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贵州红酸汤、白酸汤为研究对象,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HP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分析贵州红、白酸汤中代谢产物差异,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1结合t检验P值<0.05为标准筛选差异显著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2 929个代谢物,正离子模式差异显著代谢物数为1 223种,负离子模式差异显著代谢物数为1 173种。差异显著代谢物在Super Class分类上,脂类化合物占14.96%,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占8.5%,有机杂环化合物占6.87%,苯环类化合物占4.17%,有机氧化合物占3.52%,苯基丙酸类和聚酮类化合物占2.7%。根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差异显著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正离子模式下的莽草酸途径生物碱的生物合成、血清素能突触通路和负离子模式下组氨酸和嘌呤的生物碱生物合成通路,其中显著差异代谢物主要为生物碱、酚类和黄酮类物质。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利用代谢组学的技术手段对两个通过群体选育获得的云南普洱茶优良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1(桃形叶)共检测和定量了798种代谢物,品种3(云瑰)共检测和定量了802种代谢物,二者之间有202种显著变化的代谢物(SCMs),品种1(桃形叶)较品种3(云瑰)有108种SCMs的丰度显著降低,而有94种显著增加。这些SCMs按照数量的多少通常可以分为黄酮、酚酸类、脂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木脂素和香豆素、有机酸、生物碱、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鞣质和其他类。且差异代谢物在49条KEGG通路中富集,大多数已经鉴定的差异代谢物存在于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类黄酮的生物合成(包括黄酮及黄酮醇的生物合成),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中。这些显著差异代谢物可以用于为品种1(桃形叶)与品种3(云瑰)的监控茶叶适制性和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4.
为探究不同地区羊肉的代谢物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和通路分析对青海茶卡、青海玉树、青海祁连、四川、内蒙古和宁夏共6个地区的特色羊肉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从青海3个地区羊肉中筛选出176个差异显著代谢物(VIP≥1,P<0.05),主要包括氨基酸及其代谢物、苯和取代衍生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杂环化合物、核苷酸及其代谢物等,共注释到88条代谢通路,主要为组氨酸代谢、新陈代谢通路、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通路、辅因子的生物合成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通路;从青海省内3地区和省外3地区当地特色羊肉中筛选出50种差异显著代谢物(VIP≥1,P<0.05,FC≥2或FC≤0.5),主要包括氨基酸及其代谢物、甘油磷脂、脂肪酸、醇和胺类、苯和取代衍生物等,共注释到24条代谢通路,主要为新陈代谢通路、嘌呤代谢、酪氨酸代谢、铁死亡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非靶向代谢组学可从整体水平上揭示不同地区羊肉的代谢差异,为不同地区特色羊肉的鉴别和品质评价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明两种加工方式对信阳毛尖的化学成分影响。方法 以信阳群体种一芽一叶为原料,分别按照手工和机制方式加工信阳毛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对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出93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黄酮(醇)糖苷类、酚酸类、核苷类等。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对手工和机制加工信阳毛尖过程样的研究表明:手工和机制加工过程样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组成进行较好的区分,进一步分析两种加工方式发现了40种差异化合物,其中黄酮(醇)糖苷类和氨基酸是差异最明显的两大类成分,机制茶加工过程样中黄酮(醇)糖苷类和氨基酸含量高于手工制作,差异显著的主要成分有L-丙氨酸、γ-氨基丁酸、槲皮素3-O-葡萄糖芸香糖苷和槲皮素等。手工茶制作过程中,杀青温度较低、时间相对较长,从而产生了更多的表阿夫儿茶精-3-没食子酸酯、原花青素B1、聚酯型儿茶素A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等二聚物。此外,手工茶的多数酚酸类化合物,以及一磷酸腺苷和磷酸甘油胆碱等含量高于机制茶。结论 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手工和机制信阳毛尖加工过程中的差异化合物,为信阳毛尖手工茶和机制茶品质差异评价及加工技术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该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6个白葡萄品种‘霞多丽’、‘小芒森’、‘贵人香’、‘雷司令’、‘长相思’和‘维欧尼’果皮和种子中类黄酮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长相思’果皮含有较多的黄酮醇(10.61 mg/kg),显著高于‘贵人香’、‘霞多丽’和‘维欧尼’(P<0.05)。此外,异鼠李素仅在‘小芒森’和‘长相思’中检测到,芦丁和山奈酚仅在‘贵人香’和‘雷司令’中检测到。‘维欧尼’果皮的黄烷醇含量较高(2.74 g/kg),‘小芒森’葡萄籽中的黄烷醇含量较高(11.15 g/kg),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基于类黄酮物质含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类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与白葡萄品种密切相关,可以将供试的白葡萄品种区分开。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非靶向代谢物在烟叶醇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利用基于GC-MS法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云南省3个产区(曲靖、红河和昆明)的上部和中部烟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醇化过程中,烟叶中糖类、氨基酸类和多酚类物质相对含量逐渐下降,有机酸类物质相对含量逐渐升高。基于非靶向代谢物组成,烟叶醇化进程可分为3个阶段,云南上部和中部烟叶适宜醇化期分别为21~33个月和21~27个月。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醇化前期至醇化中期的差异代谢物共16种,主要富集在糖代谢通路中;醇化中期至醇化后期的差异代谢物共10种,主要富集在有机酸代谢通路中。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工业化生产不同超长周期发酵大头菜代谢物的差异及其主要关联代谢通路,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测定并比较0、5、10 a大头菜的代谢物。结果表明,发酵0 a与5 a、发酵5 a与10 a、发酵0 a与10 a分别鉴定出53、113 种和174 种差异代谢物(变量投影重要性值>1.3,P<0.05),主要为有机酸、氨基酸及核酸及其衍生物等。3 个处理组共同的差异代谢物有19 种,包含L-苯丙氨酸、β-D-果糖-6-磷酸等。差异代谢物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苯丙氨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果糖和甘露糖代谢途径与主要差异代谢物相关性最显著。本研究揭示了不同超长周期发酵大头菜代谢物的差异和主要差异代谢物及其关联代谢通路,为定向调控大头菜特征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氮素水平对甜菜主要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甜菜植株含氮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中前期氮的分配以叶部为主,其后氮向根的分配率增加,但高氮处理到生育后期氮对叶部的分配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不利于产量形成和糖分积累。甜菜植株磷、钾含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氮与磷、钾表现出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3.
红甜菜甜菜红素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红甜菜甜菜红素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血脂效果。通过喂食高脂饲料的方法建立高血脂症小鼠模型,将受试样品分别以高、中、低三个浓度剂量给高血脂小鼠灌胃,空白组和高血脂模型组灌胃蒸馏水,连续灌胃30d后,拨眼球取血,进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的测定。结果显示:红甜菜甜菜红素能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液中总胆固醇(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p<0.01)、甘油三酯(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p<0.01)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p<0.01)的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剂量组p<0.05)的浓度。甜菜红素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功效。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溶剂浸提的红叶甜菜红色素在不同温度及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80%乙醇和蒸馏水为提取溶剂,将提取的色素液在230~700nm范围内进行紫外-可见扫描,而后分别探讨不同温度和光照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并将醇提与水提液色素进行HPLC分析。该色素的水提液液和醇提液共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峰,分别为270nm和538nm;水提液的红叶甜菜色素对温度和光照略微稳定,且色素的纯度也高于醇提色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80% 乙醇为提取溶剂,将提取的色素液在230~700nm 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而后分别探讨碳水化合物、pH 值、温度、氧化剂还原剂、光照、金属离子对色素在紫外和可见光区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色素在紫外光区有两个吸收峰,波长分别为270、334nm,可见光区有两个吸收峰,波长分别为538、666nm;红叶甜菜红色素对热比较稳定,但不耐高温;pH 值对色素颜色影响不是很大,除pH10 以外;碳水化合物对其影响不显著;其抗氧化能化较弱;自然光照射一定时间会褪色;大多数金属离子对其无影响;而Fe3+ 等少数金属离子对色素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红甜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蔬菜,含有大量的红甜菜色素。红甜菜色素是一种水溶性、含氮的季胺型生物碱,核心结构为甜菜醛氨酸。红甜菜色素依据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两类:甜菜红素和甜菜黄素。红甜菜色素作为一种食用天然色素,已应用于多种食品,但由于稳定性较差,其在食品、营养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受到诸多限制。作者综述了红甜菜色素的组成及结构,详细阐述了pH值、光照、温度、氧气和降解酶对红甜菜色素质量分数和颜色的影响,同时阐明了甜菜红素受这些因素影响后在易降解位置发生脱糖基化、脱羧、脱氢、醛亚胺键水解和异构化等化学变化的途径及产物,为深入研究甜菜色素稳定性、扩大红甜菜及红甜菜色素的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为探讨红心火龙果酒贮藏过程中甜菜红素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关系和护色技术,该文通过研究自酿3种红心火龙果酒和市售红心火龙果酒的甜菜红素含量差异及其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并对贮藏过程中果酒的甜菜红素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添加茶多酚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两种护色剂的红心火龙果酒的甜菜红素保存率最高,基本保持在81.22%之间。4种果酒的抗氧化能力强弱为:复配护色剂的红心火龙果酒>单一护色剂的红心火龙果酒>红心火龙果原酒>市售红心火龙果酒。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红心火龙果酒的抗氧化活性呈下降趋势,且色素的降解与其抗氧化性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0.998),在红心火龙果酒中添加复配护色剂可以有效护色和保持红心火龙果酒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