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活性炭上CS2与CO2混合气体的吸附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纯气体的等温吸附数据,研究了303K下CS2与CO2混合气体在活性炭上的等温吸附行为.采用两种混合气体模型方程即扩展的Langmuir修正式和Lewis关系式模拟混合气体的等温吸附,结果显示,分别以纯气体的Langmuir方程和D-R方程为基础的Langmuir修正式和Lewis关系式均能较好地描述混合气体的等温吸附,且误差均小于士5%.混合气体中CS2的吸附量约为COz吸附量的20倍.CS2与CO2混合气体在活性炭上的等温吸附以对CS2的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采用粒状活性炭脱除焦化纯苯中CS2的研究结果。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确定了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吸附量;通过动态吸附试验考察了进料流速及活性炭床层高度等因素对吸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对吸附有利,进料流速越小、床层越高,穿透时间越长以及在吸附前对活性炭进行N2吹扫活化,可明显提高吸附效果。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可使焦化纯苯CS2含量降至3×10-6以下,可达到石油苯CS2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3.
热改性活性炭吸附有机气体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立清  顾庆伟  石瑞  刘峥  梁鑫 《化工学报》2012,63(6):1749-1756
根据热重分析结果,确定了活性炭热改性的温度条件;采用Boehm滴定、傅式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活性炭表面物化性质进行了测试;以甲苯、丙酮、二氯乙烷、甲醇为吸附质,在283K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探讨了改性前后活性炭表面结构变化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计算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和吸附能。实验结果表明,热改性可以改善活性炭的孔径分布和改变表面官能团的分布,吸附量与有效孔容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一阶动力学方程和二阶动力学方程均可描述四种吸附质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过程;孔内扩散模型表明改性活性炭对有机气体的吸附速率均大于未改性活性炭;四种吸附质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能均小于20kJ?mol-1,表明活性炭对四种有机气体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的红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玻璃真空系统 ,采用原位红外动态方法 ,分别研究了 30℃ ,40℃ ,5 0℃活性炭A,B,C,D吸附 CS2 的行为 ,红外谱图显示 4种活性炭吸附 CS2 主要是物理吸附 ,但浸渍了有机胺的改性活性炭 C和活性炭 D上发现 ,有活性组分中的 N原子与 CS2 和碳链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可逆的弱的化学吸收峰 .与空白活性炭 A相比较 ,样品 C和 D的 CS2 吸收峰面积明显增大 ,而浸渍KOH的样品 B,其 CS2 吸收峰面积没有增大 .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两类壳聚糖-无机混杂膜(CS/C和CS/SiO2),考察了其对Pb2+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壳聚糖与活性炭(或SiO2)的用量存在最佳配比;Freundlich方程更适合模拟CS/C膜的吸附,而Langmuir吸附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CS/SiO2膜的吸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CS/C膜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而CS/SiO2膜用盐酸再生时发生溶蚀。当Pb2+初始质量浓度为3 780 mg/L时,CS/C膜(质量比5∶3)在pH=5.0、30℃下,48 h后吸附容量达181.35 mg/g。  相似文献   

6.
吸附热预测吸附等温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测定了N2 在沸石分子筛、C2 H6 在活性炭、CO2 在硅胶上的吸附等温线 ,研究用Clausius Clapeyron方程求得等量吸附热、再利用所得的吸附热预测其它温度的吸附等温线数据的方法。将吸附热预测的等温线与实验值及插值法内插得到的吸附等温线数据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吸附热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此外还对文献数据利用等量吸附热预测较高压力 ( 65 0kPa)下的等温线 ,均与文献中的实验值一致。为吸附工业操作需要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数据和吸附过程的模拟与设计提供了简便、准确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运用容积法在温度区间113—293 K、压力范围0—12.5 MPa测定氢在椰壳活性炭YK-1上的吸附等温线,由等量吸附线标绘和低覆盖率区域等温线的亨利定律标绘确定等量吸附热和极限吸附热,引入格子理论Ono-Kondo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氢在YK-1活性炭上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变化平缓,等量吸附热的平均值和极限值分别为4.64 kJ/mol和5.37 kJ/mol;基于Ono-Kondo模型的方程能较好地预测吸附等温线,氢在吸附空间的最大吸附容量随温度变化,其值比液氢在相同吸附空间的吸附容量小。须改善材料结构和降低储存系统温度才能提高活性炭的储氢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花生壳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制备花生壳活性炭,采用高分辨电子扫描电镜(SEM)对花生壳活性炭进行了表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花生壳活性炭对Cu2+的吸附行为。热力学研究表明:花生壳活性炭对Cu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该吸附是自发吸热过程。动力学研究表明:花生壳活性炭对Cu2+的吸附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反应特征,颗粒内扩散为主要控速步骤。  相似文献   

9.
利用浸渍法探讨氧化物和含氮物质表面改性活性炭对CS2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boehm滴定和FT-IR分析结果证明:双氧水改性使活性炭表面碱性基团数增多,CS2动态吸附量增大;氨水和乙二胺改性活性炭,其表面碱性基团数增多,并引入含氮官能团,提高了CS2吸附容量。建立微波再生正交实验,确定微波再生最优实验条件:微波功率110 W、辐射时间2 min、载气流量250 mL/min时,活性炭再生综合率最大。对改性活性炭进行TG-DSC热分析,为活性炭微波热再生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实验结果证明:双氧水、氨水、乙二胺改性可提高活性炭综合再生恢复率,硝酸改性对活性炭再生不利。  相似文献   

10.
以4种不同品牌多孔蜂窝活性炭为研究对象,采用N2物理吸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RF等方法对活性炭物化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不同品牌蜂窝活性炭材料的成分和孔隙结构对CO2吸附的影响。并通过对比0,20,40℃下CO2的吸附等温线,分析CO2在不同蜂窝活性炭材料表面的吸附热力学特性,拟合出CO2气体吸附量与等量吸附热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2和CO2吸附等温线属于Ⅰ型吸附等温线,样品主要以微孔结构为主,存在少量介孔结构;不同温度下活性炭吸附CO2曲线均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温度升高,CO2在活性炭材料上的吸附量均减小,说明升温不利于CO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相同条件下,泰州800活性炭(TZ800)的吸附量高于淄博800活性炭(ZB800)的吸附量,表明CO2更易吸附于TZ800活性炭上,这可能得益于其丰富和发达的微孔结构。同时TZ...  相似文献   

11.
通过N2和CO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研究了影响活性炭吸附CO2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和气体多层吸附平衡模型的分析表明活性炭的微结构中,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参数都不是吸附CO2的主要性能指标,而主要是其表面特性影响吸附CO2的性能;多层吸附平衡模型可用于吸附平衡的分析。为提高活性炭吸附CO2的性能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实验研究了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在不同pH值溶液中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单组分的吸附平衡数据采用Freundlich等温线拟合;提出了简单的双组分吸附平衡方程。这些等温线可在吸附过程的开发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用 H2 O2 ,HNO3加醋酸铜溶液进行表面改性后的活性炭对 CO2 的吸附性能 ,分析了改性前后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 ,测定了 2 73K下的吸附等温线 ,用 D- A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了很好的拟合 ,探讨了表面改性对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表面化学性质与吸附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吸附Zn(Ⅱ)的热力学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研究了水溶液中活性炭吸附Zn^2+的热力学特性及其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在稀溶液中吸附Zn^2+符合Langmuir模型;活性炭吸附Zn^2+时可能主要是以水合Zn(H2O)^2=n形式被吸附的;活性炭表面存在含氧官能团的吸附活性中心;由于吸附水合Zn^2+与炭表面含氧官能团之间相互作用,导致水分子的脱附及H^+的产生,使其热力学函数ΔS^0增加。  相似文献   

15.
活性炭吸附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活性炭吸附处理含铬电镀废水,对处理的工艺条件进行系统研究,确定了吸附最佳pH 值、吸附平衡时间、吸附等温方程式及穿透曲线,并对活性炭再生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活性炭吸附处理含铬电镀废水,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再生容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水蒸汽活化工艺对石油焦基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焦是易石墨化炭,孔隙率低,因此用水蒸汽法直接活化,吸附性能很差,其碘吸附值小于350mg/g。通过成型法得到了合格的活性炭,并考察了烧失率、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水流量、水炭比等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以独山子石油焦为原料制得活性炭的碘吸附值与亚甲蓝吸附值分别达871.58,100.67mg/g。  相似文献   

17.
改性活性炭吸附重金属镉的技术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镉污染对饮用水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活性炭吸附是水处理中最重要的处理方法之一,但是对镉等重金属的吸附较弱,通过改性可以改变活性炭的表面特性,从而促进对重金属的吸附。该文对活性炭进行了混酸氧化改性,臭氧氧化改性和乙二胺氨基化的改性,零电荷点和表面官能团大大发生变化,混酸改性后的零电荷点最低。通过吸附动力学的研究发现混酸改性的活性炭(Ac-0)对镉的吸附效果最好,且更加符合二级动力学的吸附模型。对AC-0活性炭进行了不同pH下吸附热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用Freundlich的热力学模型拟合比较好,并且pH越大越有利于镉的吸附,pH对Ac-O吸附镉效果的影响试验也表明,由于零电荷点的影响,在pH小于9的情况下,随着pH的升高静电吸引力越强。  相似文献   

18.
活性炭吸附法用于低浓度有机废气的治理,具有脱除率高、可以回收有机溶剂等优点。但由于废气中或多或少混有水蒸气,导致吸附能力降低,这种情况在相对湿度较高的南方地区尤为严重。定量地估计水蒸气对活性炭吸附容量的影响,对吸附装置的设计和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与脱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会平  钟辉 《化工科技》1999,7(4):35-38
本文研究了苯酚水溶液在活性碳上的吸附平衡关系,溶液pH值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苯酚在固定床上的吸附动力学和脱附动力学。同时采用间歇法和固定床连续法研究吸附苯酚后的活性炭碱再生工艺过程,多次再生对活性炭再生效率的影响,探讨了碱法再生活性炭的初步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以传统活性炭(木质炭、煤质炭)与碳纳米管为碳基吸附剂,研究不同碳基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效果,并对其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性能优于碳纳米管,木质、煤质活性炭和碳纳米管对Cr(Ⅵ)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8.23、152.44、48.69 mg/g;传统活性炭和碳纳米管对Cr(Ⅵ)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传统活性炭和碳纳米管对Cr(Ⅵ)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