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先进模糊控制理论的混凝加药过程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张航 《西南给排水》2007,29(4):38-41
水处理中混凝剂加注量的自动控制是一个既重要又难于解决的问题。神经-模糊控制网络数学模型,可以实现了水厂投药控制的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的过程优化。我们结合模糊控制器在混凝加药控制系统中的使用效果,同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分析了不同盐基度的PAC中Ala、Alb、Alc的分布。结果表明:随着盐基度的增加,Ala含量显著下降,总溶解性残余铝与混凝过程中Ala的含量直接相关。p H对聚合铝的形态分布影响很大,尤其是Ala。盐基度越高,PAC对pH值的适应范围越宽。在0~91%内,随着盐基度的增大,混凝效果提高,沉后水残余铝降低,但盐基度在85%以上时变幅趋缓。  相似文献   

3.
混凝加药过程中一般以GT值为参数进行控制,由于GT值范围过宽,难以实际应用。目前,各种混凝控制新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将对此作简单介绍,重点是流动电流与透光率脉动絮凝投药自控技术,以反映该领域最近发展。  相似文献   

4.
混凝是降低雨水浊度的有效手段,通过研究改变混凝剂PAFC投加量、原水pH值、慢速搅拌时间对絮凝体分形维数及出水浊度的影响,得到了混凝过程中最佳混凝剂投加量、最佳原水pH值、最佳慢速搅拌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城市雨水混凝处理单元过程中混凝剂PAFC的最佳投加量为50 mg/L,最佳原水pH值为8,最佳慢速搅拌时为10 min。同时,正交实验表明,混凝剂PAFC投加量与原水pH值为影响混凝处理单元的主要因素,而慢速搅拌时间为次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混凝加药过程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流动电流仪检测混凝过程的不准确性,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反应过程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混凝技术,对反应沉淀池进水浊度、流量、流动电流值进行融合,得到了精确的混凝值,进而优化了加药过程的自动控制.仿真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混凝剂中的铝形态对藻类混凝过程的影响,使用3种具有不同铝形态分布的混凝剂对含藻水进行了混凝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铝由于具有较低含量的Alb,电中和能力较差,故需要较大的投量才能去除藻类,形成絮体;含藻水体系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腐殖酸及富里酸类物质,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在硫酸铝作混凝剂时得到较好的去除,而腐殖酸及富里酸的去除率较低可能是造成硫酸铝混凝效果较差的原因; Alc(Al(30))在混凝中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吸附架桥作用,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Al13的主要作用机理是电中和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颗粒物;Al13与Al30由于具有形态的稳定性,其混凝过程受pH值的影响较小。絮体强度因子随着pH值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Al13作混凝剂时絮体恢复因子随pH值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而其他两种混凝剂所形成絮体的恢复因子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任春梅 《四川建筑》2003,23(1):65-65
南宁市三津水厂工程规模为 2 0 0 0 0 0m3 /d水源为邕江水。根据南宁市自来水公司水质检测资料 :邕江原水浊度每年不同时段变化主要在 3 0 0~ 6 2 9 30NTU之间 ,年平均浊度为 75NTU ,6~ 9月多年平均浊度为 185NTU ,要求沉淀后出水浊度一般情况下为 3NTU ,个别时间不大于 5NTU ,出厂水浊度≤ 0 5NTU。设计中采用的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工艺。现仅对加药间的设计加以介绍。加药系统流程 :1 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确定  原则上应根据原水水质检验报告 ,用不同的试剂作混凝试验 ,并根据货源供应等情况 ,确定合理的混凝…  相似文献   

8.
造纸废水中由于含有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具有较高的色度和COD,水处理中多采用铝盐混凝剂通过混凝沉淀加以净化。混凝反应包括混合和絮凝两个过程,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很多,包括混凝剂的种类、混合速度、水质特征等等[1]。其中混凝剂的投加量、pH值影响着混凝反应进程和结果,也决定工程应用的基建与运行费用。本文就pH值和混凝剂投加量对造纸废水混凝反应的影响进行研究,浅谈造纸废水混凝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刘春婷 《市政技术》2019,(5):188-191
加药混凝是影响水处理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为优化新城净水厂净水工艺,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管理水平,该水厂在运行20年期间,依次从混凝剂投加方式、加药设备更新和自动化控制升级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改造。简述了其加药系统优化改造历程,总结了实践经验,以期为其他水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万t/d,采用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作为投加药剂对污水进行处理。通过试验发现,用碱度较高的水配制低质量浓度的PAC溶液时,容易产生絮体沉淀,严重影响混凝效果。因此介绍了该污水处理厂加药系统的设计计算过程,对类似工程具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混凝—微滤工艺去除膜反洗水中有机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凝-微滤工艺处理混凝-超滤中试装置的膜反洗水(MBW),将试验原水和出水经不同截留分子质量的超滤膜过滤,分析了不同分子质量区间的有机物分布.此外通过改变混凝剂(FeCl3)投量、采取投加粉末活性炭(PAC)等措施,考察了MBW中有机物的去除率与FeCl3投量、处理工艺(混凝-微滤、混凝-PAc吸附-微滤工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MBW中DOC主要分布在分子质量>30 ku和分子质量<1 ku的区间内,THMFP、UV254主要集中在分子质量<1ku的区间内;混凝过程能有效去除分子质量>30 ku的大分子有机物,PAC能有效去除小分子有机物;随混凝剂投量的增加,对DOC、UV254、THMFP的去除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4,(8)
混凝技术是现代水处理中应用范围广处理效果好的技术之一。无机盐作为常用的混凝刺在给水处理中也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本文探讨影响硝酸铝初期絮凝体生成的因素,分析了在不同pH值和添加的不同浓度电解质的背景下,絮体粒径和Zeta电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天津渤海湾海水温度低,浊度、有机物、胶体物质、悬浮物以及细菌等含量较高的特点,采用除砂预处理/加药混凝消毒/精细过滤/长效消毒/pH调节的处理工艺,出水作为人工海滨浴场用水.实践表明,出水水质优于国家二级海水水质标准,处理成本为0.782元/m~3.  相似文献   

14.
针对聚硅酸(PS)的成冻时间(t)与聚合pH值、初始SiO2含量及聚合温度(T)的关系进行数学建模,并研究了pH对具有一定聚合度PS形态的影响情况,最后对比研究了聚硅酸铁(PSF,自制)、聚合硫酸铁(PFS)及复合铝铁(PFA)对低温、低浊水的混凝性能及其微观品质(微观形态、Zeta电位及粒径).结果表明,对PS制备过程进行多项式分段数学建模是工业制备优质PSF的基础条件,t-pH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而t-T拟合的精度相对较差.将具有一定聚合度的PS的pH值调低后,部分PS解聚,解聚后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初始同样低pH值的状态.PSF独特的微观特征正是其具有优异混凝性能的根本原因,低温、低浊水的混凝机理是以电中和/脱稳为前提条件,以架桥为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丁鸣  徐啸 《山西建筑》2009,35(33):180-182
对城市污水厂未消化污泥进行了絮凝脱水试验,用L9正交表对影响絮凝沉淀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价态盐的混凝效果要好于低价态,而混凝剂加药量及混凝时间等因素也对结果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选用了强化混凝工艺对气田泡排液进行预处理实验研究,采取增加曝气流程以及改变药剂添加方式的方法,对混凝工艺进行优化改进实验。结果表明,增加曝气流程和分点加药联合的方式是处理气田泡排液的最优强化混凝工艺,不仅可以提升混凝效率,还能有效去除泡排液中的大量悬浮物、COD、油类及溶解性固体等主要污染物质。该研究成果能够为泡排液及类似油气田废水的预处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铝盐和铁盐去除有机物的特点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考察混凝后有机物分子质量的分布情况,比较了铝盐和铁盐去除有机物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铝盐和铁盐去除有机物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铁盐能更有效地去除分子质量<1 000 u的有机物,且在pH=5.5的情况下对其的去除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8.
混凝沉淀中影响除铝效率的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去除饮用水中铝的一系列生产试验,主要研究了混凝沉淀过程中浊度、水温、pH值等因素对沉淀水余铝的影响,提出除铝可以分为降低溶解铝和去除颗粒铝的两种途径。余浊和余铝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相关关系,此时除浊能同时有效去除颗粒铝。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最佳pH值,调节pH值有利于降低溶解铝,增加铝的可去除性。在此基础上,对水厂生产运行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介绍污泥循环混凝沉淀工艺的流程和原理,其核心设备涡流反应沉降罐集加药、混凝反应沉降、污泥回流、污泥排放于一体,混凝沉降效果好,出水稳定,确保后续工艺设备的安全运行。以长庆油田采气一厂为例,分析污泥循环混凝沉淀工艺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污泥循环混凝沉淀工艺,沉降污泥含水率将至90%,污泥减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配制浊度为(50.0±0.50)NTU的粘土悬浊液作为试验原水,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探讨在投加植物多酚单宁酸前、后混凝沉后水的剩余浊度、pH、Zeta电位、溶解性有机物浓度、残余铝的变化规律;同时借助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不同混凝条件下的絮体进行了形态观测分析,进而阐述水体中天然有机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存在有机物单宁酸会使PAC的混凝效能变差,而且这种影响与单宁酸的浓度呈正相关,不仅增加了所需混凝剂的量,而且改变了水中颗粒物的带电特性、降低了颗粒的Zeta电位、增加了胶体颗粒的稳定性。单宁酸对PAC混凝过程中生成絮体的宏观形态和微观形貌都有一定的影响。若原水中含有单宁酸,当PAC投量不足时难以形成絮体,而投加足量的PAC时,单宁酸能起到吸附架桥的作用,吸附、包裹无机颗粒一起凝聚,生成大而密实的絮体,絮体显微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亲水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