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存在的各种困难.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去推动和发展它.相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农村中学的教学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实践智慧主要体现在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课程和资源,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因而,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也就成为了探究信息化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的关键。这一期"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大家带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的设计案例:《四字词语复习》。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发展无疑将为新的教学理念的实现开辟出美好的前景。在这个过程中,粉笔和黑板的作用要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将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被重新定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局面将被改变;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不断提高。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达到的目标⒈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信息技术无论与哪一门课程整合都不是摆花架子,它的直接评价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离开了这一点,任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都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受到科研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关注,成为研究热点。本刊第一季度聚焦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在第一期偏重理论引导的基础上,推出案例践行部分,着重探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师的实践活动,它的培养是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范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对案例设计与实践进行反思,是促成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重要途径。正所谓"在实践中掌握实践智慧,在反思中提升实践智慧"。本期为大家推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培养教师实践智慧的设计案例——《长方体的表面积》,供大家参考,并期待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上期我们对《课程整合的核心:转变教学结构理论与案例分析》中的理论基础部分进行了刊载,本期我们为大家展现的是全文的第二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秀案例分析,以供广大一线教师借鉴。《课程整合的核心:转变教学结构理论与案例分析》全文在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其核心是教学结构的转变。在对教学结构中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关系的论述中,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分析,为广大一线教师及教学设计者提出了可参考的设计思路和要点。下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刊载第三部分:误区案例分析篇。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存在的各种困难。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去推动和发展它。相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农村中学的教学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整合的核心是教学结构的转变.在对教学结构中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关系的论述中,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分析,为广大一线教师及教学设计者提出了可参考的设计思路和要点.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分三期为大家奉上.本期为理论分析篇,接下来的两期分别为优秀整合案例分析篇和误区案例分析篇.  相似文献   

8.
《课程整合的核心:转变教学结构理论与案例分析》全文在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其核心是教学结构的转变。在对教学结构中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关系的论述中,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分析,为广大一线教师及教学设计者提出了可参考的设计思路和要点。上两期我们分别对全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秀案例分析部分进行了刊载。本期为大家展现第三部分:误区案例分析篇。[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计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合的效果,因此,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取得整合成功的基本保证.下面是两个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但从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活动描述以及评价与反思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对希望将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行整合的广大教师来说,会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素质是整合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就必须要求教师具有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并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教学的技能。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组的调查表明:“75%的中小学教师会基本的Windows操作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也是许多学生厌学的学科.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把它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就成为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践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老师,我也积极进行了整合实践,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路上的"惑"与"活".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发展无疑将为新的教学理念的实现开辟出美好的前景.在这个过程中,粉笔和黑板的作用要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将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被重新定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局面将被改变;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本期关注赛项——教学实践评优教学实践评优赛项不仅考查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更重在考查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因此,本赛项将体现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的教学录像作为评审重点。本赛项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鼓励应用新技术,倡导创新整合模式,采取了对应用组委会推荐的应用模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的选手给予额外加分的政策。本期就请参与历届本赛项评审工作的刘卫平老师为我们解读教学实践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度依赖计算机,丢掉了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忽略了板书的作用.但是,板书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经验等整合后的浓缩与精华.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应该忽略板书的作用,应该重视板书的设计,使板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本文从一个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板书设计例子入手,尝试对信息技术教学中板书的作用以及设计方法、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教师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强教学实践与现代社会的纵横联系.在对信息技术整合幼儿园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牢牢把握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心理发展趋势理论等几大理论支柱,逐步形成了整合的“三度运用法”,分别从注意角度、挖掘深度、明确效度方面着手,取得了良好的整合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寻找各种辅助教学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最佳结合点,来切切实实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理念总评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加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力度.将信息技术整合进课程也日益被一线教师们所接受和使用,WebQuest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中,我们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普遍和熟练,但是很多老师却反映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如最基本的打字)跟不上网络教学的要求.这个现象隐含着这样一个事实: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这一点似乎被我们忽略了.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组织过教师或学生的各类信息技术比赛,还从没有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案的竞赛.本文介绍的活动项目支撑式教学设计基本模型,强调用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希望能催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逐步进入课堂,成为广大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是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二者整合过程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由"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必将进入课堂.早在2000年,陈至立同志就提出了"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同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初中"研究性学习"也被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部分.因此,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必然趋势,它有助于建构开放型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更便捷地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