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Android 系统正日益面临着恶意软件的攻击威胁。针对支持向量机等传统机器学习方法难以有效进行大样本多分类的恶意软件检测,提出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与家族分类方法。该方法在全面提取应用组件、Intent Filter、权限、数据流等特征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特征选择以降低维度,基于深度神经网络进行面向恶意软件的大样本多分类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进行有效检测和分类,良性、恶意二分类精度为 97.73%,家族多分类精度可达到 93.54%,比其他机器学习算法有更好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4.
Android由于其广泛的普及率使得其平台上的恶意软件数量不断增加,针对目前大部分方法采用单一特征和单一算法进行检验,准确率不高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与Stacking算法的静态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 首先使用多种特征信息组成特征向量,并且使用Stacking集成学习算法组合Logistic,SVM,k近邻和CART决策树多个基本算法,再通过训练样本进行学习形成分类器. 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使用单一特征和单一算法其识别准确率得到提高,可达94.05%,该分类器对测试样本拥有较好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恶意软件分类方法需要从恶意软件文件中提取许多特征,这给分类带来了很高的复杂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恶意软件分类方法.现有的恶意软件样本由大量字节组成,该方法首先计算恶意样本大小并对样本中字节数进行统计.然后将恶意样本大小特征和字节统计特征融合并归一化.最后对基于CNN构建的模型训练并对测试样本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基线实验中最优的XGBoost算法,该方法不仅训练耗时短而且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传统机器学习在恶意软件分析上需要复杂的特征工程,不适用于大规模的恶意软件分析。为提高在Android恶意软件上的检测效率,将Android恶意软件字节码文件映射成灰阶图像,综合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DSC)和注意力机制提出基于全局注意力模块(GCBAM)的Android恶意软件分类模型。从APK文件中提取字节码文件,将字节码文件转换为对应的灰阶图像,通过构建基于GCBAM的分类模型对图像数据集进行训练,使其具有Android恶意软件分类能力。实验表明,该模型对Android恶意软件家族能有效分类,在获取的7 630个样本上,分类准确率达到98.91%,相比机器学习算法在准确率、召回率等均具有较优效果。 相似文献
7.
代码图像化技术被提出后在Android恶意软件研究领域迅速普及。针对使用单个DEX文件转换而成的代码图像表征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代码图像合成的Android恶意软件家族分类方法。首先,将安装包中的DEX、XML与反编译生成的JAR文件进行灰度图像化处理,并使用Bilinear插值算法来放缩处理不同尺寸的灰度图像,然后将三张灰度图合成为一张三维RGB图像用于训练与分类。在分类模型上,将软阈值去噪模块与基于Split-Attention的ResNeSt相结合提出了STResNeSt。该模型具备较强的抗噪能力,更能关注代码图像的重要特征。针对训练过程中的数据长尾分布问题,在数据增强的基础上引入了类别平衡损失函数(CB Loss),从而为样本不平衡造成的过拟合现象提供了解决方案。在Drebin数据集上,合成代码图像的准确率领先DEX灰度图像2.93个百分点,STResNeSt与残差神经网络(ResNet)相比准确率提升了1.1个百分点,且数据增强结合CB Loss的方案将F1值最高提升了2.4个百分点。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平均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8.97%,能有效分类Android恶意软件家族。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检测率低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深度收缩降噪自编码网络(Deep Contractive Denoising Autoencoder Network,DCDAN)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首先,逆向分析APK文件获取文件中的权限、敏感API等7类信息,并将其作为特征属性;然后,将特征属性作为深度收缩降噪自编码网络的输入,使用贪婪算法自底向上逐层训练每个收缩降噪自编码网络(Contractive Denoising Autoencoder Network),将训练完成的深度收缩降噪自编码网络用于原始特征的信息抽取,以获取最优的低维表示;最后,使用反向传播算法对获取的低维表示进行训练和分类,实现对Android恶意软件的检测。对深度自编码网络的输入数据添加噪声,使得重构的数据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同时加入雅克比矩阵作为惩罚项,增强了深度自编码网络的抗扰动能力。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检测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对恶意软件检测的准确率并降低了误报率。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基于权限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检测率较高,但存在较高的误报率,而基于函数调用的检测方法特征提取困难,难以应用到移动平台上。因此,在保留传统权限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权限和资源文件多特征组合方式的朴素贝叶斯检测方法,该方法所选特征提取简便,且具有较低的误报率,有效弥补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实验从4 396个恶意样本和4 500个正常样本中随机抽取5组恶意样本和5组正常样本集,分别作了基于权限和基于多特征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权限的分类方法相比,基于多特征的分类方法能显著地降低误报率,因此基于多特征的检测方法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0.
恶意软件的家族分类问题是网络安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恶意软件的动态执行特征能够准确的反映恶意软件的功能性与家族属性。本文通过研究恶意软件调用Windows API的行为特点,发现恶意软件的恶意行为与序列前后向API调用具有一定的依赖关系,而双向LSTM模型的特征计算方式符合这样的依赖特点。通过设计基于双向LSTM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恶意软件的前后API调用概率关系进行了建模,经过实验验证,测试准确率达到了99.28%,所提出的模型组合方式对恶意软件调用系统API的行为具有良好的建模能力,为了深入的测试深度学习方法的分类性能,实验部分进一步设置了对抗样本实验,通过随机插入API序列的方式构造模拟对抗样本来测试原始参数模型的分类性能,对抗样本实验表明,深度学习方法相对某些浅层机器学习方法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文中实验为深度学习技术向工业界普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针对Android平台的恶意代码呈现急剧增长。而现有的Android恶意代码分析方法多聚焦于基于特征对恶意代码的检测,缺少统一的系统化的分析方法,且少有对恶意代码分类的研究。基于这种现状,提出了恶意软件基因的概念,以包含功能信息的片段对恶意代码进行分析;基于Android平台软件的特点,通过代码段和资源段分别提取了软件基因,其中代码段基因基于use-def链(使用-定义链)进行形式化。此外,分别提出了基于恶意软件基因的检测框架和分类框架,通过机器学习中的支持向量机对恶意软件基因进行学习,有较高的检测率和分类正确率,其中检测召回率达到了98.37%,验证了恶意软件基因在分析同源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刺激了恶意软件的广泛传播,Android平台因其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开源特性,已成为攻击者首选的攻击目标。针对传统的基于签名的反病毒软件仅能检测已知恶意软件的缺点,文章提出基于沙盒的Android恶意软件动态分析方案,用于有效地分析未知恶意软件的行为。文章通过在虚拟化软件Oracle VM VirtualBox中安装Android x86虚拟机的方式来实现Android沙盒,利用VirtualBox提供的命令行工具来控制Android沙盒。Android应用程序通过调用相应系统API来完成对应的行为,文中方案通过在应用程序包中插入API监视代码的方法监测Android应用程序调用的系统API,并通过脚本程序向Android沙盒发送不同的用户事件流来模拟用户对应用程序的真实操作,控制Android应用程序在沙盒中自动运行,实验证明文中提出的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针对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通常仅有检测结果缺乏对其检测结果的可解释性.基于此,从可解释性的角度分析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综合利用多层感知机和注意力机制提出一种可解释性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multilayer perceptron attention-method, MLP_At).通过提取Android恶意软件的应用权限和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特征来进行数据预处理生成特征信息,采用多层感知机对特征学习.最后,利用BP算法对学习到的数据进行分类识别.在多层感知机中引入注意力机制,以捕获敏感特征,根据敏感特征生成描述来解释应用的核心恶意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检测恶意软件,与SVM、RF、XGBoost相比准确率分别提高了3.65%、3.70%和2.93%,并能准确地揭示软件的恶意行为.此外,该方法还可以解释样本被错误分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针对Android恶意软件泛滥的局面,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的恶意软件动态检测的方法。首先,综合收集软件运行时的动态信息,包括软件运行时系统的信息和软件的内核调用信息,并将内核调用序列截断成定长短序列的形式。其次,将各方面信息统一为属性、属性值的形式。以信息增益作为指标,选用CA.5算法筛选出信息增益高、作用不重叠的属性,并依据信息增益的大小为各属性正比分配权重因子。最后,用K最近邻算法完成机器学习,识别出与样本类似的恶意软件,并将未知类型的软件标记为疑似恶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率高、误报率低。通过增大学习样本库,识别的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机器学习为恶意软件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可以从大量的样本中自动学习和提取特征,然后使用这些特征进行预测。通过对Android系统的权限、API调用以及动态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发现了许多与恶意软件相关的显著特征。对Android恶意软件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几种主流的机器学习算法,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检测Android恶意软件时可以提高实时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精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对电力系统未知恶意软件的准确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置信网(DBN)的恶意软件检测系统.该系统将恶意软件解构为操作码序列,提取其中具有检测价值的特征向量,并使用DBN分类器实现恶意代码的分类.通过分类性能、特征提取和未标记数据训练的实验,证明了基于DBN的分类器能够使用未标记数据进行训练且具有优于其他分类算... 相似文献
19.
随着Android恶意软件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检测恶意软件以保护系统安全和用户隐私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传统的恶意软件检测模型分类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门控循环单元(GRU)和支持向量机(SVM)的模型CBAM-CGRU-SVM。首先,在CNN中添加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以学习更多恶意软件的关键特征;其次,利用GRU进一步提取特征;最后,为了解决图像分类时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使用SVM代替softmax激活函数作为模型的分类函数。实验使用了Malimg公开数据集,该数据集将恶意软件数据图像化作为模型输入。实验结果表明,CBAM-CGRU-SVM模型分类准确率达到94.73%,能够更有效地对恶意软件家族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恶意软件数量不断增加。针对恶意软件家族分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可视化的恶意软件家族分类方法。该方法采用恶意软件操作码特征图像生成的方式,将恶意软件操作码转化为可直视的灰度图像。使用递归神经网络处理操作码序列,不仅考虑了恶意软件的原始信息,还考虑了将原始代码与时序特征相关联的能力,增强分类特征的信息密度。利用SimHash将原始编码与递归神经网络的预测编码融合,生成特征图像。基于相同族的恶意代码图像比不同族的具有更明显相似性的现象,针对传统分类模型无法解决自动提取分类特征的问题,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对特征图像进行分类。实验部分使用10?868个样本(包含9个恶意家族)对深度学习可视化进行有效性验证,分类精度达到98.8%,且能够获得有效的、信息增强的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