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了整个火电行业脱硫装置发展情况、旁路挡板配置现状和国家环保部门对旁路挡板的政策变迁.论述了火电机组取消脱硫旁路后,机组安全运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火力发电机组取消旁路烟道的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讨论了旁路烟道取消后给机组及脱硫系统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结合现有无旁路脱硫系统的运行实践,对取消旁路后出现的问题,从设备改造、运行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内蒙古国华准格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4×330 MW火电机组4号脱硫系统频繁出现吸收塔浆液起泡溢流、脱硫效率降低的问题,通过对吸收塔内Mg元素、烟尘、工艺水水源、脱硫废水、氧化风量等因素进行排查、分析,确定原因为炉膛氧量表计出现偏差造成锅炉燃烧不充分,未完全燃烧的煤尘进入脱硫吸收塔,导致浆液污染,出现起泡溢流现象。对氧量表计进行校正后,锅炉燃烧稳定,吸收塔浆液起泡溢流现象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4.
河北国华定洲发电厂3 号机组为国内首台取消旁路并保留有独立增压风机的660 MW超临界空冷机组,其脱硫系统的试运过程与其他机组有很大不同。介绍了定洲电厂3 号机组湿法烟气脱硫装置封闭旁路后的试运过程,阐述了因旁路封闭引起的系统问题和解决方案,并重点分析脱硫系统影响主机可靠性的各项因素,为机组取消旁路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脱硫系统取消旁路挡板后,大型机组风烟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已偏离设计工况,脱硫与主机的配合及机组风烟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安全问题突出。通过介绍华能玉环电厂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为解决旁路封堵后的安全问题而进行的控制逻辑优化和试验过程,分析了烟道压力控制成败的原因,探讨了烟道压力与炉膛负压的解耦方案,解决了旁路封堵后困扰热控专业的控制难题,提出了风烟系统的RB(RUN BACK)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就脱硫系统对机组控制的影响和脱硫旁路改造后相应的优化措施进行分析,降低因脱硫旁路改造所带来的主机组非停风险,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应用,介绍火电厂取消脱硫旁路控制优化的实践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7.
国华三河电厂脱硫装置取消烟气旁路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丛进  封乾君 《中国电力》2007,40(11):93-96
三河发电厂二期工程是国内第1个脱硫装置取消烟气旁路、采用"烟塔合一"新技术的电厂,为自主开发的脱硫核心技术。分析了脱硫装置取消烟气旁路后,对脱硫系统设计和设备运行影响的各种因素,提出了解决对策。在机组启停、事故工况时,锅炉烟气仍将进入吸收塔,经脱硫处理后通过烟塔(冷却塔)排入大气,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同时也杜绝了机组运行中擅自停运脱硫装置的可能,为环保实时监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环保标准对脱硫运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脱硫装置取消烟气旁路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取消烟气旁路,关键是要解决脱硫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达到要求的脱硫效率,减少机组停运率,保证可用率。这势必对事故喷淋系统可靠和稳定运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章以潮州电厂4号机组取消脱硫烟气旁路挡板,增设事故喷淋系统为例,阐述了事故喷淋系统逻辑和设置变动情况,提出了脱硫烟气事故喷淋系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工程取消烟气旁路具有一定的技术风险,是否采用无烟气旁路成为国内电力企业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国华三河电厂二期工程为例介绍了烟塔合一、无烟气旁路湿法脱硫技术在国内新建火电机组中的首次应用,通过对机组及系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烟塔合一、脱硫无旁路机组点火方式和启停方式,改造了机组的保护逻辑,解决了该技术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具备了进一步推广的条件,示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吸收塔浆液起泡溢流是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脱硫系统和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探究吸收塔浆液起泡溢流的根本原因,介绍了吸收塔泡沫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对某1 000 MW机组脱硫装置进行长期跟踪监测试验,分析找出了引起该吸收塔起泡溢流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结果表明:入口烟气粉尘含量、工艺水水质、石灰石品质等不合格将会引起吸收塔浆液起泡,而浆液循环泵、氧化风机等设备的扰动将会加剧吸收塔起泡浆液的溢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全面落实,要求火电企业逐步拆除已建脱硫设施的旁路烟道。介绍了海水脱硫技术在华能海门电厂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中的成功应用经验,并针对该系统取消旁路烟气挡板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此项改造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吸收塔进口烟气温度和防止烟气换热/加热器(gas-gas heater,GGH)、吸收塔发生堵塞,只有实现了这些目标才能确保脱硫系统各项排放指标合格和系统安全运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预控措施和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12.
现役燃煤机组脱硫旁路拆除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现役燃煤机组脱硫装置旁路烟道设置的原因及其所起的作用,分析了现役燃煤机组烟气脱硫装置拆除旁路烟道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来消除脱硫旁路拆除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机组脱硫装置与主机的同步、长期、稳定运行,为现役燃煤机组拆除脱硫旁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使烟气中NOx、SO2排放达到超低水平,国电泰州电厂二期2×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SCR脱硝系统采用了驻窝混合技术,烟气脱硫采用了单塔双循环湿法脱硫技术。简介驻窝混合技术机理和单塔双循环脱硫技术原理,介绍国电泰州电厂1 000 MW机组烟气脱硝脱硫设计方案及实施效果。实践结果表明,国电泰州电厂1 000 MW机组采用上述2项技术后,烟气中NOx和SO2实现了超低排放,NOx和SO2脱除效率分别达到90.3%和99.6%,其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31 mg/m3和15 mg/m3,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限值,且优于燃气轮机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14.
脱硫塔气固两相流场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循环流化床脱硫塔是一种用于锅炉尾部烟气的干法脱硫技术。由于实际脱硫塔尺寸庞大,给实验研究带来困难且成本很高,该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能够便利、深入地对塔内流场进行研究。并根据拟建的循环流化床脱硫塔实际结构和运行参数,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塔内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模拟,发现和揭示了塔内流场所存在的不均匀性。为将塔内流场调节均匀,在所建立的数值模拟平台上对大量设想的调节方案进行了尝试、比较和筛选。最终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文丘里管直径、加装直导流板或弯曲导流板均可以将流场调节均匀,达到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5.
尤良洲  杜振  江建平  朱跃 《中国电力》2017,50(12):173-177
某670 MW燃煤机组为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将原除雾器更换为管束式除尘器。通过调整电袋复合除尘器旁路开度及脱硫系统喷淋层运行模式,现场测试不同工况下的脱硫系统整体协同洗尘效率。根据测试结果,管束式除尘器在高负荷工况中展现了较高的协同洗尘效率,但在低负荷工况中,协同洗尘效率明显降低,雾滴含量上升,并且喷淋层运行模式对洗尘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湿式石灰石/石膏烟气脱硫(FGD)是燃煤电站占主导地位的脱硫方法,目前FGD系统中吸收塔液位的测量方式、测量精度存在较大误差,故提出加设压力监测点的方法来提高测量准确性,并在现场应用中得到验证,由此导出的公式可以用于防止吸收塔发生溢流起泡现象.  相似文献   

17.
李壮  胡妲  朱跃 《中国电力》2019,52(2):172-177
除雾器是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关键设备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脱硫系统甚至机组的安全运行。以某660 MW燃煤机组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除雾器堵塞并导致部分模块掀翻故障为例,对影响除雾器性能的空塔流速、安装空间、冲洗水压等设计因素,入口烟尘浓度,除雾器冲洗水量,浆液、石膏及结垢物成分等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脱硫系统水平衡控制不当以及二级塔pH值控制偏高是除雾器故障主要原因。为降低除雾器运行风险,针对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水平衡和浆液pH值控制,给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麦秀树 《广西电力》2014,37(5):82-83
解决田东电厂氨法脱硫吸收塔内316L不锈钢支撑梁腐蚀断裂问题。通过分析吸收塔内部各位置浆液中氯、氟离子浓度,发现浆液氯、氟离子浓度最高分别达到6 000 mg/L、19 200 mg/L,超过316L不锈钢允许使用范围。为此,将塔内所有316L不锈钢支撑梁换为表面涂玻璃鳞片防腐碳钢钢梁。经过近一年的运行,所换钢梁没有出现任何腐蚀现象,防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单塔双循环高效脱硫技术在超低排放节能改造中多被采用,然而部分采用单塔双循环脱硫系统的燃煤电厂出现集液盘下方最高喷淋层结垢严重的现象,喷淋层也有较多喷嘴与支管发生堵塞。以A、B两电厂为例,通过对现场设备与系统的检查,垢样及堵塞物实验室成分分析,以及脱硫塔流场分布数值模拟,分析认为上述问题与集液盘尺寸、附近流场分布、浆液池容积、浆液pH值控制等因素有关。为解决集液盘下方最高喷淋层结垢严重的问题,应从脱硫系统设计入手,加强运行参数控制。B电厂将集液盘下方最高层喷淋层喷嘴换为双向喷嘴,同时加强了运行过程中的补浆调整及相关参数控制,使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