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18(7):i021-i021
“混凝土世界”的协办者美国混凝土切割与钻孔协会(CSDA)将举办一场题为“水平切割机维修”的讲座.主讲为Rick Norland,这个讲座安排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时间是1月17日上午8点到11点。讲座会涉及水平切割机的基本维修和日常维护.并讲解如何更好的使用水平切割机,讲座会讨论操作技巧和相关参数.重点讲解机器、操作工和锯片如何相互影响并作用于工作效率、机器寿命和锯片寿命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整体风貌的审视和对典型案例——金陵机器制造局的考察,讨论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提出功能保护与形态保护并重等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李湘洲 《建筑工人》2010,31(3):20-21
全新的建筑 “建造”与“制造”虽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本质的不同。制造——装配式建筑,是和机械制造厂生产零件和装配机器一样,把建材预制构件在工厂预先做好,然后运到施工现场组装而成。这将是我国建筑、建材业面临的一次“大革命”。  相似文献   

4.
路易·康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该文讨论了康的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中所采用的重要方法论——本质还原论。首先讨论了现象学的还原论,胡塞尔强调“绝对的被给予性”和纯粹的意识对象,悬搁对象上自然主义思维的痕迹。之后该文从历史溯源的起点、本真形式追问和功能反思等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了康的还原论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阐述了康在三个不同方面对本质还原论的运用。最后还讨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还原性观念,试图指出这一股还原方法论并不是只有康意识到并使用,而是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潮流。  相似文献   

5.
何可人 《建筑史学刊》2021,2(4):105-115
18 世纪末期,托马斯·杰弗逊通过亲自实践设计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和自宅蒙蒂切洛,推动了古典主义在美国的发扬,其建筑被称为美国式的“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或是“杰弗逊式建筑”。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致力于自我文化身份定位。这种所谓美国式的文艺复兴在建筑方面的表现就是古典主义风格逐渐成为公共建筑设计的主流。与此同时, 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教育深深影响着美国的第一代以及后面几代的建筑师,当时一些主流建筑师的设计,例如麦金姆、米德和怀特事务所的古典主义建筑设计与黄金时代的美国富人阶层不谋而合,因此成就了许多帕拉第奥式的古典主义“乡村住宅”。本文重点讨论这些美国式的乡村住宅建筑对帕拉第奥的别墅以及杰弗逊式建筑的继承、发展和转译。  相似文献   

6.
陈茵 《南方建筑》1997,(3):49-50
在受西方建筑潮流影响的环境中,中国的住宅设计也同样受到了冲击。住宅设计历来是对每个建筑师挑战的题目,许多著名建筑师对住宅的独特见解和新颖、别致的设计都成为建筑史上的里程碑,颇具影响力。首推勒·柯布西耶[1]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伴随而之的代表作是萨伏伊别墅.一种几何形式的模式的探索,令人耳目一新并形式了二、三十年代遍布世界的“国际式”方盒子潮流。而在柯氏后期创作的马赛公寓中,似乎与他早期提出的“机器住宅”理论大相径庭。他更强调了一种人文色彩,马赛公寓提供了一个小型社会,增加人与人的交流机会。将许…  相似文献   

7.
90年代多元社会的台湾建筑教育所面临的冲击张枢,丁荣生一、前言台湾建筑师杂志在今年中组织了一期探讨“建筑研究所教育现象”的特辑,重点在讨论“建筑教育”,“讨论”结果,反映出台湾建筑发展与社会现象的一致性上呈现多元和目标模糊等问题。多元和模糊的目标表现...  相似文献   

8.
浅谈建筑装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洁 《工业建筑》1998,28(9):58-59
1引言众所周知,自从新建筑运动后,尤其是从现代主义开始,建筑装饰被扫除殆尽,一些人把装饰看作美学上的低能和道德上的堕落。著名的“少就是多”,“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装饰是罪恶”……等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限制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建筑机能...  相似文献   

9.
美国建筑商与承包商协会(ABC)今日公布了其对2012年美国商业和工业建筑行业的经济预测。美国建筑商与承包商协会首席经济师Anirban Basu表示,“美国建筑商与承包商协会对建筑趋势的分析表明,2012年将是进展缓慢的一年.因为私人建筑的增加在部分程度上会因公共筹资的建筑持续减少而抵消”。  相似文献   

10.
一起来讨论建筑的前卫性,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至少有人愿意向媚俗宣战了。60年代的美国先锋电影主张“形式的破坏”、“内容的破坏”、“手段的破坏”、“朝向新的意识”。不难发现这些信息出现在包括建筑在内的艺术领域之中。但我不主张“先锋建筑”的定义,那似乎有形而上学之嫌,况且建筑无论从功能和概念上,都不可能如其它前卫艺术一样以“破坏”为原点。但“朝向新的意识”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对抗商业社会平庸的盾牌。“走向新意识”我概括为以下几点: 对建筑终极意义的执着追求。 严格追寻空间艺术的定律:平面(功能)、体…  相似文献   

11.
(一) 自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家们宣布现代建筑的死亡之后,我们有些同志也起来指责现代建筑,说它是“反人性”的,或者是“为物而不为人”的。罪证大抵是“以少胜多”、“装饰即罪恶”和“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几句话,或者是所谓“千篇一律”。虽然,在实践中,现代建筑已经成了我们建筑的主流,要逆转大约也已经不可能了,却有同志把这现象叫做我国建筑界的“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美国建筑师近年来在大连的高层建筑作品的研究,并与美国本土高层建筑发展进行横向比较,试图找到两者在形式上的承接与擅变关系,提出美国建筑师的高层建筑作品对我们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但由于现有的城市(文化、经济、政治、建筑)环境的综合作用,这些作品又呈现出与美国本土高层建筑不同的形式特征,发生了“适应性”擅变。并针对此种“适应性”的擅变现象进行剖析,进一步指出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应有时代性,不应有过多非建筑的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13.
两家杂志,一位功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家杂志,一位功臣曾昭奋得知陶德坚先生在加拿大逝世的消息,我即为《世界建筑》杂志和《新建筑》杂志写了两个内容相同的“简讯”。1979年,《世界建筑》试刊,用一架土复印机“印刷”。每期印几百本。机器是“土”的,技术问题却很“洋”,都由陶先生一一解决,并...  相似文献   

14.
建筑模仿     
王飞 《城市建筑》2005,(3):81-84
本文着重于对“模仿”的讨论,将其在戏剧,艺术,建筑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进行对比,并以此来探索此讨论对当代中国建筑语境的思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15.
《暖通空调》2006,36(B05):37-37
近日,第4届美国企业地产学会亚洲年度峰会(CoreNet Global 2006 Asia Summit)在北京举行,本年度峰会的主题是“汇聚2006:亚洲的风险、回报与地产”。作为该峰会的董事会成员及赞助方之一,全球建筑环境行业的领导者江森自控受邀参与“导航设备需求增速创下纪录”、“21世纪的写字楼”及“绿色建筑在中国: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标准”3个热点议题的讨论并发表演讲。  相似文献   

16.
范路  易娜 《建筑师》2006,(2):36-44
提到传统聚落,人产首先会想到山水之间的民居、村落。它给人一种自由、丰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然而说到现代建筑,人们首先会想到:“少就是多”,“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宣言。随之杨到的是光滑的白墉,大片的玻璃以及冰冷的,反自然的机器美学。通常在人们心目中,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是相关甚远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生物建筑”的造型原则杨宏烈世界建筑多元纷呈。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机器美学主义、历史主义、地区主义等等建筑流派,各有所长,各有一套造型原则。当前国内外又涌现一批模拟生活物体特征的“有机”建筑,具有“生命力”的体态引人注目,有人称之”生物建筑”。本文试...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原始时代石块的堆砌,工业时代机器的轰鸣,建筑陪伴人类一路走过,美轮美奂的建筑形式证明了自己不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砖石砖瓦的堆砌,也是社会化的艺术品,是人所营造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建筑的审美功能因其实用功能而更具流传性和感染力。在众多因素中,色彩作为“建筑的外衣”,是“赋予建筑以生机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通过色彩的视觉观感建筑元素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轻或重,玩转多层次的空间艺术,另一方面,建筑色彩在表现建筑作品外观造型的同时,更为建筑师与人们搭建了一座连接内心情感的桥梁,使建筑本体充满了“人性”的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网上热点     
刘士兴 《时代建筑》2002,(4):111-111
从“T+A”找寻“网络上建筑精英”而引申出“网络与媒体”的讨论,到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对建筑与城市话题的日益关注,再到建筑杂志编辑会议的召开与报道,论坛上对网络、媒体与建筑相关系的讨论逐渐增多。在上期杂志的本栏目里,我们推荐了“2002年纯粹话题之三:建筑与媒体”。介绍了该话题所涉及到的“问题的界定、理解和注释”;而近期来,论坛上一系列相关热点话题的推出,使得“网络、建筑与媒体”这一命题更加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究竟由谁来进行这样的研究?对这个话题的哪些方面选择怎么样的视角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最终会取得多大的进展和影响?尽管短期内还很难就上述诸多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这些话题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可喜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王宇帆 《门窗》2008,(3):27-29
1前言 2007年底,由于国内宏观货币政策从“稳定型”向“从紧型”的转型,加至美国次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楼市以万科王石先生为代表的“拐点论”与以SOHO潘石屹先生为代表的“非拐点论”辩论成为行业的焦点。无论整体的讨论孰是孰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建筑必然向产业化及优质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