果起到很好作用,对今后同类注聚井的技术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注聚末期如何突破现有的技术和工艺,提高聚合物的利用率,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是聚合物驱油田开发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预交联颗粒调剖剂具有较好的体膨性能,调剖粒径、强度和膨胀倍数等可调,可有效地调整吸入剖面,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提高聚合物驱最终采收率。研究了注聚末期颗粒调剖技术的特点及选井选层方法,详细分析了萨北开发区注聚末期颗粒调剖后聚合物驱动态指标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