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2018年12月1日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规定,生活圈是城市居民日常出行范围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生活圈作为居住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已经成为评价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一环。其中社区生活圈便利度是评价宜居城市的重要影响因素,居民社区生活圈便利度主要指居民日常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本次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汉口区、汉阳区这三个中心城区主要区域为研究范围,以三区的小区生活圈便利度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POI数据,统计分析三区的小区15分钟生活圈内的设施点类型和数量,评价各片区内的生活圈便利程度,为设施的配套完善、社区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对城市的宜 居性产生重要影响。15分钟生活圈构建是“以 人为本”城市规划理念的具体实践。基于贵阳 市公共服务设施互联网开放数据,运用机会累 积法,对贵阳市住宅小区5分钟、10分钟和15分 钟生活圈便捷性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可达性 视角,优质住宅小区占比低,5分钟生活圈的可 达性优于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可达设施多样 性,5分钟生活圈的达标率最低;贵阳市生活圈 达标住宅占比仅为5.49%,部分种类日常设施点 分布具有区域特性。贵阳市提高宜居性,应加强 生活圈便捷性建设。  相似文献   

3.
结合长沙市“一圈两场三道”两年行动计划的实践经验,从供需平衡的视角切入15分钟生活圈的公服设施绩效评估,围绕日常生活、长者照料、教育培养、文体娱乐、医疗护理、社区就业、公共空间、慢行环境等8个维度建立了28分项的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手机信令数据测度居民小区的设施需求度、通过开源数据与调研数据测度设施供给情况,采用先评估居民小区、再均值降维至生活圈单元的方法展开分析,结果发现:(1)强政府导向型、弱市场导向型、景观导向型设施在空间分布存在不同偏好特征,并浅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2)不同年龄群体对公服设施的需求偏好不同,引入设施需求紧迫度的概念,可辅助判断设施缺项生活圈单元的建设时序,为其他城市的生活圈规划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便利度.文章基于社区生活圈视角,从居民所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可达性以及便利性综合测度广州市居民生活便利度,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空间作用差异.研究发现:广州市社区间生活便利度有所差别,中心城区各社区设施覆盖面广、生活便利度高,而南沙、从化、增城3区整体偏低;乡村较...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目标使得“社区生活圈”被日益关注,然而从生活圈范围的划定到生活便利度的评估都存在着笼统、粗略的问题。基于多源大数据,提出了更准确的等时圈划定方法和优化的生活便利度评估方法,并进而提出了通过多层级的生活圈便利度变化态势分析来全面评估人本尺度下生活便利性的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小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划定了各小区10、15、20、25、30分钟的社区生活圈范围,并计算不同生活圈范围内的生活便利度指标,最后通过对多层级生活圈下便利度指标变化态势的聚类分析,完成了对这些小区的生活便利性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估方法能够为城市更新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迅速推动了社区服务设施的线上化,线上和线下生活服务相互补充融合,促使线上线下社区生活圈逐步形成。然而,社区之间的线上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武汉市8个典型社区进行访谈、问卷调研,构建回归模型,发现其原因主要与社区的居民年龄、建成年代、地理区位和设施完备度相关,据此分为郊区新建、郊区传统、中心区新建、中心区传统4类线上线下社区生活圈,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新建社区生活圈由于年龄结构年轻化,有更强的线上设施使用意愿;传统社区生活圈因中老年人居多而更倾向于使用实体设施;中心区社区生活圈的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线上生活占比主要受居民使用意愿影响;而郊区社区生活圈地处城市外围,建成年代和设施完备程度不一,居民线上生活占比与个人信息化水平及社区建成年代关联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 最小单位,也是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与城市居民 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社区绿地作为社区生活圈 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 增进福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5分钟 社区生活圈与社区绿地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本文 以天津市新兴街道11个社区生活圈绿地为例, 通过因子分析与熵权计算确定主要因子与评价 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建立主—客观绿地 质量研究模型,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升生活 圈绿地质量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因子类型可 划分为活动保障、景观要素与空间特征三大类; 多数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质量普遍较高,而永丰里生活圈和土山花园社区生活圈受社区公园绿地和游园绿地的影响,总体绿地质量较差;主— 客观分析模型显示,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中,活动保障与空间特征因子对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 地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景观要素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城镇化转向注重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公服设施配置思路已难以适应居民多元化需求,尤其在用地紧张的老城区,公服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广州越秀老城区为例,基于公服设施POI数据和步行轨迹大数据解析老城区现有公服设施存在问题,同时结合对越秀区梅花街道86位居民的访谈调研,以不同人群活动特征为出发点,通过测度设施布局与人群活动轨迹特征,提出有别于新区的老城公服设施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现有相关设施配置标准更多是解决“有”与“无”的问题,而忽视设施实际设施使用效果;老城区设施规划应区别新区集中式设施服务中心,结合不同人群生活需求和出行特征,以点状分散、路径串联的模式优化设施布局,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老城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9.
社区生活圈作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的典型城市发展区域,正成为当前相关学科领域急需探讨的课题。文章遵循“理念引领—进展梳理—案例分析—问题总结—框架提出”的思路,梳理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及研究现状;以36个重点城市社区生活圈评估应用实践为导向,探讨社区生活圈评估的应用模式;从评估指标、评估数据、评估模型、评估标准等4个方面指出当前社区生活圈评估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社区生活圈评估框架,即应以社区“设施—政府—居民”为互动主体,协调解决社区时空资源供给能力与居民日常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多目标、多层次、多要素的系统性评估研究,以期为社区生活圈规划和城市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上海市新一轮单元规划要求向上承接总体规划,向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调整,重点统筹协调生态空间、公益性设施和文化风貌等底线型内容,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选取上海市黄浦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采用步行指数方法,试图揭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可步行性和合理性,以及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布局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新一轮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可步行性较高的街坊主要分布在老西门街道和半淞园路街道;单元规划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格局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优化布局提供参考,并可为其他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及耐久性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系统地介绍土木与水利学科在"九五"期间完成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攀登计划B)"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这个项目是以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几种典型的重大结构(高坝、大跨桥梁和高层建筑)为依托,以结构"生命周期"施工、使用和老化三阶段为主线,系统地进行的有关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这些成果对我国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保证工程安全有重要科技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生活圈规划研究与规划实践进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生活质量提高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作为生活空间组织概念的日常生活圈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其从居民真实的城市生活出发,能够更好地反映居民生活空间单元与居民实际生活的互动关系,刻画空间地域资源配置、设施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动态关系,折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空间公平与社会排斥等内涵,并与城乡规划相结合,成为均衡资源分配、维护空间公正和组织地方生活的重要工具。研究主要基于日本、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的部分文献与实践经验,阐述生活圈规划在不同尺度上的运用、范围界定与内容结构,总结生活圈规划在研究与实践中的技术特点,展望新技术与大数据时代下生活圈规划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休闲生活圈作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城市化发展高品质空间形式,通过对其进行规划,可以将人民城市"五个人人"理念具体化到城市更新行动中。基于城市社会学视角去理解休闲生活和休闲生活圈,探索建设人民城市的休闲生活圈规划,提出不同可达层级的休闲生活圈规划以及具体规划路径,为人民美好休闲生活的实现与城市高品质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经历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上海已经进入城市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攻坚期.在客观分析上海当前城市转型发展背景的前提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把握上海空间转型核心瓶颈,并从都市圈、城镇圈、生活圈三个空间层次来剖析不同空间圈层的发展特征和模式.从构建与2040年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目标相匹配的空间格局视角,提出未来城市空间优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5.
赵林红 《山西建筑》2014,(22):251-252
结合工程建设行业造价管理的现状,对研究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优点,给出了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策略,以最大化地降低工程造价总成本。  相似文献   

16.
张胜雨 《山西建筑》2012,38(3):253-254
针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的相关概念分别作了叙述,并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给出了基于数学模型的优化步骤,以实现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目标使得“社区生活圈”被日益关注,然而从生活圈范围的划定到生活便利度的评估都存在着笼统、粗略的问题。基于多源大数据,提出了更准确的等时圈划定方法和优化的生活便利度评估方法,并进而提出了通过多层级的生活圈便利度变化态势分析来全面评估人本尺度下生活便利性的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小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划定了各小区10、15、20、25、30分钟的社区生活圈范围,并计算不同生活圈范围内的生活便利度指标,最后通过对多层级生活圈下便利度指标变化态势的聚类分析,完成了对这些小区的生活便利性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估方法能够为城市更新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罗宇 《重庆建筑》2011,10(9):33-36
针对现今固废回收利用资源化的趋势,探讨了以生命周期评价(LCA)应用于固废资源化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促进其在环保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