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述了环锭棉纺牵伸系统的牵伸形式、加压机构、牵伸元件及牵伸传动的技术发展状况.牵伸形式以有效控制纤维、减少浮游区长度、稳定牵伸为目的,并条由简单直线牵伸发展到附加压力棒曲线牵伸,粗纱由曲线牵伸、三罗拉双短胶圈牵伸发展到四罗拉双短胶圈牵伸,细纱现采用三罗拉长短胶圈牵伸、三罗拉双短胶圈牵伸及V形牵伸.牵伸加压机构由摇架加压向气动加压发展.罗拉、胶辊、胶圈等牵伸元件的纺纱性能也得到改善,适应新型牵伸形式和工艺的要求.牵伸传动向着传动合理、平稳、轻快及维护方便发展,出现电子牵伸系统.  相似文献   

2.
棉纺牵伸系统的技术进步(上)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阐述了环锭棉纺牵伸系统的牵伸形式、加压机构、牵伸元件及牵伸传动的发展状况.牵伸形式以有效控制纤维、减少浮游区长度、稳定牵伸为目的,并条由简单直线牵伸发展到附加压力棒曲线牵伸,粗纱由曲线牵伸、三罗拉双短胶圈牵伸发展到四罗拉双短胶圈牵伸,细纱采用三罗拉长短胶圈牵伸、三罗拉双短胶圈牵伸及V形牵伸.牵伸加压机构由摇架加压向气动加压发展.罗拉、胶辊、胶圈等牵伸元件的纺纱性能也得到改善,适应新型牵伸形式和工艺的要求.牵伸传动向着传动合理、平稳、轻快及维护方便发展,出现电子牵伸系统.  相似文献   

3.
为说明后区牵伸运用原则,从后区牵伸中纱条紧密度测定、有捻粗纱的匀伸作用、牵伸力与输出纱条不匀关系测定、不同牵伸分配、不同粗纱捻系数下前区牵伸力测定等方面分析,指出后区牵伸为前区主牵伸创造良好的牵伸条件;其实质是使喂入前区的牵伸纱条具有较均匀结构和必要紧密度,它产生的内摩擦力场强度与前区外摩擦力场强度分布相配合,共同形成胶圈牵伸良好而稳定的总摩擦力场强度分布,有利于成纱质量的提高;表明在此前提下,后区适当承担总牵伸的一部分可以减轻前区牵伸过大的负担,这就是后区牵伸运用原则。对罗拉直线牵伸、罗拉曲线牵伸和胶圈牵伸等各种后区牵伸型式进行了摩擦力场强度分布分析比较,指出单控制辊式VC型曲线牵伸是后区牵伸型式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可发挥前、后区牵伸潜力,其总牵伸能力达50~150倍,成为第三代大牵伸新水平,是后区牵伸型式技术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为说明后区牵伸运用原则,从后区牵伸中纱条紧密度测定、有捻粗纱的匀伸作用、牵伸力与输出纱条不匀关系测定、不同牵伸分配、不同粗纱捻系数下前区牵伸力测定等方面分析,指出后区牵伸为前区主牵伸创造良好的牵伸条件;其实质是使喂入前区的牵伸纱条具有较均匀结构和必要紧密度,它产生的内摩擦力场强度与前区外摩擦力场强度分布相配合,共同形成胶圈牵伸良好而稳定的总摩擦力场强度分布,有利于成纱质量的提高;表明在此前提下,后区适当承担总牵伸的一部分可以减轻前区牵伸过大的负担,这就是后区牵伸运用原则.对罗拉直线牵伸、罗拉曲线牵伸和胶圈牵伸等各种后区牵伸型式进行了摩擦力场强度分布分析比较,指出单控制辊式VC型曲线牵伸是后区牵伸型式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可发挥前、后区牵伸潜力,其总牵伸能力达50倍~150倍,成为第三代大牵伸新水平,是后区牵伸型式技术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探讨细纱机几种后区牵伸形式的特点及工艺优化配置。介绍了简单罗拉直线牵伸形式、V形曲线牵伸形式、V形曲线牵伸加控制辊牵伸形式和双胶圈牵伸形式等4种细纱后区形式性能特点。结合生产实践,对V形曲线牵伸加控制辊后区牵伸形式、双胶圈后区牵伸形式的工艺配置进行了优化试验。认为:V形曲线牵伸加控制辊后区牵伸形式、双胶圈后区牵伸形式对改善成纱条干和常发性纱疵,提高细纱牵伸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超大牵伸纺纱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成纱质量好等优点。超大牵伸条件下对纤维牵伸力进行研究,有利于改善成纱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利用TH558型超大牵伸细纱机,改变总牵伸倍数、中区牵伸倍数和罗拉加压进行纺纱试验。经分析发现:随着总牵伸倍数和中区牵伸倍数的增大,牵伸力变小,牵伸不匀率变大,牵伸变得不稳定,成纱质量变差。在牵伸力与握持力相适应的条件下,罗拉加压越大。成纱质量越好。  相似文献   

7.
唐文辉 《纺织器材》2012,39(5):5-8,25
为说明后区牵伸运用原则,从后区牵伸中纱条紧密度测定、有捻粗纱的匀伸作用、牵伸力与输出纱条不匀关系测定、不同牵伸分配、不同粗纱捻系数下前区牵伸力测定等方面分析,指出后区牵伸为前区主牵伸创造良好的牵伸条件;其实质是使喂入前区的牵伸纱条具有较均匀结构和必要紧密度,它产生的内摩擦力场强度与前区外摩擦力场强度分布相配合,共同形成胶圈牵伸良好而稳定的总摩擦力场强度分布,有利于成纱质量的提高;表明在此前提下,后区适当承担总牵伸的一部分可以减轻前区牵伸过大的负担,这就是后区牵伸运用原则。对罗拉直线牵伸、罗拉曲线牵伸和胶圈牵伸等各种后区牵伸型式进行了摩擦力场强度分布分析比较,指出单控制辊式VC型曲线牵伸是后区牵伸型式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可发挥前、后区牵伸潜力,其总牵伸能力达50倍~150倍,成为第三代大牵伸新水平,是后区牵伸型式技术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NWT狭缝式牵伸器、STP和摩登管式牵伸器、莱芬文丘里式牵伸器进行了气流参数试算 ,研究了气体初始参数、牵伸器结构几何参数、纺丝参数等对牵伸器气流参数和单丝受力的影响 ,设计出一种整体狭缝式牵伸器 ,讨论了各种参数对牵伸器性能的影响 ,为建立各种参数与牵伸器气流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和优化设计牵伸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当代细纱机新型牵伸装置的后区和前区牵伸工艺特性以及牵伸装置(牵伸形式、牵伸工艺、加压装置和牵伸元件)的今后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在分析牵伸理论和现有牵伸力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上,提供一种在棉纺细纱机后牵伸区测定牵伸力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对细纱机后区牵伸力进行在线检测。运用力学分析方法,导出了牵伸过程中后牵伸区牵伸力的数学模型;利用自主设计的牵伸力检测装置在棉纺环锭细纱机上进行了牵伸力检测。结果表明:此检测装置可以反映后区牵伸力的大小及波动情况,为棉纺细纱机后区牵伸力的在线检测、合理选择细纱牵伸工艺参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紧密纺是在传统的环锭纺基础上进行突破性改进而成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可用于不同原料的纺纱加工.文章根据棉、毛纤维的不同性能特点,经过对比,分析了棉、毛紧密纺的成纱质量差异,棉、毛紧密纺细纱机的特点及其经济效益,讨论了棉、毛紧密纺的发展前景,并预测紧密纺纱技术,尤其是毛紧密纺,将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国产环锭细纱机紧密纺改造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介绍了紧密纺技术的原理、发展过程和优越性,解析、比较了当今国际上几种紧密纺系统的结构和性能,对在国产细纱机上开发紧密纺系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包覆纺纱原理、包覆纺纱流程以及包覆纺纱工艺进行研究,为研制性能优异的纱线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紧密纺纱成纱机理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Riter公司生产的Comforspin纺纱设备以及Suessen公司生产的Fiomax特色Elite纺纱设备为代表的紧密纺纱设备的成纱机理做了初步研究,并与传统环锭纺纱的成纱机理做了比较,得到了紧密纺纱设备能够使纱线毛羽降低、纱线强力提高、细纱断头降低的机理。首先紧密纺纱能使边缘纤维向中央收拢捻改纱中;其次紧密纺纱装置的凝聚作用使横向加捻三角区减小,增加成纱强力;最后紧密纺纱装置的输出钳口配置能使纵向加捻三角区减小,使细纱断头降低。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环锭普通纺和环锭紧密纺2种不同类型的纺纱技术作了对比分析。首先从设备构造上分析2种类型的纺机存在的差异,其次针对这2种类型的纺机,在保持各批次试验原料相同,工艺参数相对一致的条件下,纺制不同的纱线品种,对比各纱线品种的条干不匀率、强度、伸长率、粗细节、毛羽等主要性能,进一步分析2种纺纱技术特点,紧密纺与普通纺的纱线相比,强力增大,条干均匀度提高,粗细节明显减少。同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紧密纺纱技术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6.
张毅 《丝绸技术》2012,(6):28-31,38
介绍了紧密纺、紧密赛络纺纺纱技术原理在色纺纱方面的应用;分析了紧密纺、紧密赛络纺技术的优点,并将其与普通色纺进行对比。表明采用紧密纺、紧密赛络纺技术生产的纱线质量好、强力高、毛羽少、条干均匀;优选纺纱器材,对充分发挥紧密赛络纺在色纺纱领域的优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掌握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多的4种主要纺纱技术,以立达纱为例,对环锭纺、紧密纺、转杯纺和喷气纺的工作原理及纺纱工艺进行了归纳总结,对4种不同纱线的品质以及用途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紧密纺、缆型纺、Sirofil纺等应用于环锭纺纱的新技术作了详细讨论,认为这些新型纺纱方法可以显著改变环锭纺纱线的结构,不仅使纱线外观、物理性能有很大提高与改善,而且为高档织物及服装的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原纱,特别是用于加工毛纤维纱线有着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赛络菲尔纺纱技术在毛纺中的应用探讨,叙述了应用时可延伸的几个方面及在纺纱产品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紧密纺发展过程中的国外专利申请情况,叙述了我国紧密纺研发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开这些专利,防止侵权,并应积极开发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紧密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